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真 何宇迪
(1.江蘇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鎮江212003;2.調兵山市第一初級中學,遼寧 調兵山 112700)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提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1]。 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創新型人才, 而教育是造就高素質人才最為重要的途徑與方式,目前針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于研究生教育[2]。為了有效服務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的需求,應建立不同于傳統模式的研究生新的培養方式,以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 社會經濟等領域的現實問題日趨復雜,原有依賴于某單一學科或單一方法解決問題的方式越發顯得力不從心。各學科開始走向了交叉融合、協同發展的路徑。在各學科的交叉地帶,一大批新興、交叉、邊緣、橫斷學科涌現,成為孕育創新最為肥沃的土壤[3],可知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科技創新最為重要的源泉與動力。

圖1 創新能力跨學科培養的制約因素與對策
綜上所述,研究生作為未來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對其開展跨學科培養是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趨勢,是提升其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基于此,本文首先對目前制約我國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因素進行識別與分析,在此基礎上給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相關內容與邏輯思路如圖1 所示。
目前, 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嘗試對研究生進行跨學科培養以提升其創新能力,但就整體而言,仍處于形式大于內容、理論多于實踐的階段[4],這主要由于對于跨學科培養尚存在下列制約因素。
目前,按照單一學科進行招生與培養仍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流方式。 由于長期累積下來的傳統與慣例,使得研究生跨學科培養這一觀念尚未得到廣泛認同。而且由于導師一般均長期從事某一特定領域的研究工作,因此其較易形成思維定勢,對跨學科這一新觀點可能產生抵觸情緒,加之缺乏跨學科培養研究生的經驗與能力,更易使導師們墨守成規。 此外,多數高校與科研院所尚未將跨學科培養納入其學科建設中,以教學為例,目前較少有高校開設跨學科的專業課與必修課,也并未出臺鼓勵各學院間跨學科開課與授課的相關政策與文件。
研究生跨學科培養并非將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全盤灌輸給學生,而是在面對現實情況下的復雜問題時,以某一學科為主導,根據需要輔以相關學科的知識,以提升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與創新的能力。 而目前各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培養制度較為固定, 缺乏柔性與靈活性,比如對學制、學位的規定,對畢業條件的設置等,忽視了跨學科培養的實際情況。此外,在現有制度條件下,各學院部門之間缺少跨學科培養的積極性與動力, 對培養過程中所需要的相關資源缺少共享與分配機制,這不利于各學科的知識、方法、資源等在培養過程中的自由流動與融合。 由此可知,制度的僵化不利于設計出具有較強合理性與特色的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將進一步阻礙跨學科研究生培養的質量。
目前對學生的培養更多的是基于“專才”的視角,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已經將學生的知識局限于某些領域;大學的專業選擇與培養更進一步將學生的知識儲備限定在更為細小的專業學科中。長期的“專才”培養方式使得學生在進入研究生階段從事跨學科研究時顯得基礎薄弱、底子不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跨學科研究的積極性。此外, 與研究生知識儲備不足所對應的是導師的學科知識較為單一、跨學科培養經驗與能力不足等問題。目前大多數導師對跨學科知識掌握不夠,對其他學科的前沿領域不甚清楚。
目前對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跨學科培養尚無統一定式,我國應根據現實國情與基礎條件,探索出體現自身特色且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跨學科培養模式。 對于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一項復雜工程,需要基于綜合集成思想統籌優化研究生教育的各個環節,突破學科、部門之間的壁壘,基于頂層設計的思路全面推進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
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需要其具備不同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招收與研究方向屬于不同學科的本科生, 將為后續的跨學科培養奠定基礎。如何能夠招收到優秀本科生源是決定能否培養出高質量的跨學科研究生的重要條件。 首先,高校應出臺鼓勵學生跨學科報考的相關支持政策,讓學生了解到跨學科培養的重要意義以及對其自身發展的好處。其次,要大力推進各學院部門之間的跨學科聯合招生,更加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綜合性與基礎性,優先選擇具有較好知識基礎、并對跨學科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
通過設置跨學科的課程體系,能夠使研究生快速獲取其在研究過程中所需要的知識與方法,夯實學科基礎,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學校內部各學科之間的融合與跨學科研究活動的開展;此外,跨學科可能還有利于打破學科間的壁壘,提升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實際需要選擇相應課程的靈活性。 我國高校應大力推進跨學科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諸如公共課、選修課等可供研究生自由選擇的跨學科課程。
構建跨學科交流機制對于研究生及其導師快速了解、掌握其他學科的相關理論與方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鐚W科的交流模式多種多樣,首先,可考慮組建專門的跨學科研究與人才培養機構,匯聚不同學科的導師以實現科研過程中對人才的培養。 其次,可設立跨學科公共服務平臺, 實現各部門對跨學科培養過程中所需資源的協調與共享,包括師資、實驗室、儀器設備、文獻資料等。再次,可經常組織跨學科學術交流會議與論壇等,通過定期研討的方式使研究生快速掌握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
在認識到研究生創新能力跨學科培養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基礎上,我國各機構應設立相應的項目來鼓勵或促進研究生的跨學科培養。通過項目來引導研究生培養的變革,創新培養模式,激勵研究生及其導師在多學科的交叉地帶尋找問題,并力圖科研主體超越單一學科、特定方法的限制,以解決現實情況下需要融合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才能解決的復雜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應根據實際需求大力推行高效的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方式,采用項目激勵的方式鼓勵高校或科研院所招收跨學科研究生, 設置跨學科課程,鼓勵不同學科導師的交叉指導,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
目前我國的研究生指導方式普遍采用導師制,即該導師負責研究生的選題以及相關工作的指導。由于導師一般僅從事某一學科或某一特定領域的研究工作,對該領域的問題、知識以及相關的研究方法較為熟悉,但對其他學科的前沿可能并不清楚,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跨學科培養的實際效果。高校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學科優勢,選定相關學科開展跨學科的研究生指導模式,比如積極推進研究生的聯合培養,在各學院部門或是校外選擇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導師對研究生進行共同培養;并積極組織跨學科的學術會議、論壇等,為研究生的跨學科交流提供平臺。
[1]何躍,張偉,鄭毅.研究生跨學科培養模式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7:31-34.
[2]何莉萍.適應新形勢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35(1):21-24.
[3]楊波,祝湘陵.構建跨學科、跨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研究[J].領導科學論壇,2013,4:59-60.
[4]周葉中.科技創新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跨學科培養[J].中國高??萍寂c產業化,2011,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