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琴
內鏡鼻竇術后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上頜竇口黏膜恢復過程分析
王占琴
目的 觀察和分析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在內鏡鼻竇術后上頜竇口黏膜的恢復過程。方法 選取在本院接受內鏡鼻竇術治療后慢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患者62例(106側)為研究對象, 在行內鏡鼻竇術前、術后13~21 d、7~11 w及13~15 w時鉗取患者上頜竇口后鹵相同部位的黏膜組織, 并對上述取樣組織進行觀察。結果 手術前, 均可觀察到腺體、鱗狀上皮化生、上皮剝落以及纖維組織增生;均存在線粒體減少、微管結構異常等癥狀;術后13~21 d, 上述患者鼻部形態學均未出現明顯變化;術后7~11 w, 發現上頜竇口處纖維柱狀細胞增多, 且發現多數柱狀細胞都帶有大量短纖毛和微絨毛組織,所有患者鼻部病側處均觀察到病理性纖維組織及腺體增生;術后13~15 w后, 其中100側上皮化較為滿意.106側竇口通常情況良好。結論 內鏡鼻竇術后, 上頜竇口黏膜恢復正常所需時間一般約為3個月,且在恢復過程中可觀察到部分病理變化是不可逆轉。
鼻竇炎;內鏡鼻竇術;鼻息肉
內鏡鼻竇術簡稱ESS, 該手術是通過對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竇口鼻道復合體等阻塞因素進行清除或解除, 使得阻塞的鼻竇和鼻腔恢復到通常狀態, 消除鼻內炎癥病變,促使鼻內上頜黏膜組織功能及形態恢復正常的一種治療方式。為了了解和分析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行內鏡鼻竇術后上頜竇口黏膜組織功能及形態的恢復過程, 選取了在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清化衛生院接受ESS治療的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62例為研究對象, 通過借助電鏡、光鏡、內鏡等器械對鼻內上頜組織進行觀察, 現將觀察結果整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62例于2012年06月~2013年09月在本院接受ESS治療的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106側)為研究對象, 上述選取對象病癥確診均依照全國鼻科會議制定的慢性鼻竇炎診斷標準進行。年齡15~66歲, 平均年齡(34.2±10.3)歲;病程7個月~30年, 平均病程(16.2±4.3)年,上述選取對象均排除手術治療者。
1.2 方法 采取Merssklinger術式行ESS對上述患者進行治療, 在手術過程中盡量保留正常或輕度病變黏膜組織。術中對上頜竇口部位的黏膜組織進行取樣, 并制成電、光鏡標本。行ESS后患者鼻內黏膜組織轉歸恢復過程的評定和劃分依據“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后術腔黏膜轉歸階段的劃分及處理原則”[2]進行處理。并在行ESS手術后13~21 d、7~11 w及13~15 w對患者相同黏膜組織進行取樣, 并進行組織學處理和觀察。
手術前, 均可觀察到腺體、鱗狀上皮化生、上皮剝落以及纖維組織增生;均存在線粒體減少、微管結構異常等癥狀;術后13~21 d, 上述患者鼻部形態學均未出現明顯變化;術后7~11 w, 發現上頜竇口處纖維柱狀細胞增多, 且發現多數柱狀細胞都帶有大量短纖毛和微絨毛組織, 所有患者鼻部病側處均觀察到病理性纖維組織及腺體增生;術后13~15 w后, 其中100側上皮化較為滿意.106側竇口通常情況良好。
假復層柱狀纖維組織及周邊上皮細胞作為機體鼻腔內部結構呼吸區和鼻竇內黏膜的主要細胞, 其組織中纖毛柱狀細胞的纖毛結構是保證鼻腔內部不受刺激、清除污物的重要結構。而纖毛結構在行使清除作用的過程中, 會消耗細胞內線粒體儲存的大量ATP, 因而正常的鼻腔鼻竇組織處, 其不僅蘊含極為豐富的纖毛柱狀細胞, 且纖毛結構及排列方式均為正常, 同時該結構胞內線粒體狹長、嵴長且較為密集。因而在行ESS后, 通過對上頜竇口黏膜組織及周邊上皮細胞的形態及微管結構進行觀察, 有助于判斷黏膜恢復進程。
本文研究發現術后13~21 d, 上述患者鼻部形態學均未出現明顯變化;術后7~11 w, 發現上頜竇口處纖維柱狀細胞增多, 且發現多數柱狀細胞都帶有大量短纖毛和微絨毛, 所有患者鼻部病側處均觀察到病理性纖維組織及腺體增生;術后13~15 w后, 其中100側上皮化較為滿意.106側竇口通常情況良好。綜上所述, 行內鏡鼻竇術后, 上頜竇口黏膜恢復正常所需時間一般約為3個月, 且在恢復過程中可觀察到部分病理變化是不可逆轉。
[1]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9(34):302.
454450 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清化衛生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