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欣,劉東英,趙永剛
(1.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050061;2.河北省定州市農業局,河北定州073000)
我國安全農產品流通:一個總體框架
趙建欣1,劉東英1,趙永剛2
(1.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石家莊050061;2.河北省定州市農業局,河北定州073000)
構筑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是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主要包括核心層次要素、輔助層次要素與外圍層次要素。為保證安全農產品流通功能的實現,核心要素層的價格機制、利益聯結機制、監督機制,以及外圍要素對核心要素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風險防范機制和預警機制須健全并發揮作用。當前我國構建安全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重點在于變革制度設計,完善安全農產品流通機制;加快硬件建設,強化軟件服務;加強監管,提高激勵強度。
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系統結構;流通機制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中共中央和各級政府歷來都很重視質量安全問題。近年來,政府相關部門投入了大量資金實施產地標準化、建立可追溯體系、強化市場準入、構建監管體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農產品質量,但安全事件仍時有發生,消費者的食品消費安全并沒有得到切實保障。如何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民眾關注的焦點。
流通領域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研究多從供應鏈或產業鏈視角展開。構建農產品供應鏈,通過核心企業對供應鏈上各節點的安全管理和追溯管理,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來保障農產品質量,是當前理論界研究的熱點之一。[1-6]在實踐中,生產相對集中、規模種植或養殖的農產品,通過供應鏈管理來保證農產品質量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一些生產分散、交易不連續、季節性強的農產品通過供應鏈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作用較為有限。一是分散生產帶來的高昂監督成本使供應鏈發動主體①嚴重缺位;二是較多的流通環節致使供應鏈管理和追溯實施困難;三是各流通主體缺乏參與追溯的積極性。此外,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當前大多數農戶缺乏融入現代供應鏈的渠道。
針對農產品流通渠道長、環節多、效率低、買價高及賣難等諸多問題,通過完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提供解決思路的文獻相當豐富,[7-13]其中有些研究中提到了流通質量安全體系建設。[14]但總體而言,針對如何構建安全、高效的現代農產品流通系統的理論研究還顯得不足。實踐中,安全農產品流通在我國還存在諸多障礙,如生產者和流通主體缺乏供給安全農產品的自覺性,提升農產品質量水平的動力不足;農產品價格不能反映其質量安全水平,消費者不愿為安全農產品埋單;安全農產品生產流通成本與相關者利益不匹配。基于此,本文在對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問題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流通實際,提出當前構建安全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實踐思路和重點,希望為中國農產品流通市場的轉型發展提供參考,為安全政策的取向提供有益啟示。
在已有研究和調研的基礎上,我們篩選、提煉了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的主要構成要素,并按要素在安全農產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方式的不同,把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分為三個層次:核心層次要素、輔助層次要素和外圍層次要素(具體分類參見表1)。這種劃分方法主次分明,便于對各要素影響流通系統的作用強度進行分析,在制定政策時便于清晰考察要素之間的關系。
核心層次要素指各農產品生產、流通主體及其所組成的網絡,是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中最關鍵的要素。主要包括農戶(農場)、合作社、加工企業、經紀人、各級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各方以一定的聯結模式通過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互動,完成安全農產品流通過程。此外,核心層次要素還包括與安全農產品生產、流通相關的流通系統以外的企業,如農藥供應商、提供農產品保鮮劑的企業等,盡管它們不直接參與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但所提供的產品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輔助層次要素為核心要素提供資源支持和服務支持,主要指安全農產品流通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和各種服務,分為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基礎設施。其中,硬件設施包括交易場所、冷鏈物流設施、檢驗檢疫設備等;軟件基礎設施包括研究開發機構(如抗蟲害技術、生物農藥等開發機構),技術服務和培訓機構(如病蟲害信息發布機構、農藥施用指導培訓機構等),以及提供相關服務的金融機構、產業協會等。這些設施提供者可能是政府相關部門,也可能是企業,還可能是民間組織。輔助層次要素為安全農產品生產流通提供必備條件,其成熟度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及水平密切相關。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須在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提高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現代化水平,從而充分發揮輔助層次要素的支撐作用。
外圍層次要素主要包括正式制度規制,社會、文化、傳統非正式制度安排和外部資源等。這些因素往往是生產流通主體自身不可控的,但又影響著安全農產品的供給。正式制度包括政策層面(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工作安全的決定》)和操作層面(生產檔案制度、市場準入制度、檢驗檢疫制度、產品質量證明)的制度。社會、文化、傳統等非正式制度要素包括倫理道德、社會規范、價值觀,具體可表現為消費者對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媒體、民間機構對質量安全的認識和宣傳等。外部資源包括市場的發育與完善程度,信息發布系統的健全與普及狀況等。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外圍要素的作用不可忽視,直接或間接影響核心要素的行為。

表1 安全農產品系統的主要構成要素
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結構,揭示構成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的各層次要素之間及各類要素之間正式和非正式的聯結方式。各種要素對整個流通過程產生作用,是通過相互的接點聯結構成整體后完成的。筆者調研發現,流通系統各類要素聯結的穩定程度和作用強度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因此分析這些要素之間的聯結模式,對于建立和完善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清晰解剖三個層次要素內部以及各層次要素之間的聯結模式,我們建立了如圖1所示的安全農產品流通體系結構模型。該模型包括三個層次的網絡:核心網絡、輔助網絡和外圍網絡。這三個層次網絡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輔助網絡主要為核心網絡提供資源和基礎設施;外圍網絡或通過不斷完善輔助網絡,或直接通過有關制度建設,或通過其他間接作用的方式,影響著核心網絡的行為和相互連接方式。

圖1 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結構
核心網絡中,核心要素之間的聯結方式主要有隨機性交易、按合約交易和縱向一體化,在經濟實踐中表現為農產品不同的流通模式。不同的流通模式中,由于議價能力、資產專用強度等諸多因素所決定的各經濟主體地位的不同,致使安全農產品供給的發動主體②不同,相應的動力機制也存在差異。安全農產品流通的關鍵在于核心層次要素供給安全農產品的動力。如果各生產和流通主體沒有動力提供安全農產品,上下游流通主體之間就會隱瞞商品質量信息,以次充好,最終影響消費者的消費安全。動力的來源可能是利潤驅動,也可能是消費拉動,還可能是具有誘惑的外部激勵或強有力的約束。因此,在核心網絡層次建立動力機制,激發各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對保證安全農產品流通至關重要。
輔助網絡為核心層次網絡提供資源和服務支持,同時也是外圍層次要素作用于核心要素的橋梁。如具有檢驗設備和信息快速通報功能批發市場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約束核心層次中生產主體不安全供給行為;國家激勵或獎勵政策的實施,一般情況下是通過輔助層次的服務機構來完成的。輔助網絡的完善與否不僅代表著流通的現代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有效保障安全農產品供給機制發生作用。現階段,我國的輔助網絡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如為安全農產品流通提供支持的硬件不健全,提供服務支持的軟件僅有形式上的主體而無實質內容。具體表現為很多市場沒有檢驗檢疫設備,不具有信息發布功能,不設市場進入門檻,一些技術協會類服務機構并沒有真正為安全農產品供給提供相應服務。
外圍網絡一方面直接作用于核心網絡,如制定安全農產品供給的法律、規章、制度來約束核心層次要素;另一方面通過作用于輔助網絡來間接影響核心網絡,如實施一些激勵安全農產品供給的政策。外圍網絡在整個安全農產品流通中的功能主要在于營造良好的外圍環境。近年來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關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表明我國政府非常重視外圍網絡對核心要素的約束作用。據我們實際調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項鼓勵安全農產品供給的政策,表明政府忽視了外圍網絡對核心要素的激勵。完善的外圍網絡要使約束和激勵同時發揮作用,為安全農產品供給營造良好的環境。
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結構反映各生產和流通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安全農產品流通機制則反映要素之間的作用機理,科學、合理的機制設計能保障安全農產品流通的功能實現。本研究中的安全農產品流通機制,是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為完成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內各要素間單向或雙向的作用機理和運行方式,主要包括安全農產品流通體系核心要素間的價格機制、利益聯接機制和監督機制,以及外圍要素對核心要素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風險防范機制和預警機制(如圖2所示)。
1.核心要素間的運行機制
(1)價格機制

圖2 安全農產品流通運行機制
市場經濟背景下,價格是資源配置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經濟主體行為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信息完備的市場上,商品的供給數量是價格的函數,價格越高,商品的供給數量越多,并且較高的價格還會吸引一些新的廠商加入到該商品的生產中來,反之亦然。安全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同樣是生產者和各流通主體安全供給決策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安全農產品的價格越高,供給安全農產品的利潤空間越大,各主體越有動力供給安全農產品。如果安全農產品市場價格機制失靈,安全農產品的生產者沒有因為產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補償,低質量的農產品生產者沒有因為產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價,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出現,使安全農產品退出市場。
目前,我國的價格機制已具備指揮生產、引導農產品流向的功能,但在質量安全水平方面“質優價優”的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一般的農產品市場上價格只能體現外觀品質,不能反映質量安全水平,如外觀鮮亮的水果,價格高,卻檢出激素超標。價格機制沒能在安全農產品生產中發揮作用的主要原因是農產品的信用品(CredenceGoods)特征,即消費者在正常情況下不可能評價其質量狀況,除非付出額外的信息成本。消費者為高質量的產品埋單的前提是了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狀況,這就要求從生產者到最終消費者有關農產品質量的信息傳導暢通、真實,并且可信。我國在農產品信息傳遞、披露方面還很欠缺,只在大中城市的市場上能看到某種農產品的抽檢結果。根據我們對消費者的訪談,一半以上的消費者對抽檢數據不信任。如果沒有健全的信息傳遞制度和權威的信息發布機構,消費者不了解產品的真實質量狀況,價格機制就難以發揮作用。
(2)利益分配機制
利益分配是農產品流通體系內部各企業、經銷商等環節之間聯系的重要紐帶,各主體為了獲得利潤而參與流通。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各流通主體從參與安全農產品流通中獲利,才會自覺維護交易秩序,才能使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有序運行。如果利潤分配不公,將會損害安全農產品供給的積極性,致使各主體供給動力不足,最終導致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崩潰。
利益協調分配的前提和基礎是公平、公正,利益分配機制應體現出投入與產出的明顯關系,保證各參與者都能獲得合理的報酬。現實經濟生活中,由于我國生產者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為主,經營規模小,致使其在市場上的談判能力處于劣勢,只能被動接受價格,不能分享安全農產品生產帶來的增值。這樣生產者面臨兩種選擇:一是生產成本低、質量低的產品;二是不經中間環節直接向消費者提供質量水平高的產品,自己完全占有供給高質量產品帶來的增值。目前在我國,第一種情況很常見,第二種情況在大城市也已出現,主要是“會員制”的形式,即生產者直接把高質量的農產品賣給消費者。這一方面要求生產者經營上規模、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另一方面要求消費者具有很高的收入水平。因此,在現階段第一種情況會存在一段時間。在第一種情況下,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讓生產者有動力生產安全農產品,是安全農產品系統構建必須解決的問題。
(3)監督機制
核心層要素加強自身產品質量管理、上下游經濟主體間相互監督,是保證農產品安全流通的關鍵。由于供給安全農產品需要增加質量控制成本,相比較而言,供給不安全農產品成本要低很多。處在市場經濟中的流通主體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一面,逐利的動機使其在經濟活動過程中不愿透露真實的農產品生產信息,甚至可能通過隱匿行動而供給不安全農產品。在外部監督缺位或低效的市場上,生產者供給不安全農產品能獲得與安全農產品相同的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生產者供給不安全農產品提供了一種經濟激勵。因此,要保證安全農產品系統的運行,必須要有監督機制作為保障。理論上,一方面要完善生產主體的內部監督機制;另一方面還要注重上下游企業間外部監督機制的建立。在實踐中,對生產主體的監督由于監管成本高昂而很難實行,流通主體間的監督也因發動主體缺位而未能實行。核心要素間監督機制的建立與運行,是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構建的關鍵。
2.激勵機制
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有序、高效運行的動力,除了來自各經濟主體共同的利益訴求和內部監管外,還來源于外部的環境激勵。對安全農產品供給的相關企業進行激勵,能夠促使整個流通體系充滿活力,并維持其良性運行。激勵機制包括經濟激勵和非經濟激勵兩個方面。經濟激勵是以流通主體利益為核心,運用稅收、財政、信貸等有效措施,調動相關主體安全農產品流通的積極性;非經濟激勵機制是采用物質獎勵、輿論宣傳等非經濟手段,對安全農產品流通有利的因素實施鼓勵。在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激勵措施在安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各階段建立激勵機制,采取激勵手段來使得鏈上企業都能從安全農產品供給中獲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間接維持安全農產品供給的動力。目前我國的流通系統中,還未建立安全農產品供給的激勵機制。
3.約束機制
安全農產品流通的動力不僅來自各經濟主體追求更多利潤的目標和政府的外部激勵,而且還受制于外部環境約束的強度。約束機制的運行一方面來自完善的法律框架;另一方面取決于各項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部分學者探尋了政府部門如何運用一定的法律、規章、制度對不安全農產品供給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行約束、干預和治理。[15-16]實踐中,政府在完善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強化政府監管和健全法律法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農產品的不安全供給行為起到了一定約束作用。但是由于執行力度不夠,致使現行有關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農產品流通主體除來自法律、法規的約束外,在信息高速傳播的現代社會,媒體對質量安全事件的曝光也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且這種非正規約束的作用越來越大。
4.風險防范機制
保證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的有效運行,風險防范機制是不可缺少的。對風險的預防要優于事后管理,風險防范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質量危害事件發生。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影響質量安全的因素處處存在,可以通過采取一系列風險防范措施來避免,如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對農藥、化肥、種子等投入品的管控,為安全農產品供給提供前期保證;對容易出現質量安全風險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點進行監管,防患于未然;通過現場檢測、進廠出廠檢驗、運輸監控、售前抽查等手段盡早發現問題,將風險降到最低。目前,我國沒有專門機構對農產品質量進行風險的評估和防范,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也比較弱,一般企業也未建立風險防范機制。
5.預警機制
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是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風險程度及發展趨勢進行準確評判、科學預測以及快速發出警報的過程。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的目標是確保消費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包裝物、運輸條件、儲存環境等對農產品質量都有影響。由于終端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風險水平是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各種風險因素積累產生的,因此要對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全過程進行風險預警,對農藥殘留、重金屬、微生物、毒素、添加劑等因子的發生發展規律、作用形式及危害程度進行研究判定。在實踐中,受技術水平限制,當前的農產品安全預警系統還很不完善,預警機制還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要素的建設重點不同。目前,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建設的重點可概括為:核心要素層建設應立足于當前流通組織化較低的現狀,變革與完善安全農產品流通機制;通過硬件建設和軟件服務強化輔助要素功能;監管和激勵兩手并用,全面優化安全農產品流通的外部環境。
1.核心要素層:變革制度設計,完善安全農產品流通機制
農產品生產者、相關流通單位以及經營企業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內進行安全供給行為決策的,因此,完善的制度設計、良好的運行機制是安全農產品流通的有效保障。安全農產品流通的制度設計,應立足于當前分散的、小規模生產的農業經營形式,農產品加工企業眾多、流通組織化程度低的現狀,以能體現常規農產品和安全農產品差異的價格機制為主導,探索農產品供給主體的利益分配模式。根據調研,我們給出的方向,一是生產者可以通過合作社、專業生產基地、農業企業等形式組織起來,提高其在市場上的談判地位,由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談判者,合理分享供給安全農產品的利潤增值;二是壯大流通主體規模,推廣流通主體的質量信用檔案建設,以改變安全農產品流通監管成本高、監管難度大的窘境;三是促進生產流通成本與相關主體利益相匹配,解決整個系統中因某個主體安全農產品供給動力不足而出現的道德風險問題。
2.輔助要素層:加快硬件建設,強化軟件服務
針對我國安全農產品流通系統輔助網絡層中硬件建設發展不平衡、軟件服務不到位甚至缺位的現狀,我們認為,硬件建設方面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構建不同等級的農產品安全流通市場平臺,保證市場能夠向下游主體提供農產品質量信息,能夠有效監測相關流通主體行為;為大型市場建設冷庫,為一般市場配備冷存保鮮設施,解決生鮮農產品變質問題;為市場配備檢驗設備,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開展檢驗檢測,避免不符合衛生檢疫標準的禽畜肉食品、水產品、有害農藥殘留超標的果菜涌入市場。
軟件服務方面的著重點在于:一方面,政府責成相關部門對空氣、水質、土壤進行監測,保證安全農產品生產的地理環境條件;另一方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技術的科學研究,增強科技服務能力,為安全農產品生產流通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同時,定期對各流通主體進行質量安全知識培訓,提高其安全意識,對生產者進行現場指導,提供足夠的生產、質量信息,提高其安全農產品的生產能力。
3.外圍要素層:加大監管力度,提高激勵強度
盡管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關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但對質量安全的管控并未取得良好成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法律法規沒有對核心層要素起到直接作用。據此,今后應重點加大現有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問題,嚴加懲治不安全農產品的供給行為。此外,政府應建立和繼續完善操作層面的制度安排,加大對農產品市場上產地證明、生產檔案、流通標識、檢疫檢測的管控,對流通過程中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的關鍵環節進行重點監管。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各種信息傳播手段對質量安全事件進行檢舉和曝光,甚至可以建立一個權威的質量安全信息披露部門,隨時披露各生產基地和經營企業的質量安全狀況,讓非正規約束機制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針對外圍網絡重約束、輕激勵的現狀,政府應增加對安全農產品供給的支持力度,如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價格高于高毒高殘留的化學農藥,政府可以考慮在農藥銷售環節給用低毒農藥的生產者以適當補貼,避免其因成本問題而使用高殘留農藥。對引進安全生產技術的生產者給予補貼、金融扶持和技術支持,對農產品的大型經銷商實行質量保證金和獎金制度,在一定時期內其經銷的農產品若出現質量問題,根據后果的嚴重程度和危害范圍把其保證金的一部分作為罰款,若其經銷的農產品抽檢連續合格,可給其一定數額的獎金作為鼓勵。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不同流通模式下安全農產品供給的動力機制與管控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3CJY094)、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小農戶接入農產品供應鏈的意愿與途徑”(項目編號:HB14GL054)的部分成果。
注釋:
①供應鏈發動主體指供應鏈構建的發起者、推動者和組織者。
②安全農產品供給的發動主體指安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倡導者、發起者和行動者。
[1]Hobbs J.E.,FearneA,Spriggs J.Incentive Structures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an Intenational Compari?son[J].Food Control,2002,13(2):77-81.
[2]周應恒,霍麗玥.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經濟學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3(3):91-95.
[3]Fynes B.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Quality on Quality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6(3):339-354.
[4]夏勇祥,彭巨水.基于供應鏈視角的農產品質量管理[J].學術月刊,2009(8):84-89.
[5]孫世民,彭玉珊.論優質豬肉供應鏈中養殖與屠宰加工環節的質量安全行為協調[J].農業經濟問題,2012(3):77-83.
[6]周潔紅,李凱,陳曉莉.完善豬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策略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3(10):90-96.
[7]、[14]田野,趙曉飛.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構建[J].中國流通經濟,2012(10):19-24.
[8]徐從才,唐成偉.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構建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2(4):5-10.
[9]張喜才,張利庠.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2,18(9):5-9.
[10]程國強.我國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07(4):59-62.
[11]趙曉飛.我國現代農產品供應鏈體系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15-22.
[12]姜長云.完善我國農產品流通政策的若干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12(8):39-40、43.
[13]忻紅.城鄉一體化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0-65.
[15]Loader R.,Hobbs J.E.Strategic Responses to Food Safety Legislation[J].Food Policy,1999,24(6):685-706.
[16]徐金海.農產品市場中的“檸檬問題”及解決思路[J].當代經濟研究,2002(8):42-45.
An Analysis Framework for China's Saf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ZHAO Jianxin1,LIU Dongying1,ZHAO Yonggang2
(1.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Shijiazhuang,Hebei050061,China;2.AgricultureBureauofDingzhouCity,Dingzhou,Hebei073000,China)
Building the safe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system is one of the effective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afe agricultural product.Elements of saf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 include core factors,auxiliary factors and peripheral factors.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saf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function,the pricemechanism,interest’s connection mechanism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core factors,and incentive mechanism,restriction mechanism,risk preventionmechanism and warningmechanism of peripheral factors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play their roles.Atpresent,the keys for us in building the safe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system are to change the system design,improve the safe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mechanism,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hardware,strengthen software services,enforce supervision and increase incentive intensity.
safe agriculturalproduct;circulation system;structureof the system;circulationmechanism
F724
A
1007-8266(2014)11-0008-07
趙建欣(1974-),女,河北省定州市人,河北經貿大學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流通;劉東英(1971-),女,河北省遷西縣人,河北經貿大學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中介組織和農產品流通;趙永剛(1975-),男,河北省定州市農業局農業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管理。
責任編輯:林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