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艷敏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指出:“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可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根基。當前,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在教育改革中,教師如何盡快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為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呢?
一、不斷更新觀念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面對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觀念,例如,在傳統教育中,教師的頭腦中更多的是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中,強調更多的是統一教材、統一教法、統一考試、統一答案。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因而積極性受到了壓抑。新課程要求教師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發展的空間,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行動者,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強調探究性學習和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教育實現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在這種形式下,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新課程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盡快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
二、要不斷悅納新知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教要實現跨年級、跨學科的合作,要求教師成為教學的多面手,會用多學科的知識解決自己學科教學中的問題,教師要想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就必須不斷地學習、請教,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完善理念,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三、轉變教育方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要重新給自己的角色定位,要由過去的知識傳授者向引導者的角色轉變,要由過去教師為主體地位向學生為主體地位的轉變。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善于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不斷發現和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
四、不斷嘗試、摸索新的教學模式
在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要不斷更新、轉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一言堂,使課堂教學缺乏生機和樂趣,使學生幾乎沒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要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構建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付諸實踐,不斷嘗試、摸索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成為主人,要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不地學習、思考、實踐新課程理念,提升育才本領,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潛能的喚醒者。
(河北省遷安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