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孝君
摘要:技工院校學生職業成長規劃的提出,既有職校生特定的身心發展背景,也是新形勢下的客觀要求。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包括學業生涯設計規劃、職業生涯設計規劃和就業指導與教學實訓實踐等內容。職業成長規劃實踐教學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以此提高職校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質量。
關鍵詞:技工院校學生;職業成長規劃;就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2-0059-04
技工院校學生職業成長規劃提出的背景
(一)技工院校學生身心發展背景
技工院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初中畢業后升入技工院校,大多數在還未完全成年的時候,就要面對擇業的問題,升學的挫折、家庭的壓力、同齡人的差異,造就了其復雜而矛盾的心理。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因素:第一,自我意識覺醒,獨立欲望增強。第二,獨生子女和單親家庭子女的困擾。這個特定的技工院校學生人群主要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人際交往能力不強等問題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第三,特定年齡因素的影響。技工院校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身體形態已與成人無異,但心理尚不成熟,這些情況都會影響學習,影響身心健康發展。第四,就業意識的迷惑。技工院校學生很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學校雖然對學生進行畢業培訓,但主要著重于學生的技能培養。在對畢業生進行就業調查時,發現很多學生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將來的工作,或者根本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在對非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時,主要針對他們對自己專業的理解程度,對將來就業崗位的選擇等,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未來非常迷茫,基本依賴家長、教師,缺乏主動查找相關知識,積極準備就業的意識。人際關系、就業心態等方面的問題影響著技工院校學生的成才和成功,他們更需要職業規劃指導。
(二)新形勢呼喚技工院校職業規劃教學與實踐的創新
雖然從就業率統計數據上看,技工院校的學生并不遜色于本科院校,甚至在一些地區技工院校的就業狀況還好于本科院校。但冷靜思考后,可以發現技工院校學生的就業層次普遍較低,就業滿意率和職業幸福感不強。技工院校學生對未來生活和職業目標缺乏系統的、有針對性的規劃與準備。
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和職業崗位要求的特殊性決定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必須結合技工院校學生的特點,讓技工院校學生一進校就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進行規劃,形成明確的奮斗方向和職業目標,而不能人云亦云。目前的技工院校職業規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適應教學管理實際,或者說不能達到最優化,因此必須加以改革。
技工院校學生職業成長規劃的設計
(一)概念界說
“職業成長規劃”的概念 職業生涯規劃簡稱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一個人一生中有目的地對自己的知識、技能、興趣、動機等方面的特點和所處的環境進行認識和分析,從而為選擇最合適的職業和職業發展道路進行規劃和設想,它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才能和潛力,有效實現自我價值,保證個人在事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為目標。通俗地講,職業生涯規劃就是打算選擇什么樣的行業、什么樣的職業、什么樣的組織,想達到什么樣的成就、如何實現目標。技工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核心是強調對學生職業觀和職業價值觀的教育,實現對學生整個人生的職業指導。就其有效性而言,對技工院校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職業分析,二是職業目標,三是職業知識,四是職業實踐。
“職業成長規劃”教學的基本特點 職業生涯規劃具有明顯的系統化和個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所考慮的要素是不同的。但總體說來,一些決定要素不容忽略,是必須考慮的。例如,對自我的全面認識,對外部環境的評估,個人目標的抉擇以及為落實這些目標所采取的措施等。職業生涯規劃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其目的絕不僅是幫助個人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籌劃未來,擬定一生的發展方向。這對以職業性為特色的技工院校和技工院校學生尤為重要。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是“以人為本”思想在職業教育中的鮮明體現。
(二)設計理念
職業成長規劃理論是根據職業指導的概念和理論發展形成的。職業指導自20世紀初誕生,經歷了指導式咨詢、非指導式咨詢和生涯規劃輔導三個歷程。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產生并逐漸成熟的過程,也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應用和得到檢驗的過程。一些專家學者對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或構建了一些具有廣泛影響的經典理論,如薩帕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霍蘭特的職業性向理論、施恩的職業錨理論和麥克里蘭的勝任素質理論等。這些理論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和中職學生的職業成長規劃具有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
如果能通過職業成長規劃對學生的潛能及其知識、技能等勝任素質有針對性地施以相應的培養與開發,就能對學生勝任素質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現成功就業。
技工院校學生職業成長規劃教學與實踐回顧
(一)職業成長規劃教學實踐的反思
當前,職業生涯教育在各大院校開展得熱火朝天,特別是在技工院校,職業生涯教育已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但效果不甚理想。導致技工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個人和家庭的因素,也有學校和社會的原因。
筆者對本校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做了一次專項調查,發現技工院校學生在自我認識、環境評估、職業定位、計劃執行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中最突出的是認識不夠客觀,規劃和實施脫離實際,理想化色彩嚴重。主要表現在:其一,自我評價和職業發展期望值過高;其二,對職場缺乏感性認識;其三,職業生涯設計有些想當然;其四,缺乏實際的操作技能,傳統的職業教育內容和企業需求相脫節。
(二)技工院校職業成長規劃教學的總結與推廣
在學習期間,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能夠指導學生規劃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督促學生提前準備,準確定位。對技工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應分階段進行,在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目標,并選擇恰當的培養方式和途徑,以增強學生正確規劃人生的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具體實施步驟 (1)學生學業生涯設計規劃。學生學業生涯設計規劃應以學生學業生涯規劃學習為核心,重點放在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上。學生根據所學專業特點,結合自身情況,設計規劃出自己的學業生涯目標,制定出具體的學習規劃。與此同時,要幫助學生發現其特長與興趣。通過學業生涯規劃的學習,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使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避免盲目性,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使學生更加明確成長、成才、成功的意義,完善自我,實現學習目標。(2)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規劃。在第一學年,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學習為核心,重點從理論上根據新形勢下職業的變化和市場的需求,對擇業和就業觀念加以更新和心態的調整,根據專業學習及就業選擇,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3)就業指導與教學實訓、實踐。第二學年是技工院校學生專業實訓、實踐階段,即是學生就業選擇階段,開展一系列就業指導課程的實踐性教學。通過各種就業指導課程的實踐、實訓教學,提高學生的擇業就業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企業的崗位要求,并順利畢業、就業。技工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技工院校學生必將越來越重視規劃個人的職業前途,更加愿意接受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和訓練,從而促進其健康成長。
技工院校職業成長規劃教學創新的可行性分析 對技工院校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師。一個專業的職業指導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方面具有較廣博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較開闊的視野以及一定的實踐經驗,具有良好的知識運用能力。要通過加強管理和培訓,提高就業指導人員的素質,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理論與實踐、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人才測評與統計、就業求職心理研究、勞動人事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專業培訓,使他們在熟知技工院校學生就業政策、就業管理業務、就業教育方法的同時,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為學生提供較為專業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并通過職業規劃個案的指導,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改變目前只能“紙上談兵”的現狀。很多技工院校的學生在學業成績上不如普高學生,多少會存在自卑心理,這就更需要教師的鼓勵。教師要樹立“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回答無錯誤”的理念,為學生營造安全的心理環境。
總之,我們篤信這句話:一個學生要實現職業成長,首先要完成“人的成長”。一個完成了精神成長的“成長的人”,才更有可能實現職業成長。
技工院校職業成長規劃教學與實踐創新概述
就技工院校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從現有的教學科研能力出發,技工院校作為職業規劃研究的重要平臺,整合資源,提升素質,發掘潛力,應該說有能力形成技工院校職業規劃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式、新成效。
技工院校學生在學校處于確立職業目標的階段,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其將來適應社會、服務社會至關重要。做好技工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育資源及學生自己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幫助學生準備迎接將來復雜的社會挑戰。學校不僅應為學生提供學業上的支持,也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職業指導。技工院校學生身心發展正處于由未成熟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他們雖然有著強烈的自我規劃的渴望,但其各方面還不夠成熟,還不能理性地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職業生涯設計,迫切需要外界的指導與幫助。因此,在指導技工院校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應遵循針對性、多樣性、階段性及發展性原則,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自我職業設計與職業選擇。
(一)職業成長規劃教學內容創新
引進SWOT分析,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潛力進行量化和有效測評,是職業成長規劃重要的教學內容創新。S(Strength)代表優勢,W(Weakness)代表弱勢,O(Opportunity)代表機會,T(Threat)代表威脅。SWOT分析是檢查學生的能力、喜好和職業機會的有效工具,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自我條件分析 自我條件分析包括性格、興趣、特長、學識、技能、思維、道德水準以及社會中的自我評價等,可以幫助學生在發揮現有優勢、特長的前提下規避、改進不足,學會適時放棄那些與自己不擅長的技能相關的職業。
職業機會分析 考慮到學生性格與職業的匹配、興趣與職業的匹配、特長與職業的匹配、內外環境與職業的相適應等因素,良好的職業選擇應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的環境等條件為依據,應盡量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內外部因素,幫助其成功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外界環境評估 主要是評估各種環境因素對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分析與職業相關的環境的特點及發展變化情況、自己在這個環境中的地位、環境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環境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等。只有對這些環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在復雜的環境中做到趨利避害,使職業生涯具有實際意義。
引導學生列出職業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 目標可以有長期、中期、短期之分,越具體越好。在此基礎上,可以更為有效地制定行動計劃并付諸實施。這些行動計劃應是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制定行動計劃與措施主要指落實目標的具體措施,有目的地提升自己。
指導學生對自己職業成長規劃目標進行評估與反饋 要使職業生涯規劃行之有效,就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評估與修訂。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具有彈性的綱領,職業生涯目的、職業生涯路線、實施措施與計劃等,都可以根據時間、地點及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變更。因此,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不斷地幫助其進行調整,力求職業生涯規劃符合其身心發展特點。
(二)職業成長規劃教學方式的創新
當前,技工院校學生職業規劃的意識與需要日益強烈,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因此,加強職業生涯教育是技工院校學生的熱切呼喚。技工院校應積極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研究,為學生提供全程性的、有針對性的生涯規劃指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從而提高其就業質量。
在教學實踐方面,要不斷探索職業規劃的理論體系,學習兄弟單位的先進經驗,尤其是技工院校教學中的職業規劃教學理念要不斷更新,以開放的胸懷吸收外來文化。同時要鼓勵本校教師不斷研究教學的新成果,創造性地、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理論研討活動。技工院校在科研經費上應加大投入,在人力上應重點保證,力求創造出一流的教學理論新成果,并且應有信心在理論上有所突破,成為學科的帶頭人,從而促進整個教學研究水平的提高。
結語
增強技工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技校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技工院校要全面實施職業成長規劃教學,教育觀念的更新是先導。
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從更深層次上提醒我們,必須對技工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從教育教學質量的高度加以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增強技工院校學生對經濟社會的服務和適應能力。技工院校學生也應從客觀現實中深刻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基于市場需求努力提高自己,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總之,技工院校學生職業成長規劃教學是一件有意義且難度較大的工作。技工院校學生職業成長規劃教學的實踐基礎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即學校的辦學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教師的素質也在不斷提高,學生更是處于不斷發展之中,推進職業成長規劃教學的條件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教師應該隨時根據各個學校具體教育教學實際情況的變化,經常修訂有關職業成長規劃教學的設計、實施、反饋、評價等環節,以實現職業成長規劃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陶德勝,張正炎.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劉宏宇,劉倩.職業規劃[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3]闞雅玲,吳強,等.職業規劃與成功素質訓練[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4]姚裕群.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
[5]文春帆,姚貴平.中職生職業生涯設計導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雷金屹.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探析[J].經濟師,2011(1).
[7]許躍.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模式的科學創新[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12).
(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