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
2013年11月18日,一條嚇人的消息在微博上熱傳:復旦大學研究發現,新鮮的老鼠肺部在霧霾影響下,6天就變成“黑肺”,而且不可逆轉!此言一出,讓本就對霧霾惶惶不可終日的人們更加人心惶惶。所幸的是,這則“黑肺”報道后來被證明只是一則謠言。該項目負責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教研室主任宋偉民教授稱,報道中的描述與事實不符;本人沒有接受過相關采訪,也從未說過“若形成黑肺,逆轉幾無可能”的言論。
一年多前,當大半個中國遭遇十面“霾”伏之時,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喊出“大氣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同年3月,一條霧霾與肺癌“7年之約”的網帖成為民眾關注熱點,雖然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腫瘤醫院院長周琦表示,“7年之約”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但“大氣一旦受到嚴重污染,就算你不喝酒、不抽煙,也可能患上癌癥”。關注霧霾,本意是讓人們關注空氣質量,在每個人的共同努力下改善生存環境,健康生活。但面對涉及健康的信息,人們往往難以保持理智、客觀,因此多談霾色變、提心吊膽。或許正因如此,這則謠言才會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
人們對于社會、政治領域的謠言,往往普遍具有清醒的認識,而涉及民生健康領域的謠言,卻往往迷于自身,輕信者眾。但謠言雖然聽上去聳人聽聞,卻經不起科學推敲,比如“某人喝醉蘇醒后,發現身在浴盆中,一只腎已不見”;“有人到處拿針頭扎人,誰被扎上就會感染艾滋病”;等等。可是當它們隔三岔五改頭換面,重新出現時,總能讓一部分人深信不疑。這類網絡謠言打著“關注社會”“關注健康”的幌子,實際上卻起著制造社會恐慌、影響人們精神健康的惡劣作用。
霧霾雖然可怕,但并非不能治理。只要有關各方能做好打攻堅戰和持久戰的準備,堅持把環境保護擺在經濟發展的前面,不在GDP排位上徘徊和糾結;只要人人都能從自己做起,為“治霾”出一份力,“治霾”一定能夠大功告成。
謠言對人心世風具有相當的殺傷力,它比霧霾更加可怕。對此,除了要加強對全體公民的健康科普宣傳力度,傳播正確的健康、衛生知識,讓“謠言止于智者”,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加強社會管理,使“謠言止于治者”。一方面,有關部門對網上的傳言要及早回應,善于回應。當謠言出現的時候,群眾最盼望的是權威的聲音,相關部門要養成與“與謠言賽跑”的習慣,早一分鐘發布權威準確的消息,社會就會早一分鐘恢復秩序。另一方面更要加大查處力度,對那些故意制造傳播謠言者,處以嚴厲懲罰,并將查處結果予以曝光。尤其是要揪出那些隱藏在背后的推手,讓其人付出沉重代價,才能產生震懾作用,讓潛在的惡意造謠傳謠者有所畏懼,以徹底杜絕謠言生存的空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