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峰+葉銀丹



2013年全球經濟疲軟復蘇,主要經濟體呈現不均衡的“三速復蘇”態勢,即美日經濟漸趨穩定增長,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歐元區仍在艱難走出債務危機陰影。全球銀行業的表現直接反映了宏觀經濟特征,美國銀行業逐漸走出次貸危機陰影,在平穩增長中國際地位得到提升;歐洲銀行業仍經歷艱難的去杠桿化過程而處于持續萎靡;以中國和巴西為代表的新興市場銀行業發展勢頭仍保持迅猛。然而在中國經濟進入中速發展,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的新階段,中國銀行業傳統盈利模式受到威脅,大型銀行持續增長備受挑戰態勢更加明晰。
本文沿襲大型銀行國際競爭力“鉆石模型”(見圖1),以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2006~2013年全球一級資本前120位大型商業銀行財務指標為基礎,恰可提取4個正交因子(見表1),分別命名為利潤因子、規模因子、穩健因子和增長因子,恰好依次代表風險—收益、資產—負債、創新—穩健、本地—擴張的均衡關系,與理論模型相合。文章從縱向年度競爭變遷和橫向銀行比較兩個維度解析國際大銀行競爭位勢,重點討論前30家國際大銀行的競爭狀況,以及中國大型商業銀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綜合競爭力及其變遷
國際大銀行綜合競爭力水平在2009年金融危機后出現反復(見圖2)。2013年國際大銀行的綜合競爭水平并非最佳,無論是前30家還是前120家,均在2012年出現反復,2013年略有回升,但均低于2011年的表現。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之后銀行業利潤水平的波動和增長速度放緩,特別是前30家大銀行,2013年仍有一半以上出現利潤負增長問題,不僅反映了經濟恢復的不穩,也預示未來銀行業增長的不明朗。
從銀行間競爭力的橫向比較來看,2013年中美日的大銀行表現頗佳,歐洲大銀行表現低迷(見圖3)。中國的商業銀行繼續以較大優勢排在綜合競爭力的最前列,五大行均進入前15位,且占據了前6位的4個席位。工商銀行延續了2010年以來的競爭優勢,連續4年排名第一位,并于2013年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建設銀行自2011年以來連續3年排名前三位,中國銀行連續3年排名進入前五。中國大銀行的快速興起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成果。美國的前五大金融集團綜合競爭力排名均進入前15位;摩根大通繼續保持了6年的前三水平,即便在危機中也未受到太大影響;富國、花旗和美國銀行已從危機中排名跌落到20~30位,逐漸恢復到明顯的競爭優勢狀態;而對高盛這樣金融集團的監管對美國來說似乎仍是“新”問題。曾經在國際銀行業頂尖水平的日本三菱、三井和瑞穗集團正在找回昔日的競爭優勢。反觀歐洲的商業銀行則普遍表現一般,只有匯豐集團憑借其香港市場和廣泛的全球分支,在利潤和規模等方面保持了較快增長,綜合競爭力排名第7位。
從2006年到2013年這8年間的銀行競爭力變化看,大部分國際大銀行的競爭力仍在危機前水平附近徘徊,僅有少數銀行表現出明顯的競爭力提升(見圖4)。中國的五大行以及美國的富國和摩根大通表現最為出色,綜合競爭力均有顯著提升。美國花旗和美國銀行、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仍深受危機影響,距離2006年競爭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其中,蘇格蘭皇家銀行在兩次危機中實施緊縮瘦身政策,規模的縮減和高利潤的不在使其競爭力與危機前相比相差甚遠;美國銀行雖正在逐漸走出金融危機最嚴峻時期收購次級貸款機構的負面影響,但由于虧損和優先股回購等原因而導致的資本萎縮使其競爭力并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其他大銀行則多位于基準線附近。
從2009年到2013年的競爭力對照看,可以反映出國際大銀行“逃離”危機的速度(見圖5)??傮w看2013年國際大銀行平均競爭水平已比2009年有明顯回升,并高于2008年的危機前最好水平,但并非每家銀行的情況都這么樂觀。具體來看,大部分銀行的競爭力都得到了提升,這里分兩類,一類如富國、花旗、瑞銀和蘇格蘭皇家銀行,它們是深陷危機后的快速逃離,盡管有些還未恢復元氣,但已最為明顯的遠離基準線,逃離危機深淵;另一類如中國的商業銀行,它們本身并沒有受到危機的太大影響,處于基準線左側不遠的位置,仍保持穩步提升狀態。需要關注的是仍位于基準線右下方的6家均為歐洲大銀行,它們仍未走出危機陰影。歐美銀行業逃離危機的反差表明,雖然歐債危機對經濟的沖擊遠沒有次貸危機那么突然和強烈,但其影響力更加持續和廣泛,對大型銀行,尤其是歐洲銀行業造成的影響仍難平復。
要素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金融的波動中,利潤無疑是商業銀行最為關注的要素。當規模和增長在一段時期內較為穩定時,利潤競爭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綜合競爭力(見圖6)。中國大銀行表現最為突出,5家銀行均進入前10名,并且在前五名中占據4個席位。日本銀行基本處于排名中間位置,而一級資本僅位于34位的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由于高平均資本回報率而排名第三。歐洲大銀行在盈利能力上的表現可以說是災難性的,除匯豐集團利潤競爭力排名第十外,其余銀行均排在較為靠后的位置。事實上匯豐最盈利業務是在中國香港、巴西及其他新興市場。即便是歐洲規模較大的銀行在盈利能力上也均表現得差強人意。如巴克萊銀行、出現巨額虧損的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和實施緊縮瘦身政策的蘇格蘭皇家銀行等。與歐洲不同的是,美國大銀行的利潤出現了分化,富國和摩根憑借20%左右的平均資本回報率擠進利潤競爭力前十,相反逐漸走出虧損的美國銀行以及摩根士丹利則勉強進入前30。
當前國際大型銀行規模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主要表現為中國大銀行的崛起和歐元區的衰退。工商銀行以1606.5億美元的一級資本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大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也均進入前10名。美國大銀行在規模競爭力上仍優勢明顯,且能夠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長,在全球前10家最具規模競爭力的銀行中,幾乎與中國大銀行平分秋色。日本銀行業的表現則較為平緩,三菱日聯規模競爭排名第5,瑞穗和三井住友也均進入前20位。歐洲大型銀行的規模競爭力排名均較為靠后,這主要是由于歐洲銀行業,尤其是歐元區銀行著力推進去杠桿化進程所致。
銀行的盈利和發展均建立在良好風險管理能力的基礎上,穩健性已成為政府和市場關注的焦點。2013年,中國的五大銀行由于監管要求和發展階段不同,資本充足率不高,穩健競爭力均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其穩健性在隨后“巴塞爾協議”的執行過程中或將逐步得到加強。瑞士大銀行的穩健性最具競爭力,瑞士銀行和瑞士信貸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其中瑞士銀行自2012年撤出固定收益業務以來,信貸風險資產和風險加權資產均大幅下降。危機過在后加強監管的宏觀背景下,美國銀行業的整體穩健性表現最佳,6家大銀行的穩健競爭力均進入前10。除荷蘭外,歐洲大型銀行的穩健競爭力排名均較為靠后。
從增長看,在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雙重余波下,國際大銀行整體顯得趨于保守和謹慎。前30家大銀行除極少數銀行的增長競爭力為正值外,其余均為負值。伴隨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雖然交通銀行仍然保持較快擴張和增長,中國銀行業在2013年整體放慢了增長的腳步。同屬新興市場的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在國際并購中表現活躍,表現出很強的增長勢頭,并保持了6年以上。美國和歐洲銀行業均處于危機后的掙扎和緩慢復蘇中,其增長競爭力排名均較為靠后。
區域競爭力
在競爭力的常規評價之外,我們選取了6個國家和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大銀行,對其平均競爭水平所代表的,該地區在國際銀行業中的競爭力進行評價和分析,這一方面展示了扎根不同地區的大銀行特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所屬區域經濟發展的長期支撐力。
2013年國際大銀行競爭力的總體增長難以掩蓋其背后的地區差異(見圖7)。亞太尤其是中國經濟金融業出現崛起之勢,中國大銀行除2010年增長相對放緩外,8年來保持了快速增長趨勢;日本大銀行也明顯走出低迷。巴西的大銀行表現出明顯的競爭優勢,但由于利潤不穩定和規模增長放緩,2010年以來競爭力處于下滑態勢。美國大銀行的復蘇勢頭良好,競爭力提升很快,正逐步恢復其在全球銀行業的霸主地位。在歐債危機中首當其沖的歐洲大銀行仍處于衰退和低迷中。英國大銀行近期則在震蕩中表現為衰退。
從利潤競爭力看,2013年全球銀行業扭虧為盈,整體實現利潤增長,但有很大的地域差異,最主要的特征為新興市場利潤的大幅增長掩蓋了歐洲尤其是西歐大銀行的糟糕表現(見圖8)。自2006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的利潤競爭力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并實現平穩增長;同屬新興市場的巴西銀行業表現也較為出色,在較長時間內,其利潤競爭力一直處于較高水平。雖然在金融危機中虧損最為嚴重,美國的利潤競爭力在危機后強勢反彈,明顯優于其他發達地區,但距離其危機前的絕對優勢地位還有一定的差距。而金融危機前盈利狀況良好的歐洲大銀行,在遭受雙重危機的重創后出現了嚴重虧損,其利潤競爭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均處于較低水平,并難見起色。
我國大銀行的機遇與挑戰
2013年對中國銀行業來說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工商銀行成為一級資本全球最大銀行,而歷來登頂的均為發達國家銀行;中國大銀行競爭力的突出表現表明我們已經躋身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大型銀行之列。2014年,我國銀行業需要面臨三大環境變化,即國際經濟金融環境、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和銀行自身適應性的問題,這里面既飽含機遇,又充滿挑戰。
國際經濟金融環境變化既給中國的大型銀行走出去和國際化帶來機遇,又對其繼續保持競爭優勢地位帶來挑戰。全球經濟的恢復無疑將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地區帶來潛在增長動力,也為銀行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支撐。國際環境向好對中國經濟貿易環境的改善帶來利好,有利于中國的大銀行持續增長和保持盈利。同時,國際環境優化也會給其他地區的大銀行發展提供動力,特別是美國經濟走勢的樂觀預期對美國的大型金融機構是強有力的支持,推動它們持續提升競爭能力,這反過來會對我國大銀行的競爭優勢地位形成強力挑戰。
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改革深化將為我國的大型銀行走向市場、走向國際提供制度支持和長遠利好,但能否適應改革期的變化將挑戰這些銀行的競爭能力。隨著中國經濟進入結構性調整和增速放緩的新階段,過度依賴規模增長、政策保護和不完全市場模式發展的金融機構,未來能否持續,以及如何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是無法回避的挑戰。如伴隨利率市場化的深入,中國的銀行業能否實現專業化和市場細分,將一定程度上決定其未來發展空間,而中小銀行的崛起、靈活性和親和性,又將挑戰大銀行的本土市場和本土競爭力。
中國的大銀行能否支持“走出去”國家戰略,突破和有側重地發展國際業務,將決定其未來在全球銀行業中的競爭位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國家戰略正在逐步調整,企業和居民的跨境經濟活動日益頻繁。能否抓住這一機遇,推動國際業務適當穩步擴展,有選擇的在部分地區或部分產業上拓展國際業務,形成適應性和專業化均強的發展新態勢,將決定我國大銀行未來的國際競爭位次。
(本文獲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12T50193)資助)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競爭力與評價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