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洋+王婷婷+胡燕
摘要:中國的護理教育在近代已有了蓬勃發展。在時代性和地域性上具有鮮明特征的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和湖南湘雅護士學校代表了當時中國護理教育的最高水平。歷史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兩所護士學校在招生對象、修業年限、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臨床實習及師資力量等方面進行回顧、梳理與比較,可以為現代護理教育在人才培養、道德教育、臨床實踐、英語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思考與借鑒價值。
關鍵詞:近代;護理教育;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湘雅護士學校
中圖分類號:G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2-0176-05
中國西醫護理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這其中經歷了萌芽、發展、調整和繁榮振興等幾個階段。1887年,美國基督教護士麥克奇尼在上海成立了護士訓練班,標志著西醫護理教育在中國的正式誕生,并由此開始進入了最初的萌芽期。進入20世紀之后,隨著西方醫學在中國社會的廣泛傳播,西醫護理亦在中國大地上落地生根,由最初的萌芽階段進入到蓬勃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在中國的護理教育領域出現了兩所具有時代代表性和地域代表性的護士學校,分別為北京的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和湖南長沙的湘雅護士學校。兩所學校創辦的西醫護理教育成就顯著,各有千秋,不僅引領、推動著近代中國護理事業的發展,對當今中國的護理教育亦能提供若干思考與借鑒。
歷史沿革——北協和、南湘雅
(一)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國門打開,西方文化迅猛地沖擊著中華文明。西醫作為傳播西方文化的一種途徑被迅速地推廣,許多醫學傳教士和醫生紛紛來到中國開設教堂,借醫傳教或設立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活動。到20世紀初期,以英美為主要力量的西醫醫院大量建立起來,由此催生了對醫學人才的培養需求。同時,20世紀初期也是我國近代教育體制發生重大轉變的時期,封建科舉制度被廢除,近代西方教育制度被引入,涌現出了大量的西醫學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北京協和醫學院。1916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舊譯為羅氏基金會)經過對中國先后三次的考察后選址北京,決定在中國創辦一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醫學院校。1921年,協和醫學院舉行落成典禮。這所學校以辦世界一流醫學院校為理念,以培養高質量、高水平的醫學人才為辦學宗旨,將美國當時最先進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教學計劃和辦學經驗移植到中國,采用嚴苛的精英教育模式進行人才培養。
在培養醫學人才的同時,醫學院還高瞻遠矚地創辦了高等護理教育,培養高級護理人才。護士學校“成立于一九二零年(民國九年)九月二十八日,專以培植女護士為主旨,會在中華護士會美國紐約大學登記,并經教育部立案,為我國之第一護士學校”。①護校無論在人員選拔還是教育教學方面,均參照美國護理教育的模式,進行高淘汰率的精英式培養,并在紐約州注冊。從學校創辦至1952年停止招生,經歷了1943年的被迫遷址、1948年的艱難復校。協和護校在跌宕起伏中頑強地生存下來,秉承“勤、慎、警、護”的校訓,堅持為中國培養了聶毓禪、王琇瑛、黎秀芳、陳淑堅等一批高素質的護理精英,成為我國護理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可當之無愧地稱為近代中國護理教育之翹楚。
(二)湘雅護士學校
湘雅護士學校的前身是雅禮護病學校。1911年11月,一所以傳承南丁格爾精神為己任的專門培養看護者的學校——雅禮護病學校在雅禮醫院的懷抱中應運而生。時任雅禮醫院護士的美國高級護士蓋儀貞(也譯作妮娜·蓋治)女士應聘為首任校長兼教務長。這是湖南省最早的護士學校,分為男護病學校和女護病學校。在雅禮醫院院長胡美、醫學教育家顏福慶的多方努力之下,1913年7月,美國雅禮會與湖南省政府簽署了合作辦醫學事業的協議,“湘雅”醫學品牌從此建立,包括當時的雅禮醫院、雅禮護病學校及湘雅醫學專門學校三個機構。當年秋季,護病學校開學。1915年2月,雅禮醫院更名為湘雅醫院,雅禮護病學校則更名為湘雅護士學校。
湘雅醫學教育同樣秉承美國教育模式,招生標準高,教學管理嚴格,淘汰率高。經過數年的發展,其水平已能與當時的協和醫院相比肩。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非基督教運動愈演愈烈,1926年12月,蓋儀貞女士辭職回國。1935年7月,湘雅護士學校在教育部備案,更名為私立湘雅醫學院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1938年,受抗戰影響,湘雅護士學校遷往湘雅醫學院沅陵分院。1939年1月正式復課,并于同年9月正式對外招生,直至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后才復員長沙,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被政府接管。
湘雅護士學校在近代中國風起云涌、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誕生和發展,一路亦是風雨飄搖,但是它始終秉承南丁格爾精神,遵循“勤、誠、謹、毅”的校訓,在戰火紛飛的艱苦年代依然沒有放低培養標準,堅持精英式教育,為中國培養出了一批杰出的護理人才,成為中國護理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兩所學校護理教育之比較
(一)生源
兩校在招收學生方面均采取“重質量而不重數量”的原則,這固然與當時中國社會風氣未開、生源有限有關,但更重要的則是為了培養護理界的精英人才。
協和護校在招生時,十分注重學員的自然科學基礎并開設預科教育。其具體招生要求為:“凡愿入甲種肄業者,須由舊制中學畢業,或三三制高級中學肄業二年,始得與考,各生必須能讀英文教科書,直接聽講,并能用英文達意者為合格。應考各生,年齡須18歲而獨身者,投考前須呈驗體格證書,及品行證書。凡愿入乙種肄業者,須三三制高級中學畢業,有考入燕京大學一年級之程度,并須于60學分內有42學分為必修課,12學分為選修課。”②從1924年第一屆畢業生開始至1952年協和停辦高等護理教育,共有28個班畢業,263名學生,其中第一班畢業生僅1名,平均每班畢業生9名。
雅禮護病學校建校時兼收男女學生。學校規定:“凡報考者須肄業中學二年,入學考試各科成績均須及格,并征得家長同意。1911年前來應考者有60名,學校從中錄取了12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5人”。③1927年,護校開始專招收女生且僅限秋季招生。1935年在全國范圍錄取29人。到1937年,湘雅護校擁有在校生87人。1939年9月,在沅陵分院繼續開辦湘雅護士學校,并正式對外招生。抗日戰爭期間,湘雅護理教育從未間斷。自開辦起到1938年,27年間共畢業226人,年均不到10人,淘汰率達90%。1938年因抗日戰爭遷往沅陵后,在艱難困苦中連續招生7屆,共培養護士90余人。endprint
(二)修業年限
兩校的修業年限有所不同,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的護理教育是本科高等教育,畢業后頒發學士學位;而湘雅護士學校則不屬于本科教育。
協和護士學校的修業年限分為兩種,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湘雅護士學校在創辦之初修業年限為四年,1935年7月,更名為私立湘雅醫學院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后,學制改為二年半,從1948年開始,修業年限為三年半。
(三)課程設置
兩校的課程設置在近代中國護理教育中是比較完善和規范的,從基礎到專業,從理科到人文,均考慮到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人文修養。
協和護校的理論課程分為護理預科必修課程和本科課程。護理預科必修課程包括:中文、英文、生物學、化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本科的理論課分為五組:生物自然科學組、社會科學組、醫學科學組、護理學及護理技術組、語言學組。
湘雅護校的課程設置(以1926年為例)包括解剖學、生物學、化學、應用護理、藥物學、營養學、兒童疾病、眼耳鼻喉病、產科護理(女)、生殖泌尿護理(男)、內科疾病、外科疾病、護士倫理學、護理基礎歷史、野外護理與問題之專題講座及討論、英語等。與一般女子職業學校不同,湘雅護校除專業教學之外,還較注意“其他教育性、常識性、團體性之學科”,其目的是“力求所造就之人才,能適應時代之普通需要”。為此,學校除注意基本課程外,“盡量擴充體育設施及課外讀物,提倡一切課余活動。凡地方或政府主辦之演講論文及球術運動等類競賽,靡不參加,且疊獲冠首”。因此,護校學生之愛好活動,“亦如其他普通中學然”。不過,護校學生也并未因此放松學業,雖然他們“實習之工作緊張,課堂之作業繁冗。然精讀博覽之風,蔚然成習”。④
(四)教學方法
兩校均采用英文教學。協和護校從開辦之初即明確要用英文教學,其理由是英文可以直接吸收世界醫學知識,也是進行國際交流的必要工具。護校的學生上課極少用到教科書,全部課程基本上依靠教師課堂講授和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參考書。學生須以英文答卷,所有教材、參考書、資料及病歷化驗單等都使用英文。協和護校以這樣的教學方式督促學生的專業水平達到國外同等學校學生的水平。而在湘雅護校采用的則是由外籍教員首創的英語直接教學法。
兩校在教學方法上重點突出了實踐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此外,兩校采用的教學方法還包括按程度編班教學、小班制教學、啟發式教學等。
(五)臨床實習
兩校均非常注重學生的臨床實習,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習機會,同時制定了嚴明的實習紀律。在協和護校,根據學校規定的各科實習的周數和時數,各科護士長為護校學生安排實習病房,規定實習內容和時間,并指派有經驗的護士輔導每個學生。實習期間,教師還為學生安排多種臨床教學活動,如教學巡診、讀書報告、個案討論等。“臨床實習時,輔導老師都有手冊記錄學生的實習情況。學生有差錯事故處理甚嚴,像打錯針、發錯藥等要延期3~6個月畢業”。⑤在這種嚴謹的訓練環境里,學生在工作中都十分謹慎,嚴格遵守制度,極少有發生事故延期畢業的現象。
在湘雅護校,學生先學習主要課程,且須各科成績均合格,并舉行“加冠典禮”后才能參與實習。實習期限,“護士班須滿足二十二個月。實習期內,凡請假或因其他事故而缺席之日數,均須延長時間以補足之”。⑥
(六)師資力量
兩校亦非常重視護理教學的師資力量,師資中大部分是外籍教員。在協和護校任課的教師,大部分是醫學院的教授。協和護校校長美國人沃安娜曾列出一個她所信賴的美國護士學校清單,從這些學校中挑選畢業生來協助她的工作,以達成教學目標。隨著協和護校規模的擴大,中國接受護理培訓的優秀護士也被吸納進護校從事教學。
湘雅護校的師資力量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外籍教師,在初期辦學時占大多數;二是中國籍教師。這些教師的任命均由董事會聯合決定。后期中國籍教師開始呈上升趨勢,多為優秀的本校畢業生。1921年,共有專職教職員5名,教師基本都是護理專業人員,其中3人為高級護士。專職人員中有外籍教職員3人,中國教職員2人。此外,還有7名畢業生分別擔任代理護士督導以及病房、手術室和診療室的護士長等職務。由于護校附屬于湘雅醫學院,當師資不足時可由湘雅醫學院教師兼任,再加之初期的護校規模較小,因此師資方面的問題不是太大。
思考與啟示
(一)精英教育理念
兩校無論是在相對穩定的時期還是在戰亂年代,都堅持小班招生、高淘汰率、培養護理高層次人才的精英教育理念。
協和護校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每班學生招生人數都做了限制,入學招生時最少僅為3名,最多也只有20余名。據不完全統計,協和護士學校的畢業生中,曾擔任過醫院副院長、護理系主任、護校校長、護理部主任的約占27%;擔任過科護士長或護校教員的約占18%;擔任過各級衛生機關、保健組織領導職務者約占7%。她們中有許多人在1949年前后分別在“中國護士學會”、“中華護理學會”及各大城市護理分會擔任負責人,可謂精英薈萃,以致留下“言護理,必言協和”這真切并無可非議的說法。
湘雅護校的護理教育不僅在湖南,甚至在整個中國,都起到了一種示范與導向的作用。在以湘雅護校為主要力量的努力下,“護理服務從仆人提升到有尊嚴高貴的地位”,同時,其“在婦女護理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傳教士和教會培訓的護士是創建中國護理專業的關鍵人物”。在所有的護理培訓課程中,只有湘雅護校的培訓課程“可以頒發比證書更高的學位”。因此,可以說湖南乃至中國護理事業之能有今天的發展,其中實在有湘雅護校一班人不可抹煞的功勞。
歷史用事實證明了精英人才引領學科發展的真理。精英教育體現在兩方面——數量和質量。時至今日,協和護理教育還在努力秉承這一傳統,每年招收優秀應屆高中畢業生60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規模高等教育模式。而全國大部分護理院校均加入到了“擴招”的大軍之中,有的學校甚至每年招生過千人。在迅速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是否看到了自身教育水平的薄弱?是否還能夠保證本科教育的質量?如果只是看到眼前需求,而不能預測未來的人才需求走勢,則必定違背教育的發展規律,培養出來的學生雖數量可觀,但將不會再是護理領域的精英,而只能是泛泛平庸之輩。endprint
精英教育更體現在質量上,意味著不能忽視對高學歷護士的培養。近三十年雖然高等護理教育得以恢復并迅速發展,但社會對其的認識和理解還是有所偏頗,也有許多質疑之聲,認為根本無培養高學歷護士之必要,護士只需練好基本功即可。這是錯誤的,因為只有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科研能力和臨床經驗的護士,才能引領整個學科不斷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否則護士只能淪為諸如“醫生的腿”之類的低級勞動力。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證明,從歷史中反思,才能讓現在的護理人員乃至全社會的人逐漸對這個專業的認識有所改觀。
(二)重視學生德育
兩所學校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可以從各自的校訓中窺見一斑。協和護校的校訓是“勤、慎、警、護”,即勤勞、謹小慎微、慎獨精神、機警、愛護。不僅要求學生技術上嫻熟完美,還要求有過硬的心理素質,敏銳的觀察力和關愛病人的人道主義精神。湘雅護校的校訓是“勤、誠、謹、毅”,“勤”就是“勤事”,盡心盡力于職事,不偷懶,這是對護士職業品質的要求;“誠”就是“真誠”,誠心誠意對待周圍的人,不虛假,這是對護士做人品質的要求;“謹”就是“謹慎、嚴謹”,做事嚴格遵守科學規程,不隨意,這是對護士專業品質的要求;“毅”就是“堅毅”,堅定持久,吃苦耐勞,不畏難,這是對護士性格品質的要求。
在這樣的校風、學風中熏陶出來的學生不能不是德才兼備的,學校在講授護理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對待患者。誠然,在當時教會教育主導護理教育的大背景下,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總會帶有宗教意識灌輸的痕跡,但也要客觀地看到,在培養人真、善、美的層面的確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反思現在的本科生思想道德教育,也許做得更多的是“言傳”,而不是“身教”,加之獎懲力度不夠,以致出現道德滑坡的現象。作為未來從事救死扶傷事業的人群,倫理道德意識的培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規范言行的形成是比之專業知識的學習更應引起重視的。因此,還是要從歷史中借鑒,學習當時那種“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培養方式。
(三)重視臨床實踐
兩校均十分重視臨床實踐,同時對教學醫院的臨床教學工作亦十分重視。臨床見習和實習是護理教育中舉足輕重的環節,尤其是對高等護理教育。自恢復高等護理教育以來,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已暴露多年,對本科及以上學歷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評價普遍偏低,認為高學歷學生動手能力差,理論知識又過于僵硬。基于此,近年來,全國許多高等護理院校陸續開展了護理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力求讓學生能“早臨床、多臨床”,既能理論結合實際,培養學習興趣,又能鍛煉批判性思維,為適應臨床工作做好過渡。但需注意的問題是如何合理設置理論課與臨床實踐的比例,使之能夠與其他層次護理教育相區別,這是研究的重點與難點。此外,還需加強對臨床教學工作的重視,加強帶教教師的培訓,加強學校與臨床之間的溝通,共同制定教學任務與評價體系,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體驗工作、學習技能、感悟職業精神,同時也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人性化關懷。
(四)重視英語學習
近代中國的醫學知識主要是由西方傳入的,加之當時中國的編譯事業也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還受到學校性質的影響,所以近代護理教育多由教會開辦。基于此,護校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對英語教學也非常重視。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雖然護校逐漸有中國教師加入,并開始以中文授課,但英語授課仍是主要形式。英語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本學科最前沿的專業知識,還有助于學生增進對西方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現代護理教育仍舊以美歐為翹楚,要保持與國際水平接軌,必須掌握好英語這門工具語言,必須加強對在校學生的外語學習和鍛煉,尤其是對涉外護理專業而言尤為重要。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英語環境,開辟英語實習基地,聘請外籍教師,使用外籍教材,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不能讓“涉外”徒有虛名;對在職護士而言,同樣應加強英語技能培訓,一方面,可以應對越來越國際化的病人來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夠及時了解護理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不斷地對自身知識和技能進行更新。
(五)重視人文修養
在兩所護校的課程設置中均有人文社科類課程,如協和護校的“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湘雅護校的“護士倫理學”、“護理基礎歷史”等。實際上,近代中國護理教育雖然不能達到各校課程設置的統一,但許多學校均開設了數目不等的人文課程,特別是對護理歷史的學習,意圖讓學生在前輩的事跡中感悟護理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成長。當代我國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經過幾十年調整,已經越來越重視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比重,已經意識到“護理”絕不是單純的理科分支,而是融合了社會學、人口學、歷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綜合性學科,護士為患者提供的不僅僅是專業性技術服務,還要在溝通中為患者提供醫生所不能給與的人文關懷,這就需要多元化知識的積累。因此,護理教育要繼續加大人文社科知識的比例和內容,特別是對護理歷史的學習要重新拾起。這既是一門專業學科的基礎,更能夠使學生從中外護理前輩的身上、從護理發展的坎坷經歷中重新認識護理專業,正確對待護理工作,樹立健康的職業信念和信心。
注釋:
①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簡章》,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1930年出版,第25頁
②趙雁,王云峰,張京煜,等:《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教育的文化內涵》,《中華護理教育》2011年第六期,第46-49頁
③劉笑春,李俊杰:《湘雅春秋八十年》,中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頁
④⑥王泰元:《護校復員三年之情況略》,《國立湘雅醫學院三十四周年紀念(院慶特刊)》1948年第12期
⑤劉燕萍:《解放前的協和護校》,《當代護士》1997年第3期,第27頁
參考文獻:
[1]胡燕.中國護理教育史[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1:25.
[2]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史(1917~1987)[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38.
[3]趙厚勰.雅禮會在華教育事業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229,258-259.
(責任編輯:王恒)endprint
精英教育更體現在質量上,意味著不能忽視對高學歷護士的培養。近三十年雖然高等護理教育得以恢復并迅速發展,但社會對其的認識和理解還是有所偏頗,也有許多質疑之聲,認為根本無培養高學歷護士之必要,護士只需練好基本功即可。這是錯誤的,因為只有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科研能力和臨床經驗的護士,才能引領整個學科不斷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否則護士只能淪為諸如“醫生的腿”之類的低級勞動力。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證明,從歷史中反思,才能讓現在的護理人員乃至全社會的人逐漸對這個專業的認識有所改觀。
(二)重視學生德育
兩所學校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可以從各自的校訓中窺見一斑。協和護校的校訓是“勤、慎、警、護”,即勤勞、謹小慎微、慎獨精神、機警、愛護。不僅要求學生技術上嫻熟完美,還要求有過硬的心理素質,敏銳的觀察力和關愛病人的人道主義精神。湘雅護校的校訓是“勤、誠、謹、毅”,“勤”就是“勤事”,盡心盡力于職事,不偷懶,這是對護士職業品質的要求;“誠”就是“真誠”,誠心誠意對待周圍的人,不虛假,這是對護士做人品質的要求;“謹”就是“謹慎、嚴謹”,做事嚴格遵守科學規程,不隨意,這是對護士專業品質的要求;“毅”就是“堅毅”,堅定持久,吃苦耐勞,不畏難,這是對護士性格品質的要求。
在這樣的校風、學風中熏陶出來的學生不能不是德才兼備的,學校在講授護理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對待患者。誠然,在當時教會教育主導護理教育的大背景下,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總會帶有宗教意識灌輸的痕跡,但也要客觀地看到,在培養人真、善、美的層面的確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反思現在的本科生思想道德教育,也許做得更多的是“言傳”,而不是“身教”,加之獎懲力度不夠,以致出現道德滑坡的現象。作為未來從事救死扶傷事業的人群,倫理道德意識的培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規范言行的形成是比之專業知識的學習更應引起重視的。因此,還是要從歷史中借鑒,學習當時那種“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培養方式。
(三)重視臨床實踐
兩校均十分重視臨床實踐,同時對教學醫院的臨床教學工作亦十分重視。臨床見習和實習是護理教育中舉足輕重的環節,尤其是對高等護理教育。自恢復高等護理教育以來,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已暴露多年,對本科及以上學歷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評價普遍偏低,認為高學歷學生動手能力差,理論知識又過于僵硬。基于此,近年來,全國許多高等護理院校陸續開展了護理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力求讓學生能“早臨床、多臨床”,既能理論結合實際,培養學習興趣,又能鍛煉批判性思維,為適應臨床工作做好過渡。但需注意的問題是如何合理設置理論課與臨床實踐的比例,使之能夠與其他層次護理教育相區別,這是研究的重點與難點。此外,還需加強對臨床教學工作的重視,加強帶教教師的培訓,加強學校與臨床之間的溝通,共同制定教學任務與評價體系,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體驗工作、學習技能、感悟職業精神,同時也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人性化關懷。
(四)重視英語學習
近代中國的醫學知識主要是由西方傳入的,加之當時中國的編譯事業也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還受到學校性質的影響,所以近代護理教育多由教會開辦。基于此,護校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對英語教學也非常重視。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雖然護校逐漸有中國教師加入,并開始以中文授課,但英語授課仍是主要形式。英語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本學科最前沿的專業知識,還有助于學生增進對西方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現代護理教育仍舊以美歐為翹楚,要保持與國際水平接軌,必須掌握好英語這門工具語言,必須加強對在校學生的外語學習和鍛煉,尤其是對涉外護理專業而言尤為重要。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英語環境,開辟英語實習基地,聘請外籍教師,使用外籍教材,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不能讓“涉外”徒有虛名;對在職護士而言,同樣應加強英語技能培訓,一方面,可以應對越來越國際化的病人來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夠及時了解護理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不斷地對自身知識和技能進行更新。
(五)重視人文修養
在兩所護校的課程設置中均有人文社科類課程,如協和護校的“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湘雅護校的“護士倫理學”、“護理基礎歷史”等。實際上,近代中國護理教育雖然不能達到各校課程設置的統一,但許多學校均開設了數目不等的人文課程,特別是對護理歷史的學習,意圖讓學生在前輩的事跡中感悟護理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成長。當代我國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經過幾十年調整,已經越來越重視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比重,已經意識到“護理”絕不是單純的理科分支,而是融合了社會學、人口學、歷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綜合性學科,護士為患者提供的不僅僅是專業性技術服務,還要在溝通中為患者提供醫生所不能給與的人文關懷,這就需要多元化知識的積累。因此,護理教育要繼續加大人文社科知識的比例和內容,特別是對護理歷史的學習要重新拾起。這既是一門專業學科的基礎,更能夠使學生從中外護理前輩的身上、從護理發展的坎坷經歷中重新認識護理專業,正確對待護理工作,樹立健康的職業信念和信心。
注釋:
①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簡章》,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1930年出版,第25頁
②趙雁,王云峰,張京煜,等:《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教育的文化內涵》,《中華護理教育》2011年第六期,第46-49頁
③劉笑春,李俊杰:《湘雅春秋八十年》,中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頁
④⑥王泰元:《護校復員三年之情況略》,《國立湘雅醫學院三十四周年紀念(院慶特刊)》1948年第12期
⑤劉燕萍:《解放前的協和護校》,《當代護士》1997年第3期,第27頁
參考文獻:
[1]胡燕.中國護理教育史[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1:25.
[2]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史(1917~1987)[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38.
[3]趙厚勰.雅禮會在華教育事業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229,258-259.
(責任編輯:王恒)endprint
精英教育更體現在質量上,意味著不能忽視對高學歷護士的培養。近三十年雖然高等護理教育得以恢復并迅速發展,但社會對其的認識和理解還是有所偏頗,也有許多質疑之聲,認為根本無培養高學歷護士之必要,護士只需練好基本功即可。這是錯誤的,因為只有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科研能力和臨床經驗的護士,才能引領整個學科不斷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否則護士只能淪為諸如“醫生的腿”之類的低級勞動力。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證明,從歷史中反思,才能讓現在的護理人員乃至全社會的人逐漸對這個專業的認識有所改觀。
(二)重視學生德育
兩所學校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可以從各自的校訓中窺見一斑。協和護校的校訓是“勤、慎、警、護”,即勤勞、謹小慎微、慎獨精神、機警、愛護。不僅要求學生技術上嫻熟完美,還要求有過硬的心理素質,敏銳的觀察力和關愛病人的人道主義精神。湘雅護校的校訓是“勤、誠、謹、毅”,“勤”就是“勤事”,盡心盡力于職事,不偷懶,這是對護士職業品質的要求;“誠”就是“真誠”,誠心誠意對待周圍的人,不虛假,這是對護士做人品質的要求;“謹”就是“謹慎、嚴謹”,做事嚴格遵守科學規程,不隨意,這是對護士專業品質的要求;“毅”就是“堅毅”,堅定持久,吃苦耐勞,不畏難,這是對護士性格品質的要求。
在這樣的校風、學風中熏陶出來的學生不能不是德才兼備的,學校在講授護理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對待患者。誠然,在當時教會教育主導護理教育的大背景下,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總會帶有宗教意識灌輸的痕跡,但也要客觀地看到,在培養人真、善、美的層面的確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反思現在的本科生思想道德教育,也許做得更多的是“言傳”,而不是“身教”,加之獎懲力度不夠,以致出現道德滑坡的現象。作為未來從事救死扶傷事業的人群,倫理道德意識的培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規范言行的形成是比之專業知識的學習更應引起重視的。因此,還是要從歷史中借鑒,學習當時那種“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意識和行為的培養方式。
(三)重視臨床實踐
兩校均十分重視臨床實踐,同時對教學醫院的臨床教學工作亦十分重視。臨床見習和實習是護理教育中舉足輕重的環節,尤其是對高等護理教育。自恢復高等護理教育以來,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已暴露多年,對本科及以上學歷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評價普遍偏低,認為高學歷學生動手能力差,理論知識又過于僵硬。基于此,近年來,全國許多高等護理院校陸續開展了護理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力求讓學生能“早臨床、多臨床”,既能理論結合實際,培養學習興趣,又能鍛煉批判性思維,為適應臨床工作做好過渡。但需注意的問題是如何合理設置理論課與臨床實踐的比例,使之能夠與其他層次護理教育相區別,這是研究的重點與難點。此外,還需加強對臨床教學工作的重視,加強帶教教師的培訓,加強學校與臨床之間的溝通,共同制定教學任務與評價體系,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環境中體驗工作、學習技能、感悟職業精神,同時也能感受到來自他人的人性化關懷。
(四)重視英語學習
近代中國的醫學知識主要是由西方傳入的,加之當時中國的編譯事業也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還受到學校性質的影響,所以近代護理教育多由教會開辦。基于此,護校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對英語教學也非常重視。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雖然護校逐漸有中國教師加入,并開始以中文授課,但英語授課仍是主要形式。英語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本學科最前沿的專業知識,還有助于學生增進對西方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社會。現代護理教育仍舊以美歐為翹楚,要保持與國際水平接軌,必須掌握好英語這門工具語言,必須加強對在校學生的外語學習和鍛煉,尤其是對涉外護理專業而言尤為重要。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英語環境,開辟英語實習基地,聘請外籍教師,使用外籍教材,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不能讓“涉外”徒有虛名;對在職護士而言,同樣應加強英語技能培訓,一方面,可以應對越來越國際化的病人來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夠及時了解護理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不斷地對自身知識和技能進行更新。
(五)重視人文修養
在兩所護校的課程設置中均有人文社科類課程,如協和護校的“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湘雅護校的“護士倫理學”、“護理基礎歷史”等。實際上,近代中國護理教育雖然不能達到各校課程設置的統一,但許多學校均開設了數目不等的人文課程,特別是對護理歷史的學習,意圖讓學生在前輩的事跡中感悟護理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成長。當代我國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經過幾十年調整,已經越來越重視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比重,已經意識到“護理”絕不是單純的理科分支,而是融合了社會學、人口學、歷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綜合性學科,護士為患者提供的不僅僅是專業性技術服務,還要在溝通中為患者提供醫生所不能給與的人文關懷,這就需要多元化知識的積累。因此,護理教育要繼續加大人文社科知識的比例和內容,特別是對護理歷史的學習要重新拾起。這既是一門專業學科的基礎,更能夠使學生從中外護理前輩的身上、從護理發展的坎坷經歷中重新認識護理專業,正確對待護理工作,樹立健康的職業信念和信心。
注釋:
①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簡章》,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1930年出版,第25頁
②趙雁,王云峰,張京煜,等:《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教育的文化內涵》,《中華護理教育》2011年第六期,第46-49頁
③劉笑春,李俊杰:《湘雅春秋八十年》,中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頁
④⑥王泰元:《護校復員三年之情況略》,《國立湘雅醫學院三十四周年紀念(院慶特刊)》1948年第12期
⑤劉燕萍:《解放前的協和護校》,《當代護士》1997年第3期,第27頁
參考文獻:
[1]胡燕.中國護理教育史[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1:25.
[2]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史(1917~1987)[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38.
[3]趙厚勰.雅禮會在華教育事業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229,258-259.
(責任編輯:王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