徐泉海
(廣東科技學院, 廣東 東莞 523083)
我國的戰國時代是指公元前475 年~公元前221 年, 在這一段時期中,春秋列國經歷的長期的戰爭兼并,形成了七雄并立的態勢;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教育進一步平民化,自由講學之風盛行,各諸侯國為尋求富國強兵之道,很大程度上包容了思想自由,思想文化大放異彩,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所謂百家爭鳴,是說戰國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眾多,后世有九流十家(十家實際包括了九流)之說,即儒、墨、法、道、名、陰陽、兵、農、縱橫、小說,然可觀者九,小說家乃稗官野史,不足以登大雅之堂。
一般意義上來說,百家爭鳴皆有其基源問題,尤其以儒、墨、道、法諸家,它們的基源問題主要有兩個:一為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大規模的頻繁戰爭造成社會政治秩序的混亂,如何重建社會秩序,換言之,即如何“措天下于衽席之上,解黎民于倒懸之中”,此為諸子百家所共同思慮之問題;一為價值信仰體系的崩潰,如何重構人們的精神信仰,亦成為諸子百家所殫精竭思之問題。 面對這兩大問題,各家有不同的思維路向和理論學說。
儒家,戰國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人。二人分別在兩個方向上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說。 具體來說,孟子以磐磐大才,直探人性之根本,提出性善之說,為孔子所主張的道德原則和“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孟子堅信,通過主體自覺的修養功夫(諸如于寡欲、養心、求放心、養氣、反身而誠等)實現人生完滿的價值,以此解決人們的信仰危機(尤其對治甚囂塵上的功利主義和唯我主義)。 社會政治領域,孟子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施仁政,行王道,把政治納入道德領域,具有典型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所以孟子是從“仁”或者“為政以德”這個層面來繼承和發展孔子的理論。 荀子站在現實主義的立場上認為,現實經驗的人性是惡的,所以他更多地強調后天的學習與圣人的教化,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實現“人皆可為堯舜”的道德追求。政治方面,荀子主張禮制。 因此,荀子是在孔子“為國以禮”這個角度來對其思想理論進行繼承和發展,表現出道德的現實主義色彩。
墨家,其代表人物為墨翟(即墨子),思想主張圍繞著“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來展開。 墨家認為,社會之所以混亂,戰爭之所以頻繁,人心之所以喪亂,主要是因為人們不相愛,故墨家主張“兼愛”的思想,即一種平等的無差別的愛。 兼愛往往與功利聯系在一起,故有“兼相愛,交相利”之說。 然墨子在論述兼愛之時亦為該理論尋找形上根據,即所謂的“天志”、“明鬼”,換言之,天志的內容便是對于他人的關愛,故兼愛便是天志的要求和表現了。 墨子認為,人人兼相愛,便可實現天下安定,人民幸福。在社會政治領域,墨家學派提出尚同、尚賢、非攻、節葬等主張。墨家的思想有針對儒家的意味,尤其是對于不懂儒家真精神的腐儒嗤之以鼻。后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多有發展。另外,墨家非常重視經驗的重要,墨子提出了“三表法”,即通過上古的歷史經驗、現實的事實經驗和效果三個方面來衡量理論和主張。 戰國結束之后,墨家隨之中衰。就墨家思想而言,它具有平民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就其尚同的主張和組織的形式而言,墨家具有權威主義的色彩;就其行為的方式方法而言,墨者頗有苦行的特點;就后期理論發展而言,墨家的邏輯思想在戰國諸家甚至在中國傳統哲學中都是占得有一定地位的。
道家,戰國時期一批“冷眼看世界,笑對人生”知識精英,主要代表人物為莊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為老子,其他較有影響力的人物還有楊朱。老子思想有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但他并未完全地否定現實社會,只是他主張的救世方案不同于孔子和儒家,認為“無為而治”可治天下,追求的是一種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楊朱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表現出“重生”“貴己”的色彩。莊子,天縱英才,極大繼承和發展了道家思想,他的思想具有極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直探宇宙和生命的本源。 相對于老子較為關注社會政治而言,莊子則對此不僅采取強烈的批判態度,而且主張出離世間,他的思想特性在于:獨善其身,超然物外,一任自然,遂性率真,莊子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尋求生命的本真意義。毫無疑問,莊子是一個熱愛生命的思想家,他傾慕的是人生曠達與逍遙,他人與自我、人類與自然、生命與死亡等一齊悟透,惟與大道合一。
法家,戰國時期的現實主義者,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申不害、慎到、商鞅、韓非和李斯等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們深切地知曉君王需要什么,因此他們以最現實的方式來思考社會構建(法家并不太注重思想價值信仰方面的重建, 甚至繼承了道家反智主義的傳統,對于價值信仰本身采取一種否定與取消的態度),比如李悝、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而韓非則合三人之說,建立起法、勢、術合一的集大成學說,雖韓非未用于世,然其師弟李斯卻是其學說的忠實執行者。 法家諸人皆在其當政期間取得了輝煌的業績,因此得到各諸侯國君主的一致推許。 當然,法家亦有其可觀之處,相對于儒家(夢回三代)、墨家(“背周道而用夏政”)、道家(小國寡民)的復古主義,法家持進步的歷史觀,所謂“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這一思想為歷朝歷代的改革者所引用。 就中國傳統政治格局而言,法家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所謂“外儒內法,兼輔之以道”,十分恰當的說明了戰國時期占主流地位三家思想在我國傳統社會政治領域的地位和作用。
陰陽家,主要代表人物有鄒衍,該派思想家繼承了發展了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思想,認為這不僅是詮釋自然世界的方法,亦是朝代更替的規律,鄒衍提出“五德終始”說。 陰陽家的思想成為傳統中國人解釋自然的基本理念,“五德終始”成為歷朝歷代開國皇帝表明其合理性與合法性的重要理論依據,該派雖未成為官方、士大夫以及民間的顯學,但其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
名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孫龍等人,諸人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名實之辯,提出了“歷物十事”,“白馬非馬”,“合同異離堅白”等命題,對于我國傳統哲學的邏輯學方面有一定的貢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孫武、孫臏、吳起等人,著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杰出的軍事著作,對我國乃至世界軍事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以《孫子兵法》為著。就哲學價值而言,這些著名軍事著作具有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對我國后世哲學有一定的影響。農家,主要代表人物為許行、陳相諸人,他們以神農氏為其尊崇對象,主張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皆應務農,國家經濟應以農為本。農家并無流傳著作,相關主張見于《孟子·滕文公》篇。 縱橫家,實為戰國時期的外交家,主要有蘇秦、張儀合眾連橫之術享譽宇內,后人編著《戰國策》一書,能為我們遙想當年縱橫家的風采。
戰國時期正處于所謂的“軸心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思想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后世中國的哲學思想(除佛教之外)皆發軔或充分發展于此時,時至今日,戰國百家爭鳴都為中國知識分子所傾慕神往,皆感嘆先哲的偉大創造力。總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我們對于這一段時期的思想應當加以深入研究,為今日民族是偉大復興做出有益的貢獻。
[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6.
[2]韋政通.中國思想史[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8.
[3]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
[4]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