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做了明確規定:“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與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因此,要提高閱讀能力,就要突破傳統的閱讀教學理念,重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一、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1)注重知識,忽視能力。長期以來教師往往偏重知識講解,一直沿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教師將分析和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學生閱讀的主體性地位。
(2)看重結果,輕視過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把閱讀材料的答案直接教給學生,而把如何生成答案的過程簡單化。
(3)教法單一,不重方法。傳統的閱讀教學只是為了考試而閱讀,教師費盡心力地講解,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缺少做題方法的指導。
(4)閱讀時間過少。學生學業任務繁重,使學生用于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很多學生除了學習課本以外,幾乎無課外閱讀。長期下去,直接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缺失。
二、采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個教學主陣地,創設情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但也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內閱讀,也要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文學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熏陶。與其讓學生被動地接受,不如用文本吸引學生,激發其主動去探尋作品的魅力所在。
(2)發展學生的閱讀主體意識。學生的閱讀興趣存在一定差別,教師在進行必要的點撥和指導外,更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閱讀主體意識。《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尊重學生主體,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體驗,是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充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在一定范圍內尊重學生的閱讀選擇。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給學生以真正閱讀的權利。其次,要充分關注學生閱讀心理的獨特性。鼓勵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3)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注重思考過程。學生只有發現問題,才能主動思考、積極探索。而新課標對問題意識的強調與重視,正是為了改變機械死板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但要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決不能任由學生隨意發散,教師一定要加強方法指導。首先,對重點語句或段落提問。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語境來質疑語段,促進更豐富的思考。其次,對文章的主旨提問。這種提問,直接指向閱讀目標,主要集中在文本的重難點上。
總之,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項綜合的工作,在新課改背景下,它既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高中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更新教育觀念,運用更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給學生合理的指導,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山東省膠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