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滔 陳必桂 楊奕尤 梁永明
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 529500
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屬于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一種,病理學研究發現其表現為肺間質不同程度的炎癥和纖維化,臨床癥狀表現為咳嗽、胸痛、發熱、喘息等。在診斷過程中,因為其具有一定的異質性,所以需要進行充分的鑒別診斷。支氣管肺泡灌洗術是通過纖維支氣管鏡對支氣管以下肺段或亞肺段進行無菌生理鹽水灌洗、回收,并據此進行檢測和分析,了解下呼吸道病變的活動情況及性質特點[1]。本次研究中,筆者選取了2011年11月1日-2014年5月1日我院門診收治的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IPF)患者共25例,探討了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的臨床應用問題。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月1日-2014年5月1日我院門診收治的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IPF)患者共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15~68歲,平均年齡(50.5±1.6)歲,作為觀察組(IPF組);同時選取隱源性機化性肺炎(COP)20例,設為對照組(COP組),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17~70歲,平均年齡(53.6±2.4)歲。
1.2 排除標準 (1)依據肺活檢病理診斷或肺組織穿刺活檢等確診的IPF及COP患者。(2)排除有明顯的環境或職業接觸史,或使用過致肺纖維化作用藥物。(3)無合并或繼發結締組織病。(4)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
1.3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學分會制定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學檢測技術規范進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3]。
1.4 方法
1.4.1 灌洗方法:選取左肺舌葉,右肺中葉或病變相應支氣管肺段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灌洗前行局部麻醉,然后經活檢孔注入滅菌生理鹽水,溫度在37℃,劑量為25ml,立即負壓吸引回收支氣管肺泡灌洗液,回收量在40%~60%,冰箱保存[4]。
1.4.2 BALF細胞總數和分類計數檢測:將回收采集的灌洗液雙層無菌紗布過濾,然后以1 500轉/min離心10min,將沉淀的細胞成分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注入Shandon細胞收集液制成細胞懸液來固定細胞,對細胞濃度進行調整,計算BALF細胞總數[5]。
1.4.3 肺功能檢查:采用JEAGER肺功能儀對患者肺功能進行檢查,其中包括呼氣量、呼氣流速、肺活量(VC)以及肺總量(TLC)、殘氣量(RV)、彌散量等進行檢查。檢測結果以實際值占預計值的百分比表示,以3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最后一記錄值[6]。采用門診復診或電話隨訪,入選患者每3~6個月隨訪1次,了解治療效果及生存時間。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細胞學檢查結果
纖維支氣管鏡下觀察顯示,兩組患者中部分患者鏡下有異常發現,主要表現為支氣管開口分峭增寬或狹窄,支氣管黏膜充血或易出血。兩組患者在肺泡巨噬細胞及淋巴細胞比例上差異顯著,COP組淋巴細胞比例較高,高于IPF組;IPF組中性粒細胞比例與COP組相比偏高,差異有統計意義,見表1。

表1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學檢查結果
2.2 肺泡灌洗液(BALF)細胞與肺功能之間的關系 對比兩組BALF細胞比例與肺功能各指標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IPF組嗜酸性粒細胞比例與預計百分比呈負相關(相關系數=-0.527);COP組患者淋巴細胞絕對值與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呈正相關(相關系數=-0.768),BALF中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與FEF75%呈負相關(相關系數=-0.545),CD4+T/CD8+T比值與DLco%呈正相關(相關系數=-0.746),與TLC%呈正相關(相關系數=-0.629)。見表2。
2.3 治療結果 患者出院后隨訪顯示,其中存活者30例,死亡15例。在死亡病例中,IPF組死亡10例(66.7%),COP組死亡5例(33.3%),死亡原因中主要為肺部病變進展及肺部感染引起的呼吸衰竭,此外還包括因腫瘤進展死亡及心肌梗死。

表2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細胞檢查分析
臨床上,支氣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以及科學化的灌洗液處理對于獲取BALF細胞學結果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提高間質性肺疾病診斷率的必要依據。目前,國內外呼吸病學專家在支氣管肺泡灌洗操作中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間質性肺疾病診斷和鑒別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臨床研究中,對IPF患者BALF細胞類型等指標進行生存分析,研究發現淋巴細胞比例升高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對IPF患者具有較大的威脅,易導致患者死亡風險的上升。相關文獻報道總結,BALF淋巴細胞比例升高者預后較好,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者預后較差。但從幾年來IPF患者BALF細胞類型特征表現與預后情況對比來看,二者之間存在關聯但影響狀況尚未完全達成一致。Kinder等人通過對156例IPF患者進行外科肺活檢及BALF細胞類型分析,結果證實BALF初始中性粒細胞比例每增加1倍,1年死亡風險增加30%,BALF淋巴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比例與預后無顯著關系[7,8]。
本次研究中,選取了25例IPF患者進行臨床診斷分析,所納入的病例包括相對較重的IPF患者,因此研究對象的情況存在一定差異。但臨床判斷依據的資料為初診醫師提供的病歷資料,其中存在一些診斷失誤造成的結果偏差,因此在統計結果淋巴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比例與疾病預后相關關系相對較弱。總之,在IPF患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過程中,BALF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及其他細胞類型與預后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BALF嗜酸性粒細胞比例是IPF預后較差的風險因素,嗜酸性粒細胞水平升高易導致患者病情的加重,對此在臨床診斷及治療中要考慮嗜酸性粒細胞在IPF發病中的作用。
[1] 莫建明.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的診斷和治療〔J〕.現代醫院,2011,11(8):21-24.
[2] 趙金晶,梁曉峰,謝薔.96例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臨床及病理分析〔J〕.現代診斷與療,2012,23(6):703-704.
[3] 李小燕,李平東,吳曉冰,等.5例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2,(8):28-31.
[4] 張卉,施舉紅,馮瑞娥,等.IgG4相關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四例臨床病理分析〔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35(10):33-35.
[5] 劉萍,湯渝玲,周志國,等.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38例臨床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1,28(9):1793-1794.
[6] 劉秀云,周春菊,彭蕓,等.兒童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臨床-影像-病理分析〔J〕.北京醫學,2013,35(3):35-37.
[7] 徐紅貞,徐丹,陳志敏,等.甲潑尼龍沖擊療法治療兒童非特異性間質性肺炎〔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7):760-762.
[8] Husain S,Resende MR,Rajwans N,et al.Elevated CXCL10(IP-10)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is associated with acute cellular rejection after human lung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2014,97(1):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