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飛
一、關于“節外生枝”
現今的有些教輔資料往往都是“集各家之大成”的拼湊產物,往往忽略了本身的合理性和實用性。因此,老師的教學往往需要“節外生枝”才能勉強應付。每節課除了完成新授課的內容還得做一些內容上的擴展,這樣一來課堂內容就顯得臃腫,重點知識和知識輪廓不夠清晰,學生也不見得能掌握和消化。當然從長遠的學習目標來看,“枝”還是要生的,但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循序漸進,課堂上應用多元化的手段使學生盡可能對新知識深入理解加深印象,對習題做適當刪減,“生枝”的時候最好先以問題的形式給出,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個別超出現階段能力水平的“枝”不生也罷,與其學成“一潭渾水”不如先讓學生把握知識框架,對主干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脈絡,細枝末節的知識點可以在習題課時慢慢滲透。
二、用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
在前兩年的教學過程中自己有時會出現缺乏耐心的現象,如新課進行前總要對上一節所學內容做一個復習提問,但往往出現學生答不出來的情況,有時甚至是同一問題一連幾個人都答不出,特別是當單獨叫到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依然未果的時候,想到自己付出的心血毫無回報難免怒從心中起,便會很嚴厲地訓斥學生一番,反而影響了授課的情緒,課堂氣氛也會陷入沉悶狀態。我在課下針對這一問題作了分析,學生答不出無非出于這樣幾種原因:一是內容太多,沒有記住;二是課下沒有及時復習回顧;三是時間間隔太長遺忘所致;四是由于緊張,大腦出現空白;五是講授沒有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或強調的次數還不夠。當時自己只關注了學生的原因,卻忽略了老師的態度因素,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也常常會出現遺忘、懶惰、心不在焉的時候,被老師提問也會有答不出的情況,想到這些就能夠用更平和的心態對待這件事了。后來我做過這樣的嘗試,學生答不出問題時我說“看來這個問題我還沒有講清楚,沒關系我再說一遍吧!”而后我的講述學生聽得很認真,教學效果也有很大改觀。
三、多借助圖形手段服務教學
在一些章節的教學中,我發現文字性板書的效果遠不如圖形效果好,特別涉及一些抽象或過程較為繁瑣的內容時效果尤為明顯。例如在有關肽鏈的計算問題中,有這樣的結論:“對于一條多肽鏈,至少含有一個羧基和一個氨基分別位于肽鏈的兩端,若有多余,則位于某些氨基酸的R基中。”若只用文字表述,學生一時很難想明白,若給出以下圖形效果就會好些:
圖中的每個 代表一個氨基酸,而 之間“—CO—NH—”代表肽鍵,下方字母R代表R基,由于每個氨基酸的中心C上都連接有一個
“—COOH”和一個“—NH2”而在進行脫水縮合反應時,相鄰的氨基酸之間是由上一個氨基酸的羧基提供羥基,下一個氨基酸的氨基提供氫原子形成肽鍵相連的,所以肽鏈中間是沒有多余的氨基或羧基的,只有位于肽鏈最兩端氨基酸的中心C上各自剩下一個
“—COOH”或一個“—NH2”,若有多余的氨基或羧基的話,只能存在于氨基酸中的R基了,此外學生也能較為直觀地看到當數目龐大的氨基酸縮合成多肽后N、O主要存在于肽鍵中,而且該圖也能很清晰地反映出單條肽鏈中肽鍵數與氨基酸數目的關系。
四、調動學生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
新授課時,總會講到一些科學探索先驅們的故事,我通常會在課前把它布置給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精煉語言并限時三分鐘以內在課前展示。有的學生甚至會做出短小而精彩的幻燈片或下載一些視頻片段,效果很好;再比如講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我通常會帶來兩個紙盒、一定數量的黑白棋子讓不同組的學生實際動手體驗記錄整個過程,通過親身參與將有利于學生建立對分離定律較為深刻的理解;對光合作用反應過程的學習我通常會將整個過程圖展示給學生,點出其中幾種學生不熟悉的物質名稱,通過學生組內討論如何完整、準確地表述這一過程,而后會請一些同學上到講臺上試著表述,每一位同學說完后我會請其他組的同學進行評點,我會做簡短的補充,對一些同學敘述中的亮點我會及時作出肯定,如此反復三到四次,絕大多數同學都能較為完整地說出光合作用的反應過程了。而后再通過撤去圖示讓同桌之間相互聆聽的方式強化記憶,把圖盡量印在腦海中;習題課中我往往先不給出答案,而是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內部統一一部分習題的答案,個別有疑問的題目再通過隨后的組間交流、評價、糾錯實現對絕大多數習題的解決。總之當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到課堂中后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