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民
進入冬季,許多家長希望通過冬補讓孩子來年體質增強,少生疾病。小兒的體質特點是稚陰稚陽,氣血未充,臟腑柔弱,較成人更易得各種虛證。因此兒童冬令進補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有虛才能進補中醫“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同樣適用于小兒。身體健康的兒童沒有進補的必要。如果小孩4周歲以上,反復呼吸道感染,經常感冒咳嗽或罹患支氣管炎、肺炎,以及哮喘反復發作,形瘦面黃、食欲不振、身材矮小、大便溏薄,患有過敏性疾病、汗癥、遺尿和生長發育遲緩,急性病或慢性病后體質虛弱的孩子;等,可以考慮進補。
進補先食補兒童進補要以食補為主,可以多食用紅棗、蓮子、糯米、山藥、龍眼肉和藕等。雞、鴨、魚、肉、蛋和奶等都是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適當食用可以增加熱量。要做到葷素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以及維生素、纖維素和糧食、淀粉之類的食品。食補不足,方可藥補,太子參和桂圓湯等最適合兒童。
進補要對證祖國醫學講究辨證論治,即進補要對證,不能全篇一律。如對容易感冒、咳嗽的兒童,可用黃芪、百合、核桃仁和甜杏仁熬粥,有補氣益肺的作用。對于厭食的兒童,可用山藥、粳米等熬粥,有健脾開胃的作用;食用鴿子、蝦米有強身健腎的作用。對于夜晚盜汗、形瘦肢冷、口渴便干者,可用太子參10克,蓮子15粒,置碗內,加冰糖和水適量隔水蒸至蓮肉酥爛,一日一劑,連服15天為一療程。對于因營養不良、缺鈣、佝僂病等引起的盜汗,可用泥鰍200~250克,用溫水洗去黏液,去頭尾、內臟,用適量菜油煎至黃色,然后加水適量,煮湯至半碗,再加鹽適量,喝湯吃肉,每日一次,年齡小者分次服食。一般連用5~6天即可見效。
進補要宣通進補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量。遵循“通補則宜,守補則謬”的原則,即補而不膩,補而不滯,補而不守,配合應用宣通的藥物,才能無害。要注意有無禁忌癥,如當時患感冒、腸胃病、支氣管炎等急性病時,則不宜進補。要防止“閉門留寇”,由于補藥分別有收斂、止血、止汗、止瀉、縮尿、固攝等作用,不利于病邪的驅除,故進補不忘驅邪,并給病邪以出路,促使其排除體外。
進補要適度應按孩子的體質有選擇地進補,如若超出了孩子對營養物質正常吸收的能力,則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給孩子過多吃含蛋白質高的食物很不明智,因為進補不是單純的增重;對于患有哮喘的孩子來說,家長首先要讓孩子遠離誘發哮喘的食物源。祖國醫學認為,兒童為稚陰稚陽,易虛易實的體質,不能盲目進補,否則易產生許多副作用。如經常服用人參、燕窩之品,易造成兒童性早熟及肥胖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