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國梅 蔡 晶 劉向陽 趙季忠 江蘇省南通市腫瘤醫院放療科 226361
放化療綜合治療是中晚期食管癌主要治療方法,治療后部分患者易發生食管穿孔,常導致食管-氣管瘺、食管-支氣管瘺、食管-主動脈瘺、食管-縱隔瘺、食管-胸膜腔瘺。肖澤芬[1]等曾報道過食管癌穿孔患者中有62.2%在3個月內死亡,81.5%在6個月內死亡。鑒于食管穿孔高危性,筆者回顧性分析我院32例食管癌放療或放化療后食管穿孔原因,評估食管瘺形成相關危險因素,為臨床預防放療后食管瘺形成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本組32例食管癌患者,包括食管上段4例,中段20例,下段8例;其中鱗癌31例,腺癌1例;潰瘍型17例;臨床分期:Ⅲ期24例,Ⅳ期8例。6例患者行單純放療,26例患者行放療聯合化療。發生食管-氣管瘺8例,食管-縱隔瘺16例,食管-胸膜腔瘺8例。穿孔性質:癌性穿孔18例,非癌性穿孔14例。32例患者穿孔后除采用抗炎、抑酸等一般保守治療外,12例患者行食管支架置入,20例患者予以胃腸營養管置入。
1.2 治療方案 所有穿孔患者除應進行禁食、抗感染、抑酸、補充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治療,同時選擇食管支架置入或胃腸營養管置入。12例患者行食管置入覆膜防滑式支架。術前予以山莨菪堿10mg肌注解痙,2%利多卡因行咽部噴霧麻醉,通過胃鏡活檢孔將導絲送入胃部,保留導絲于胃部,退出胃鏡,根據食管瘺位置、大小選擇合適支架,將裝有支架的置入器沿導絲送至食管病變下3cm處,支架上端位于食管病灶上3cm處或瘺口位于支架中間部位,緩慢將置入器外套退出,支架完全釋放后退出置入器和導絲。再插胃鏡觀察,如支架不到位,在胃鏡直視下予以拉鉤或活檢鉗調整支架位置。術后吞鋇拍片觀察支架位置及擴張情況。20例患者行X線透視下經鼻行胃腸營養管留置:首先口服50%的泛影葡胺,了解食管病變及瘺口情況。術前用1%地卡因行鼻咽部局部麻醉,經鼻插入內置金屬導絲的營養管,X線透視下將前端送至瘺口處,再經營養管注入50%泛影葡胺5ml觀察瘺口走行,囑患者做連續性劇烈咳嗽,伺機轉動導絲將營養管送至瘺口下方食管,進入胃內。向胃內注入空氣約200ml,顯示胃、十二指腸的大體輪廓,借助導絲將營養管送入空腸上段,拔出導絲,注入造影劑確認前端已進入空腸20cm以遠。注入蒸餾水30ml明確營養管是否通暢,置管是否成功。
1.3 療效觀察 所有患者定期復查食管碘油造影。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錄入和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首先,選擇可能對放療后食管瘺形成產生影響的11個觀察指標為觀察對像,對其參數進行Cox單因素分析。篩選出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后,再采用Cox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設定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32例食管瘺患者,成功置入食管支架12例,置入胃腸營養管20例。1個月后復查食管碘油造影提示本組中12例患者食管穿孔愈合,10例患者縮小,8例患者穿孔擴大,2例患者因食管主動脈瘺搶救無效而死亡。
2.1 單因素分析 食管癌放療后食管瘺形成的Cox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表明:腫瘤大體病理類型、營養狀況差、病灶外侵者,腫瘤殘留、聯合化療、單獨較大高劑量體積的患者放療后易形成食管瘺(P<0.05)?;颊吣挲g、性別、治療結束后間期、復發轉移類型以及腫瘤位置等因素對放療后食管瘺形成無影響(P>0.05)。
2.2 多因素分析 將上述有統計學意義的單因素分析結果采用Cox回歸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影響放療后食管瘺形成的高危因素依次為:腫瘤大體類型、腫瘤外侵范圍、是否聯合化療、高劑量體積、腫瘤殘留、營養狀況(見表1)。

表1 影響放療后食管瘺形成高危因素的回歸分析
食管瘺是中晚期食管癌放療后嚴重并發癥之一,其主要治療方式是禁食、抗炎、抑酸等,以促進瘺口愈合,但是如何較為準確地評估放療后食管瘺形成因素,以便早期預防,是減少放療后食管瘺形成的主要措施。
影響放療后食管瘺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1)腫瘤大體類型:潰瘍型食管癌外侵較深,管壁薄,因吞咽過程或劇烈咳嗽管腔內壓力增高,加上局部潰瘍病灶局部感染較重極易發生穿孔。本組患者中潰瘍性食管癌患者占總數的53.13%,提示潰瘍型患者易發生食管瘺,已有研究表明潰瘍型患者放療療程中行抗炎、營養支持治療,促進潰瘍愈合,可減少出血穿孔的發生率[2],故對該型食管癌需積極予以抗炎、抑酸、支持等治療,預防放療中以及放療后食管瘺的發生;髓質型腫塊因其對放療敏感,退縮較快,正常組織來不及修復,亦易發生食管瘺。(2)腫瘤外侵范圍:腫瘤外侵范圍廣,隨著治療進行,腫瘤組織大量壞死脫落,特別是放療后復發行再程放療患者,腫瘤退縮超過正常組織修復能力,極易發生食管瘺,陳愛中研究發現食管浸潤深度(T分期)為食管瘺的強危險因素[3],故治療前需行CT或MRI等檢查[4,5],明確病灶外侵程度;(3)聯合化療:因化療藥增敏作用,腫瘤組織大量壞死脫落,特別是激素預處理藥物易導致基底正常組織修復較差;有些化療藥易刺激靜脈或動脈管壁,產生靜脈或動脈炎,加重放療后纖維化,導致腫瘤組織急性壞死,正常組織修復障礙,極易形成食管瘺;且應用化療藥物易引起惡性嘔吐、胃內容物或膽汁返流,刺激病灶基底正常組織或新生組織,誘發穿孔[6,7]。在本組患者中分析聯合化療亦是食管癌放療后穿孔的主要因素,故潰瘍型患者需謹慎使用紫杉醇、多西他賽等需要行激素預處理的藥物聯合化療。(4)放療劑量:已有研究表明現代調強放療食管癌的放射治療不應追求高劑量[8],當食管癌照射劑量超過70Gy以后,易發生食管瘺,本組患者研究發現當單個超過10%靶劑量包繞范圍超過2cm3,極易發生食管瘺,故評價放療計劃時需關注單個高劑量體積。(5)腫瘤殘留:食管癌放療后,由于局部食管炎癥以及食管殘存腫瘤組織的存在,增加照射部位的食管脆性,極易發生食管瘺,故有效控制局部病灶腫瘤細胞是預防放療后食管瘺形成的主要措施。(6)營養因素: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常因長期進食困難造成營養不良、貧血、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導致正常組織修復能力較差,不易及時修復腫瘤脫落后組織缺損,極易發生食管瘺,故需要積極改善治療前以及治療中患者營養狀況,以有效預防食管瘺形成[9]。
本文中,筆者應用Cox模型對臨床上簡便易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在多種因素共存的情況下綜合分析各因素影響,獲得比較可靠、符合實際的結論。利用Cox模型分析還可定量篩選出主要危險因素,并可通過比較標準化回歸系數,反映各因素影響程度大?。?0]。本文旨在探討放療后食管瘺形成的相關因素,極早判斷食管瘺發生風險,并予以相應治療措施,為減少放療后食管瘺的發生提供幫助。考慮與病例數較少、臨床情況復雜、樣本缺乏特異性、容易產生統計學誤差等因素有關,還有待于進一步臨床觀察、總結。
[1] 谷銑之,殷蔚伯,余子豪,等.腫瘤放射治療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573.
[2] 翟西菊,黃德波,蘇培英,等.潰瘍型食管癌單純放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國際腫瘤學雜志,2008,35(11):878-879.
[3] 陳愛中,張萍,謝聰穎,等.丙酸睪丸素防治食管癌同步放化療食管瘺61例分析〔J〕.中國腫瘤,2008,17(6):521-522.
[4] 沈亞芝,朱時鏘,方雄,等.多層螺旋CT對食管瘺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3):369-371.
[5] 陳大朝,林煥斌,陳華燕,等.食管癌放療后并發食管縱隔瘺的多層螺旋CT診斷〔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07,3(1):85-88.
[6] 鄒寶儉,王冶楚,王玲娟,等.食管癌患者放療聯合化療的毒副反應觀察與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6):506-508.
[7] 馬振祿,井鵬,張效民,等.覆膜支架治療158例食管癌賁門癌狹窄及食管瘺患者并發癥及療效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20(7):774-777.
[8] 趙快樂,施學輝,蔣國梁.提高食管癌放射治療劑量是否有益-食管癌三維適型放療臨床Ⅰ~Ⅱ期劑量遞增實驗〔J〕.中國癌癥雜志,2008,18(5):354-356.
[9] 寧開燕.食管瘺治療中腸內營養支持的臨床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3,26(6):245-246.
[10] Zhang MJ.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s for survival data in cancer research〔J〕.Canccr Treat Res,2002,113(1):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