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葉
社交癌不可怕
壓力性尿失禁是指突然腹壓升高,導致膀胱內壓超過最大尿道閉合壓而引起的尿液不自主經尿道漏出,多發生于咳嗽、打噴嚏、大笑、跑步、跳躍或舉重時。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率很高,大約每5位婦女中就有一位患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而且隨年齡增加,患病率也增加,60歲以上人群可達50%~70%。經常漏尿使內褲有一種洗不去的難聞氣味,嚴重的有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感染。有些老年婦女甚至需要經常戴著衛生墊,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由于外出不便,影響了社交和工作,長此以往對身體和心理都是一種很大的傷害。很多尿失禁患者都難以啟齒,僅有9.4%的患者去醫院尋求幫助。
“社交癌”并不可怕,隨著醫學的發展,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方法越來越多樣化。對于輕度壓力性尿失禁,我們可以采用非手術治療,比如生活方式干預、盆底肌肉訓練、生物反饋和電刺激治療、子宮托治療和藥物治療等;而對于中重度患者,我們可以采用手術治療。
生活方式干預主要包括減輕體重、戒煙、禁止飲用含咖啡因飲料、避免重體力勞動、避免參加增加腹壓的活動、飲食上注意預防便秘等。
盆底肌肉鍛煉(PFMT)又稱為Kegel運動,是指有意識地進行以肛提肌為主的盆底肌肉群的自主性收縮鍛煉,以增強尿道阻力,減少漏尿。由德國醫生Kegel于1948年首先提出。主要內容是反復收縮肛門,每次收縮不少于3秒鐘,然后放松,連續做15~20分鐘為一組,每天2~3組,6~8周為一個療程。可以運用不同姿勢隨時鍛煉,貴在持之以恒,即使癥狀改善也需堅持鍛煉。
生物反饋治療和電刺激治療生物反饋治療指采用模擬聲音或視覺信號來反饋提示正常和異常的盆底肌肉活動狀態,以使患者或醫生了解盆底鍛煉的正確性,從而獲得正確有效的盆底鍛煉。電刺激治療是采用低壓電流對盆底肌肉進行刺激,從而使相應的肌群收縮,達到治療尿失禁的目的。目前臨床應用的電極包括肛門和陰道探頭電極,可植入的袖狀或線性電極,以及皮膚表面電極。
子宮托治療近年出現的新型子宮托,為尿道和膀胱頸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撐,有助于改善壓力性尿失禁的癥狀。
藥物治療α1-腎上腺素能激動劑藥物鹽酸米多君,商品名管通。其副作用有惡心、口干、疲乏、頭痛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甲亢、哮喘者禁用。一般不主張長期用藥,僅在社交等特殊時段前服用。絕經后婦女單用雌激素,可緩解10%~30%的壓力性尿失禁癥狀,還可減輕尿頻、尿急等癥狀。陰道內給藥比口服給藥療效快。
手術治療用于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方法很多,比如Kelly手術、Burch手術、懸吊帶術和尿道旁注射。目前最常用的是尿道下方懸吊帶術,因使用不同材料、不同途徑而有不同名稱,如陰道無張力吊帶尿道中段懸吊術、經閉孔無張力吊帶尿道中段懸吊術等。尿道下方懸吊帶術的優點是出血少,手術時間短,住院時間短;嚴重手術并發癥發生少;可用局麻,適合年老體弱有合并癥者;可適用于肥胖者。懸吊帶術的治愈率為85%~90%。
如何預防“社交癌”
壓力性尿失禁的病因,主要是因分娩、肥胖等因素,使盆底支持結構被破壞而松弛;懷孕或分娩后骨盆底部的肌肉松弛或局部神經受傷;絕經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低下,導致骨盆底部的肌肉松弛;等。針對這些病因,我們在年輕時就應“未雨綢繆”,采取相應措施來預防。
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變,比如肥胖者注意減肥,注意戒煙,少喝含咖啡因類的飲料,飲食上注意調整,防止便秘。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比如如廁時需上身略向前傾斜,雙腿處于完全放松狀態,可適當墊高腳底,這樣可使盆底肌肉完全放松,減少排尿、排便阻力,減少對盆底肌肉的損傷。孕期從懷孕4個月起以及產后,更應注意盆底肌肉的訓練和恢復,常規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并持之以恒。產后避免過早干重活和提重物,避免損傷盆底肌肉。當然,盆底肌肉訓練對任何年齡的婦女預防尿失禁都是有效的。絕經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骨盆底的肌肉和韌帶均會松弛,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補充雌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