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科 張 杰 張 君
(1.山東工商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 煙臺 264005;2.山東工商學院 外語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3.山東商務職業學院 基礎教學部,山東 煙臺 264003)
歇后語是漢語熟語的一種,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 歇后語生動形象,富于想象力,往往具有諷刺意味,而又不失幽默。 歇后語應用廣泛,上至偉人領袖,下至平民百姓,在日常交際口語中經常使用歇后語,即使在古今文學作品中也經常看到歇后語的使用。 作為中國文化的特色,歇后語在對外交流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在對外傳播我國的文化作品時,經常會遇到歇后語的英譯問題,但是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語言形式,這就使歇后語的翻譯變得困難,如何讓國外讀者更好地理解漢語歇后語,是歇后語翻譯的一個重要考慮。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對歇后語的翻譯逐漸升溫,國內的學者從不同的領域和角度對歇后語的英譯進行了研究。 通過對中國期刊網的搜索,筆者發現從1983 到2013 年的20 年里,共有40 余篇的論文從不同的角度和視角探討了歇后語的英譯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過去二十年中國內學者對歇后語英譯研究進行歸納、總結和比較,以期為以后歇后語的翻譯提供借鑒和經驗。
國內歇后語的熱潮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此期間,較早關注歇后語翻譯的是呂俊,張培基,袁潔,黃少榮,楊亦鳴和郭建中等,不過他們的論文在探討歇后語翻譯時主要側重的是翻譯的一些具體策略和技巧,而缺乏系統理論的指導。 在他們的研究中,基本采用相似的思路,即先對歇后語進行分類,包括比喻性歇后語和雙關性歇后語,并針對不同類型的歇后語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共同提到的翻譯方法有直譯,意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等方法。 進入九十年代,歇后語翻譯的研究還是保持在一些具體翻譯方法和技巧的運用上,大多都是對前期翻譯技巧的重復。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對歇后語翻譯的研究熱情未減。 很多研究者也逐漸把一些國外的語言學理論和翻譯理論運用到歇后語的翻譯中來,并且在翻譯歇后語這種中國獨特文化現象的時候,能夠從文化內涵和文化意蘊的視角探討歇后語的翻譯。陳軍(2001)指出歇后語的翻譯要從語言轉換和文化內涵兩方面考慮。陳軍在歇后語翻譯中引入了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以期歇后語的翻譯能夠忠實表達原文的意義,包括忠實表達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三個方面。 雖然陳軍提到成功的歇后語翻譯方法應達到兩個目的,即語義等值和文化借用, 但是在處理有民族色彩和典故的歇后語時,他還是完全使用了意譯法,而沒有體現原語的文化特點,這不得不說是翻譯處理中的一點遺憾。 李傳芳,徐振忠(2004)也引用了奈達的等值翻譯理論,他認為應該在歇后語翻譯中保留文化意蘊的問題,當文化差異出現矛盾時,應當以譯語的語言文化為歸宿,以克服文化差異對譯文的影響。 在處理比喻類的歇后語時,他們使用了直譯之后再用意譯加以解釋的方法。 跟之前研究者單純的直譯相比,筆者認為這種譯法更可取。
同樣把等效翻譯理論運用到歇后語翻譯中的還有楊雄琨。他指出歇后語的翻譯既要兼顧歇后語獨特的語言特色、文化內涵和譯語讀者在讀到時是否與原語讀者有相似的感受。 他提出了保留形象直譯,保留形象節譯,改變形象套譯,轉變形象意譯,舍棄形象意譯,以及直譯加注法等六種方法。這是目前為止,最為詳盡的翻譯技巧。但是筆者對第六種方法,直譯加注法不敢茍同。 楊認為對于那些含有濃厚民族色彩和中國文化內涵的歇后語應該采用加注的翻譯方法以彌補直譯在傳達文化信息方面的不足。誠然,這種方法,最原始的保持了源語的文化特色,但是這無疑會增加譯入語讀者的閱讀難度,當一篇很精彩的文章被各種各樣的注釋分散后,效果將大打折扣。筆者認為,對這種類型的歇后語可以采用節譯或者套譯。
進入2006 年以后,對歇后語的翻譯研究更加豐富。研究者從更多的角度探討了歇后語的翻譯。 盧志君,張瑞崢(2006)首次從接受美學的角度探討了歇后語的翻譯。 接受美學強調讀者的中心地位,并把對文學作品的研究重心由作品、作家向讀者及讀者接受轉移。他們認為,在翻譯中既要傳遞歇后語的意思,又要傳播中國文化,提出了直譯和意譯兩者兼用的方法,即直譯歇后語的比喻部分,意譯說明部分。直譯比喻部分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歇后語的形象比喻、民族特色和語言風格,使譯文讀者領略到異域文化。 而通過對說明部分的意譯可以使讀者理解說話者真正要表達的意圖。雖然這樣會使歇后語失去前后轉折時那種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可以讓讀者領會到真實的意思表達。 兩位作者觀點的特別之處在于,他們把文化現象翻譯看成一個動態的過程,具體翻譯策略的提出要根據文化交流的程度和實際情況的改變而改變。 唐凱(2007)也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研究了歇后語的翻譯。 他認為漢語歇后語這種形式和內容的美應該在譯文中有所體現,如果在譯語中不能把這種獨特的語言美體現出來譯語讀者就不能領略到漢語歇后語的美,故而無法積累此種審美經驗,也就無法拓展其期待視野。他主張在歇后語英譯中,應盡量保存第一部分,而不應只是譯出第二部分。而且應該盡量采用直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可舍棄直譯, 退而求其次,采用直譯加注,近值借用法,意譯法翻譯。 但是他的翻譯策略中沒有提到雙關語的翻譯方法。
黃亞慧(2006)認為各國的語言和文化都不是孤立地發展的。文化交流的過程也是豐富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以及促進自身發展的過程。在閱讀翻譯作品時,譯語讀者通過賞析異化翻譯的作品能夠加深對它國語言和文化的理解。雖然歸化法翻譯會使譯語讀者閱讀起來更加容易和清晰,但是會導致歇后語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喪失。因此,她主張異化翻譯方法,采用直譯加闡釋的方法進行歇后語翻譯,從而使譯語讀者有機會了解歇后語中包含的中國語言文化。楊根培和李延林在從跨文化的角度研究歇后語的時候也提出了直譯加注的方法。
2007 年,陳立群從多元系統論的視角探討了歇后語的翻譯。 他認為只有把歇后語這樣的社會符號現象看成系統而不是由不相干的元素組成的混合體時, 才能讓一定文化環境下的讀者充分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歇后語翻譯中,應該處理好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的關系,盡力迎合譯語讀者的文化意識和審美習慣。 根據歇后語的類型,他提出了針對性的翻譯策略。 對于各民族都能理解的比喻類歇后語,可以采取保留形象直譯, 這樣既可傳達原語的信息內容,保留了原語形象,又能讓譯語讀者接受和理解;而對于有濃厚民族特色和獨特文化內涵的歇后語,僅僅使用意譯也不足以說明問題,可以輔以加注說明;對于含有諧音或諧意雙關的歇后語,可以采取直譯和意譯法相結合的方法來處理,并指出雙關所在。 相比以上學者的研究,陳立群的方法更有針對性。
賈洪偉(2007)對前人的一些歇后語翻譯方法進行了總結和點評,并創新性的從符號學的角度探討了歇后語的翻譯。他否定了后文是前文的外延或補充,恰恰相反,前文是對后文的補充,旨在加強后文印象,而后文的意思才是歇后語的真正含義。從理論上講,譯者應盡力在譯文中保存前、后文的所有特征和信息。 他認為過去提出的歇后語譯法有些片面化和絕對化,不管是強調功能還是動態對等,都不應該忽視歇后語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背景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從而使原語的文化意象丟失。文章的創新點在于,作者并從篇章角度,提出了自由譯和評譯的方法,其中自由譯相當于意譯,而針對歇后語的類型繁多和靈活多變,作者主要采用變通、靈活的翻譯方法,也就是評譯法。
喻志學(2006)首次把關聯理論運用到歇后語的理解中。雖然沒有指出歇后語的具體翻譯策略,但是從關聯理論的角度分析了歇后語的語言特點。 他認為歇后語的結構是形式上的最佳關聯。 通過關聯論對它的分析, 能讓我們認清它的結構特征、 語言表達的獨特風格形式以及語義關聯模式,從而為歇后語的翻譯奠定基礎。 唐韌(2007)也從關聯理論的角度研究了歇后語的翻譯,并認為譯者在選擇翻譯策略時應該首要考慮最佳關聯性的取得。
翁敏雅(2009)從目的論,莫麗紅從順應論的視角提出了歇后語的翻譯策略。 兩者的相同點是在歇后語翻譯這種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要想保證交際的成功,在歇后語翻譯中必須要考慮到譯語讀者的傳統習慣、文化心理和認知心理,滿足目的語境的認知需要。在以上學者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在歇后語翻譯中,研究者基本都會或多或少地考慮到原語和譯語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但何愛晶(2011)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即從心智哲學的角度描述了歇后語的形成過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動,并從心智層面揭示了歇后語產生的動因。 雖然何愛晶沒有在論文中提出具體的翻譯策略,但是她對歇后語的全新詮釋對以后歇后語的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歇后語獨特的文化內涵、語言表達形式和邏輯模式使其翻譯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伸縮性。 在歇后語翻譯中既要考慮原語的語言形式、文化內涵和背景,又要兼顧到譯語讀者的認知語境、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 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歇后語英譯的研究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有所長,但也都有不足之處。筆者希望通過對過去歇后語英譯研究的梳理和比較,為歇后語的翻譯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并為以后的歇后語翻譯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1]郭建中.漢語歇后語翻譯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翻譯,1996(2):12-15.
[2]陳軍.歇后語的文化內涵與翻譯策略[J].溫州大學學報,2001(2):77-80.
[3]唐韌.歇后語翻譯的關聯理論視角[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85.
[4]李傳芳,徐振忠.英漢歇后語互譯文化意蘊問題芻議[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70-74.
[5]盧志君,張瑞嶸.從接受美學看歇后語的翻譯[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87-90.
[6]何愛晶.歇后語研究新論:心智哲學的觀點[J].現代外語,2011(4):35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