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邗
(無錫市城市防洪工程管理處,江蘇 無錫214021)
苛政猛于虎。語出《禮記·檀弓下》,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統治,比老虎還可怕。 在我看來,執法過度比苛政更可怕。 因為,執法過度也就是執法過頭、執法過火的意思,是以執法之名,干逾越法律具體規定的事,是典型“人治”的突出表現,這與苛政又有多少區別呢? 有道是:真理多向前走半步就是謬誤。
所謂指標,是指在某一階段打算達到的具體數量計劃,也就是工作或行動之前預先擬定的具體內容。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指標是量化考核、調動責任人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已被各行各業廣泛采納。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千斤重擔眾人挑,人人頭上有指標。
所謂執法,也就是執行法律,是行政管理人員依據法律授權,對所管轄的范圍進行檢查,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處理。 所謂過度,就是超過適當的限度。 “度”的哲學概念是“臨界點”,也就是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我們知道,法律條文一般都有一個裁量區間,執法者應在區間內量罰(刑),超過裁量區間即為過度,過度的實質也就是違法。
大家都清楚,既然實行了指標性管理,則每個人工作業績的好壞均與指標掛鉤,業務能力再強、工作態度再好,只要指標沒有完成,就“一票否決”,指標成了衡量業績的唯一手段。因此,對于基層執法人員來說,為了完成指標,勢必抓住一切機會努力完成或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指標,以求嘉獎或晉升。 所以,執法指標一旦與個人得失掛鉤,執法人員為了獎金或前程,過渡性執法也就成了必然。問題是執法一旦長期過度,普通民眾的感受是:刑、罰雖不嚴厲,卻勝于“苛政”。也就是老百姓所形容的:“好經(國家法律法規)”被“歪嘴和尚(執法過度者)”念歪了。
2013 年3 月某日下午,某市公安分局的一個派出所,到轄區內某社區棋牌室查賭, 發現棋牌室里面的一個小房間聚集10 多人在進行一種叫“牛牛”的賭博活動,立即將在場人員全部帶回派出所進行詢問、處理。該市一個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職工張某某也在其中,在做過兩輪詢問筆錄后,受到拘留3 天的行政處罰。
從派出所的詢問筆錄上看,張某某當日在家休息,下午3 點半鐘要去社區幼兒園接小孩,下午1 點多鐘,閑極無聊,即到社區內的棋牌室游玩,看到里面的一個小房間聚集了一群人在斗“牛牛”,出于好奇或博弈心理,也跟著壓了幾把,結果把隨身帶著的200 多塊錢全部輸了,雖然沒錢賭了,但也沒有立即走開,而是繼續在旁邊看熱鬧,結果被派出所民警當場查獲。
該案在3 月27 日下午4 時和28 日凌晨1 時做了兩次詢問筆錄,表述一致,無前后矛盾的情況。證明當事人說的是真話,說明他一不是組織者;二他到棋牌室,賭博已在進行中。而行政處罰決定書則將其描述為“伙同他人”在某某棋牌室“進行賭博”,顯然與客觀事實和詢問筆錄不一致。
從詢問筆錄看,張某某到棋牌室完全是為了消磨時間,并無聚賭、參賭的故意。因為:(1)并未隨身刻意多帶錢款;(2)他也并未坐在賭桌上。 因此,不能、也不應該認定張某某就是賭博的組織者和主要參與者。
根據江蘇省公安廳2010 年《關于賭博違法案件的量罰指導意見》第二條的第一點明確規定“個人賭資或者人均賭資200 元以上、不滿1000 元的”處以500 元以下罰款。 而某市公安分局卻作出了行政拘留3 天的處罰,明顯超出量罰指導意見的規定。 又因為張某某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職工、中共黨員,受到行政拘留的處罰后,市紀委黨風室還要追究黨紀責任、年終考核也將受到影響,其后續連鎖反應接踵而至。我在走訪涉案派出所時,聽到民警一再強調:“牛牛”等三種形式的賭博,是必拘的。我認為,賭博首先是不對的,但“涉賭必拘”的說法,也是于法無據的。為什么要拘呢?據說,各派出所每年都有“拘留人數”的考核指標,所以,完成考核指標就成了“第一要務”。
張某某受到行政拘留3 天的處罰后,自認倒霉,未敢聲張,派出所也未向單位通報。 半年后,市紀委黨風室在巡查中發現張某某被行政拘留的事實,提出了進一步追究黨紀責任的要求;年終,人事考核部門也啟動了問責程序,當年考核將“可直接認定不合格”。至此,當事人如夢初醒,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行政復議或申訴時效已過,被逼無奈,只得向該市政府法制辦投訴。 市府法制辦本著“人民政府為人民”、“有錯必糾”原則,予以立案,并責令某公安分局予以糾錯。由此可見,一個小小的查賭案件,如果處罰不當,都將給政府添亂,引起諸多不必要的麻煩。
從本案情況看,執法過度后患無窮。 那么,如何避免執法過度呢?筆者認為,一是,要堅決鏟除執法與指標掛鉤的土壤;二是,要加強執法教育,努力提高執法者的守法意識;三是,在執法過程中,盡可能做到依法依據,堅守客觀公正的法律底線;四是,要罰守定規,努力做到不枉不縱。
從上述查賭案件看,指標性執法危害極大,而一些執法部門卻樂此不疲,最終危害的是社會公信力和政府形象。但如果頂起真來,沒有哪一家單位會承認存在指標性執法行為,你也不可能抓住指標性執法的真憑實據。 然而,一般執法人員熱衷于經濟處罰、“以罰代管”的做法,不能不讓“旁觀者”生疑。 因此,筆者呼吁執法管理部門,必須轉變管理思維,主動取消內部指標性考核的規定,從源頭上堅決鏟除執法與指標掛鉤的土壤。
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的守法意識十分重要,它既是依法治國的基本標志,又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執法者如果不遵法、不守法,則是對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最大傷害。 筆者認為,守法意識,是執法人員對自己履行職責的一種思維反應。 守法意識的形成,離不開法律知識的教育和積累,只有加強執法者守法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強化執法人員的守法意識,才能促進和保障執法公正。尤其是在社會治理方面,執法者面對的是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是人民內部矛盾的性質,絕對不能以暴制暴、以高壓態勢處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小節問題。
所謂底線,就是最低界限,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一旦逾越就將失范。中國人是一個講底線的民族,上到政治上的大是大非,下到做人的氣節原則,都有一個不可逾越的前提。如果不講客觀公正,執法者可以率意而為,社會豈不亂套!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客觀公正呢?筆者認為,唯有依法依據。 就是我們常說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也就是根據違法事實定罪量罰(刑)。 縱觀國內多起群體對立事件,均是由于執法過度或是處警不當引起的。
所謂不枉不縱,從執法的角度講,就是不冤枉任何一個守法公民,也不放過任何一個違反法律的責任者。這就需要執法人員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辦事,寬嚴相濟、掌握尺度。 2013 年10 月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在全國第六次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強調:各級人民法院要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罪、刑法定和罪、責、刑相適應,堅持證據裁判和程序正義,做到不枉不縱,努力實現懲罰犯罪與保護人民和保障人權相統一。 法庭面對的是嫌犯,而行政執法人員面對的是普通公民,稍有差池極易激化矛盾,制造混亂。 本文所涉案例的處罰,顯然超過了江蘇省公安廳量罰指導意見的規定。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必須落實“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基本要求。 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都必須依法辦事,這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執法必嚴,是指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辦事,堅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違法必究,就是要嚴格追究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法律責任,這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證,是法律威嚴的重要體現。但必須堅持法、責對等、不枉不縱,杜絕執法過度。唯有如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諧社會環境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