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堯
(江蘇省高淳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高淳211300)
“三創”教育提出來多年,在我校實踐的效果師生都已經也有目共睹。我們知道“三創”即創造、創新、創業,那他們的關聯性和區別性如何?我們師生到底有沒有掌握這三者的理論內涵?
江蘇省高淳中等專業學校多年來以創造教育思想為本,在創造、創新、創業,即所謂“三創教育”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嘗試,形成新世紀創業人才培養模式“KAQ 模式”,即知識、能力和素質并進的模式。其中,知識為基礎知識、前沿知識、交叉知識;能力包括自主擴展知識的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能力;素質包括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生理素質。江蘇省高淳中等專業學校提出的“三創”教育理念及其實踐,為建設高水平、國際化、研究型學校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創新教育的教育目標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創新意識培養。意識是觀念,是精神,是欲望。創新意識是開展創新活動的前提,有了強烈的創新意識,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
(2)創新思維培養。思維使人理性,理性產生方法,方法產生路徑。思維是一切實踐活動的起點。思維要有創新性,創新性的思維又以獨特性和新穎性為標志。
(3)創新能力培養。能力是創造之源。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是要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構建創新的知識結構;二是要加強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創新方法,發明新成果。
(4)創新情感及人格個性的培養。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一種智力活動過程,更主要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活動。以情感意志為特征的非智力因素對創造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活化人的創造意識,而且能促使人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更好地發揮和運用。
(1)創造教育的本質。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踐活動,而“人的發展就是人的本質的培養與形成?!睆母旧险f,創造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實行優化教育,發展人的優秀本質,開發人的創造潛能。
(2)創造教育的社會功能與職能。目前,國內外比較一致地認為教育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蛘哒f,這三大功能點也可以歸并到社會生產和為社會生活服務的兩大職能中。
創造是知識經濟形態的典型特征。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競爭形勢日益緊迫的今天,培養能夠自主就業和創造就業機會的新型人才的創業教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問題。
1989 年,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舉行的“面向21 世紀教育研討會”北京會議上,專家們提出了“事業心和開拓教育的概念,強調教育要培養學生開拓事業的精神與能力”,即后來普遍贊同的“創業教育”。
(1)創業教育的定義及其內涵。所謂“創業教育”,是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開創型的人格精神及其個性得到充分激發和增強的教育?!皠摌I教育”的核心是對學生進行創業意識、創業品格和創業知識技能的培養,目的是通過對學生獨立生存與發展本領的培養,促使他們大膽走向社會并改造社會。
(2)即通過培養具有“開創性”的人才,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生活質量的改善。
(3)強調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并非要求所有受教育者都去創建自己的公司企業,而是在于強調當下的教育必須以學生的創造精神培育為宗旨,并通過傳授創業知識與技巧,讓受教育者知道創業活動過程的內在規律及其涉及的關鍵問題,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風險,幫助他們理性地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及其人生路徑。
“三創教育”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概念,其內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相輔相成,無法割裂。
創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東西、取得新成績的一切思想和作為,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創新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思想和作為,通常是對現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的過程。
可見,創造、創新、創業具有的內在關聯性,給予認識主體一種“新”的感覺,都含有“創”的成分,但“創”的程度、形態、階段卻不同。創造從一般意義講的開創,而創新在于再創性,而創業則是將頭腦中的思想、創意、想法變成現實中的事業的系統性的過程。
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理解,“三創教育”概念的內涵各要素之間可以分解為以下幾組關系。
①創造教育與創新教育。不管是原創還是再創,“三創教育”中的創造與創新兩個要素最具有價值意義的同質性,因而它們共同處于整個概念的上位。作為“三創教育”,設計科學的知識課程體系和完善教學實踐過程是落實創造創新教育的前提,培養學生的思維與學習能力及達成學生的智慧生成是實現創造創新教育的關鍵,增強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是開展“三創教育”的根本。
②創造、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如果說創造、創新教育主要著意于人的精神成人,創業教育則主要著眼于人的事業成人。
第一,創造創新教育是以新型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各種豐富的教學實踐及教學技術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創造創新精神和增進創造創新知識素養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
第二,創業教育則是以通過各種現代知識技術手段,向學生傳授各種創業基本知識技能,開發提高學生自主開創偉業的素質,培養創業意識、形成創業能力的教育。
創造、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內容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這并不說明二者可以相互替代。因為,僅僅具備創造創新精神是不夠的,它只是為創業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準備。
通過以上分析,相信各位同仁可以對“三創”精神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可以更好的將“三創”精神帶入到平時的教育教學當中。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