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池明 江蘇南通監獄醫院 226006
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療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持續抑制肝炎病毒復制,使肝組織得到改善,阻止疾病向肝硬化(代償期向失代償期轉變)、終末期肝病、肝癌進展[1],其主要措施包括:抗病毒復制、降酶、退黃和抗纖維化。筆者應用復方甘草酸單銨注射液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24例經過與對照組比較,療效較好。
1.1 病例選擇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指既往存在乙型、丙型或乙型重疊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半年以上并有肝炎臨床表現者[1]。根據上述定義選取2004年1月-2013年12月49例住院病例,分為兩組。其中復方甘草酸單銨治療組24例,均為男性,年齡22~52歲,平均年齡38歲,對照組25例(未予復方甘草酸單銨治療),均為男性,年齡23~47歲,平均年齡34歲,兩組在病情程度、臨床表現、年齡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經肝炎系列檢查確認,其中治療組慢性乙型肝炎20例,慢性丙型肝炎4例。對照組慢性乙型肝炎23例,慢性丙型肝炎2例,病毒感染史在半年以上,凝血酶原活動度>40%,無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積液及腹膜炎、肝型腦病等并發癥。
1.2 治療方法 (1)治療組:復方甘草酸單銨(上海現代哈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100~15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靜滴,1次/d,連用6周,后逐漸減量,3個月為1個療程。(2)對照組:未使用復方甘草酸單銨。兩組基礎治療相同,均使用能量合劑改善肝臟代謝、護肝、抗纖維化及補充維生素、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保肝支持治療。
1.3 觀察項目 治療前查肝功能、肝炎系列、腹部B超、血生化等,治療后每月復查肝功能1次,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癥狀、體征以及病情變化。
1.4 慢性肝炎臨床分度標準 依據2000年全國傳染病會議肝炎診斷標準,見表1[2]。

表1 慢性肝炎臨床分度參考指標
2.1 兩組臨床表現改善情況 使用甘草酸單銨治療6周后與對照組比較,臨床癥狀消失的例數有明顯差異(P<0.05)。詳見表2。
2.2 兩組肝功能指標改善情況 復方甘草酸單銨治療組能明顯降低患者血清轉移酶、г-GT,能較快地降低血清中膽紅素水平,且有顯著差異(P<0.01),治療前、后數值變化見表3。
2.3 藥物反應 治療組出現1例雙下肢浮腫,2例血壓輕度升高,2例有頭痛感,經對癥治療2周后上述癥狀消失,未影響治療。
甘草酸單銨對肝臟類固醇代謝酶有較強的親和力,從而阻礙皮質醇與醛固酮的滅活,使用后顯示有抗炎、抗過敏及保護膜結構作用。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改善情況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改善情況
注:與對照組比較經t檢驗,*P<0.01。
組別 n 轉氨酶ALT(U/L)治療前治療后г-GT(U/L)治療前治療后總膽紅素(μmol/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 24 328.0±192.2 58.93±33.21* 143.4±28.0 34.9±1.3* 24.3±8.5 11.8±2.8*對照組 25 336.6±207.6 137.75±50.2 139.9±24.6 84.1±3.9 23.9±7.9 18.7±3.6
該藥可促進膽色素代謝,減少ALT、AST釋放,誘生г-IFN及白細胞介素Ⅱ,提高NK細胞活性和OKT4/OKT8比值,激活網狀內皮系統,抑制細胞膜磷脂酶A2(PC-A2)、前列腺素E2的形成和肉芽腫性反應,抑制自由基和過氧化酶的產生和形成,降低脯氨羥化酶的活性,調節鈣離子通道,保護溶酶體膜及線粒體,減輕細胞的損傷和壞死。具有明顯減輕肝細胞脂變及壞死、減輕肝細胞間質炎癥反應、抑制肝細胞纖維增生的作用。臨床使用表明,對病毒性肝炎的癥狀改善、消除、降酶、退黃等具有明顯的臨床效果,治療組作用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價格較低,無明顯副作用,適宜在基層醫院推廣。
[1] 王光耀,主編.內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89-492.
[2] 孟慶鏞,主編.實用消化病治療學〔M〕.第2版.上海:興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