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華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的味道,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這個有利資源,以課文為練筆的突破口,充分的利用語文課本,及時把寫作訓練有機地揉進閱讀教學,進一步發揮課文的“典型”優勢,使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實現讀寫結合,為學生開拓一條寫作之路,使學生洞開寫作之門。
一、“點擊”材料——拓展延伸文本內容
1.變“無”為“有”——在空白處寫出內容
出于表達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寫得或含蓄或簡練,有的地方形成空白,這就給學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教師應挖掘課文“言雖盡而意無窮”之處,依托課文找準訓練點,讓學生在補充中想象、創新,把課文中情節跳躍的空白補上,讓學生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進行課堂練筆,讓學生綻放思維的火花,讓語文課堂成為智慧飛揚的課堂。
例如,《荷花》一課,為了啟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這樣寫:
師:如果“我”也化為池中的一朵荷花,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吧!
生:我變成一朵盛開的荷花,向四周一看,好像兄弟姐妹都歡聚在這里,我們穿著雪白的衣裳、碧綠的裙子,好看極了。一陣風吹來,我們都情不自禁地擺動衣衫,抖動裙子,跳起優美的舞來。
生:我是一朵美麗的白荷花了,聽著小魚對我的贊美,我不由自主地跳起了舞蹈。
……
2.化“虛”為“實”——在簡練處寫出色彩
詩歌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玉。凝練的語句包含著豐富的內容進行合理的創造性表述,然后將其改寫成一篇文詞秀美的文章。
例如,《清平樂·村居》中“青青”“蓮蓬”兩詞充分體現了夏季生機勃勃的情景,我讓孩子們圍繞課文插圖想象當時的情景。于是,學生寫出了“看,小池里的水清澈見底,水中的魚兒正在歡快地追逐嬉戲,好不熱鬧啊!一朵一朵的荷花更是惹人喜愛。有紅的,有白的,有紫的,它們在微風中搖曳著,猶如一個個妙齡少女在翩翩起舞”的作品。
二、“鏈接”情感——深入挖掘文本思想
朱光潛先生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給我們的寫作教學一個啟發,那就是深入挖掘文本思想,切入寫作的情感。
1.“筆”隨“心”走——寫出動情處的“感動”
文章是作者心靈的一種渲染和寫照,用筆隨心走更為恰當。如《掌聲》一文學完后,我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了“你要贊美誰(什么)?”的小練筆,學生寫出了讓人驚嘆不已的話語:“我要贊美同學們,因為他們將掌聲送給小英,那掌聲像陽光,一樣溫暖了小英的心,讓她不再自卑,讓她鼓起勇氣微笑著面對生活。”“我要贊美掌聲,因為掌聲像就一把鑰匙,可以打開勇氣的大門!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如果得到掌聲,就會讓人無所畏懼。今后我會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我也會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學生有了這樣的讀后感,練筆也就“言之有物”“有感而發”,而且這種“真情實感”也會綻放出學生獨特的思想光芒。
2.由“表”及“里”——寫出沖突處的“個性”
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從課本中深入,但更要從課本中走出,由表及里的認識,使學生在寫中凈化了情感,升華了思想。
例如,在《秋天的懷念》中,當作者史鐵生多次帶母親去看菊花的情景時,教師適時通讀原文,在音樂聲中深情誦讀,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再通過一個描寫母愛的練筆來體會母愛。
有人說寫作的意義在于一次成功的體驗,有人說寫作是一個人用文字瞭望世界的眼睛,也有人說寫作的全部意義在于喚醒學生懵懂的心靈。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更深刻地認識到,當孩子們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悟、發現和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時,我們清晰地看到,孩子們已經感受到了文字帶給自己的快樂,我們愿意在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中用心思考,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完善他們的人格,提升他們的修養,在文字中感受真善美的奇妙……
參考文獻:
[1]黃巧玲.作文教學的幾點嘗試[J].安徽教育,2009(9).
[2]張彤輝.志公語文教育理論及實踐[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0.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國際外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