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英
(中共海陽市委黨校,山東 海陽265100)
老年人作為我國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 既是寶貴的社會財富,又蘊藏著巨大的社會生產力,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和作用。 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營造尊老愛老的社會風尚,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但是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加之獨生子女的普遍化、家庭的微型化,尊老、敬老的觀念越來越淡漠,愛老、養老的觀念在逐漸弱化,在一些家庭,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影響了社會的安寧與穩定。 在這種新形勢下運用法律手段加強老年人權益的保護,減少乃至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已顯得日趨緊迫。
我國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 2000 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國已經基本進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0 年底,我國60 周歲以上老年人達到1.78 億,占總人口的13.26%。據預測,到2025 年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 億,2055 年前后達到峰值4.87 億。
與此同時,目前我國80 歲以上高齡老人超過2000 萬,失能、半失能老人約3300 多萬, 困難老人數量增多, 對社會照料的需求日益增大。 但現實情況是目前我國平均每個家庭只有3.1 人,家庭微型化加上人口流動性的增強,使城鄉“空巢老人”大幅增加,家庭養老功能明顯弱化。 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使老年人權益保障顯得尤為迫切。
1.2.1 侵害老年人的財產權。近年來,直接或間接占有老年人的現金、房產、儲蓄、債券、文物、撫恤金等,已成為侵占老年人財產的一種趨勢。 在這些子女侵害老年人財產的案件中,有的因老年人未向子女索要借據,打官司時因手中沒有借條而取證艱難;有的則是子女以贍養老人、照料生活為借口,擅自變更產權,從而攫取老人財產;有的則是威逼利誘老年人訂立遺囑,侵占老年人的財產。
1.2.2 侵害老年人的人身權。 現實生活中侵害老年人生命健康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有些患有嚴重精神疾病、長期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有子女不但對父母不聞不問,更有甚者虐待他們,甚至將他們遺棄,直接侵害了他們的生命健康權。同時對于老年人再婚權,子女不僅不支持,更有甚者設置重重障礙阻止老年人再婚,嚴重侵犯了老年人的婚姻自主權。
1.2.3 侵害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權”。 近年來,老年人維權又出現了一些新鮮事:一是,長期不探視老人。一些晚輩雖然付給老人一定的贍養費,但是他們或者有意孤立老人,或者由于生活工作壓力導致長期不探視老人,使老人處于孤獨、凄慘的境地;二是,對老年人實行人格歧視。 有些老年人不僅在吃穿住用等方面受到低于其他家庭成員的待遇,甚至在在言談舉止中受到貶低和指責,感情交流上受到冷落和漠視,等等這些都使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成為一句空話,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我國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 法規主要有:《憲法》、《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及《刑法》等重要法律、法規。 在這些法律、法規中,都對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做出了相應的規定。 例如:
1.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禁止虐待老人”。
1.3.2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條規定:“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 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
1.3.3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六十一條規定:“對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撫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這些法律的規定為老年人權益的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
老年人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不強,也是導致其權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現實生活中,侵害老人人身、財產權利的事情常有發生,遺棄、虐待老人的違法行為也不時出現,但是請求法律援助、司法救濟的老人卻占少數。究其原因,一是,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差。有的老年人對法律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權益,更談不上去付諸法律維護其合法權益。 二是,思想觀念陳舊,拒絕訴諸法律。 一些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往往不愿意訴諸法律,因為怕家丑外揚而選擇忍氣吞聲。因此,提高老年人的法律保護意識,有利于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各級立法部門要根據現實情況,加快地方性法律立、改、廢的工作步伐, 加快配套法規立法工作, 依法制定出臺更多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具體實施細則等,盡快使《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所確立的各項法律法規具體化,實現老年維權制度化和法律化。
同時要對現行刑法進行修改,適當加大對虐待、遺棄罪等的刑罰力度,加大刑法的保護力度。此類如虐待、打罵、遺棄等情節嚴重、社會影響惡劣的案件,要允許其在一定的條件下轉為公訴案件,使公安、檢察機關及時介入,并提高此類犯罪的法定刑,以使此類嚴重侵害老人人身權益的行為及時得到法律的有效懲處。
各級政府要把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宣傳工作列入年度宣傳工作計劃,充分利用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法制宣傳網絡平臺,利用“12.4”全國法制宣傳日、重陽節、中秋節、春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深入農村、社區、敬老院、老年公寓等,積極與新聞媒體、廣播電臺聯手,通過以案說法、現場問答或法制圖片展覽等形式,加大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民法》、《婚姻法》等涉及老年人權益保障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
加強老年人權益的法律保護,要進一步加大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法律服務力度。 把市、縣、鎮(村)法律援助中心作為老年人三級維權網絡,圍繞老年維權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律服務,加強民間糾紛的集中排查調解工作,對可能發生的涉老糾紛苗頭,做到早發現、早預防;對已經發生的涉及老年人權益的婚姻、繼承、贍養等糾紛及時進行調解。 同時,通過訴訟代理、非訴訟代理、解答法律咨詢等工作積極為老年人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服務,多渠道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要進一步加強老年人權益的司法保護力度。各級法院在審理老年人權益糾紛案件之前,要加強調解工作,認真、細致、耐心地向雙方講解相關的法律法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雙方各讓一步,握手言和;即便對于不能在審理前達成調解協議的, 也盡量以調解方式結案,最大程度降低各方的對立情緒,減輕各方的精神負擔,使雙方互相諒解,和睦善待,重歸于好。同時在庭審方式上要講究靈活性,不必拘泥于嚴肅嚴格的審理方式,可以選擇在田間地頭、家庭小院等小范圍內開庭,同時可以簡化審理程序,這樣影響面較小,雙方心理壓力小,便于化解矛盾,社會效果更好。
總之,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我們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構建法律保護網絡,切實為老年人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