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磊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已經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沖擊著中國既有的社會融資格局和影響著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人將剛剛過去的2013年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并隨著在業界瘋傳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107號文)的印發,互聯網金融必將引來新的一輪規范與發展。本文試圖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變化、沖擊、風險進行一些分析,進而提出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
互聯網金融帶來的變化
2013年6月,天弘基金與支付寶聯合推出余額寶,不到半年的時間其規模就已經突破1000億元,成為中國基金史上首只規模突破千億的基金,也引發了眾多互聯網巨頭紛紛試水,互聯網金融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蓬勃興起。互聯網企業最基本的思維就是開放、共享、平等、共贏,因而受到無數互聯網用戶的追捧。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已經并將繼續改變我們的生活及其生活方式。
選擇的增加和參與的廣泛。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真實地改變了銀行獨占資金支付、信用中介的傳統格局,為互聯網客戶提供了更加多樣的選擇。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和移動支付從無到有,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網上的電子商務交易,甚至延伸到傳統的水電氣繳費、信用卡還款、轉賬匯款,乃至涵蓋代交交通罰款、基金、保險、理財、支付等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盡管沒有傳統銀行機構的物理網點,但只要人們能夠用手機上網,就能參與互聯網金融交易,成為互聯網金融客戶。傳統的大型銀行經營業務幾十年,積累的客戶最多不過幾十萬、上百萬,可是一個互聯網企業可以短時間內積累幾百萬,甚至以千萬計的客戶數量,特別是那些擁有網上購物商城的綜合性支付平臺。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既不存在地域之分,也沒有網點數量多寡的差異,只要增加服務器,通過數據的挖掘和處理技術,理論上用戶是可以無限累加的。可以說,互聯網金融已經滲透到連傳統銀行物理網點都滲透不到的地方,現實的客戶擁有量甚至可以超過現有的一些大型銀行多年的積累。
成本的節約和門檻的降低。由于參與人員的廣泛性使得規模優勢凸顯,規模優勢又轉化為成本優勢。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能夠提供充分的涵蓋客戶行為信息的客戶基本信息,信息獲取成本顯著降低,同時幾乎所有交易對手方均可在網上和手機上就能處理許多金融交易(而不是親自跑銀行、基金公司柜臺或券商柜臺),從而可以避開多層次中介環節,提供全天候的便捷金融服務,再一次實現成本的遞減。在傳統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不僅要對客戶進行風險評估,而且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最低購買要求(最低門檻普遍是5萬),以致為數不少的網民其平時的閑錢很難符合購買的要求。而阿里和百度,已經將理財產品門檻甚至降低至1元。上網就能買理財產品,而且進入門檻更低是廣大網民對互聯網理財產品更為青睞的原因之一。
體驗的差異。在傳統金融模式下,銀行等金融機構一直居主導地位,客戶更多處于被動地位,排長隊、收費多一直飽受詬病。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的體驗成為了主導,一切都是為了使客戶能夠更便捷、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完成交易。互聯網對于金融業的滲透在中國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關注,重要的原因在于銀行業同質化趨勢比較明顯,沒有形成特色化、差異化,不能完全滿足大部分人的金融需求,因此,互聯網金融以它獨有的方便、快捷,能提供當前行業不能提供的便利和服務,滿足了普通老百姓、小微企業對創新的需求,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沖擊
馬云曾經放言,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來改變銀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風生水起,隨著中國金融家特別是銀行家們對互聯網金融發展前所未有的關注熱議、變化的業務行為模式、對消費者體驗的重視等,互聯網金融確實給銀行帶來一些沖擊。
挑戰傳統銀行的固有職能,爭奪傳統銀行的負債業務。一說到銀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銀行基本職能存、貸、匯,但互聯網金融大有將這些固有職能從銀行與客戶的直接聯系生生分離的勢頭,銀行如果再不改變,可能淪為支付環節的最后一道工序。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現有金融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了。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沖擊著包括銀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理財存款等負債業務,特別是隨著電商平臺貨幣基金支付功能的運用和高企的收益率,互聯網理財爭奪銀行活期存款的力度越來越大,很多銀行不得不將存款利率上浮到頂,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一路飆升,希冀穩住不斷下滑的低成本負債業務。
攤薄銀行利潤的趨勢明顯,加速新一輪的金融脫媒。支付、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財富管理國家一直只特許銀行機構來做,吃存貸利差、收取手續費成為其主要盈利模式。而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得傳統銀行存貸利差收窄、手續費收入增速驟減,贏利水平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資本市場的發展,證券資產分流了銀行儲蓄存款,形成了上一輪的金融脫媒,那么,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化,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催生出大量的直接融資模式,又加速了新一輪銀行業的金融脫媒。
沖擊傳統銀行的思維模式。開放、共享、平等、共贏的互聯網金融思維,要求現代金融業構建惠及普通大眾的普惠金融體系,能夠人人參與、公平對待、互惠互利。出于成本、盈利的考慮,傳統銀行利用其壟斷地位和信息不對稱的優勢,不必推出“私人定制”產品,也不可能對一般客戶與高端客戶實行無差異服務,盈利的沖動導致存貸利差過大,出現銀行盈利能力過強與實體經濟陷入困境之間的巨大反差。
互聯網金融帶來的風險
互聯網在提供新的融資渠道、填補了傳統銀行服務空缺、呈現一派繁榮之際,其風險問題也不期而至。據網貸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倒閉、跑路的P2P平臺超過70家,涉及金額約12億元,對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從中國發展實踐看,互聯網金融的主要風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互聯網自身及業務操作環節存在安全風險。由于目前互聯網金融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機構實施必要監管,也無備份系統及相應制度安排,加上日常運營內控不到位,客戶信息存在較大的泄漏隱患。某些第三方機構一味追求交易便捷,在用戶注冊時只需要用戶在支付機構的頁面輸入證件信息、銀行卡號和在支付機構的賬戶密碼,這種做法難以核實客戶的真實信息。有的第三方支付在進行大額資金匯劃時,只需用戶錄入綁定手機收到的動態校驗碼,甚至是第三方支付的賬戶密碼即可完成大額資金的匯劃,未經客戶授權就從客戶賬戶上劃走巨額資金的案例媒體就曾經多次曝光過,也引發了用戶與第三方支付的糾紛,銀行也被牽涉其中。endprint
信用違約與期限錯配風險以及不可忽視的法律風險。互聯網理財產品能否實現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率,到期資金能否安全回流一直是市場爭議的一個話題。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資產一般都是期限較長的,而負債卻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負債到期不能按時滾動,就可能發生信用違約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傳統銀行機構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其中的關鍵是期限錯配的程度。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方面主要有: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還沒有擺到應有位置,個人信用信息存在被濫用的可能,互聯網金融企業倒閉、跑路之后的債務處理沒有明晰的處置辦法;線上交易的特點使得金融欺詐行為更易發生,且其風險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和擴散性;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資產證券化等風險底線問題凸顯,且還難以徹底杜絕。
互聯網金融帶來的思考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變化、沖擊和風險,也帶來了我們對互聯網金融的思考,對下一步的規范充滿了期待。
正確看待金融的本質。現代金融的本質是風險管理,作為銀行的客戶基本是把風險轉移給銀行,由銀行進行專業化的運作,將風險進行有效管理與分散。同時,為了防止期限過度錯配導致流動性問題,銀行需要接受嚴格的監管,并有對資本充足率與計提風險撥備的監管要求,以此來分擔可能的風險損失。互聯網金融確實可以降低一些風險,但它無法吸納風險,一旦風險事件發生,倒閉、跑路就是其應有之態。
客觀看待互聯網金融的作用。互聯網金融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服務實體經濟、豐富投資渠道方面發揮了非常特殊的作用,也對傳統金融業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沖擊,成為現有金融架構的有益補充。但互聯網金融由于自身缺乏風險管理基因,加上無門檻、無監管的先天不足,行業發展問題開始顯現。所以,對互聯網金融作用既不能淡然漠視,也不宜過分夸大渲染。
理性看待傳統銀行業發展問題。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及其巨大沖擊,傳統銀行業如果無動于衷的話,那么互聯網金融就絕不僅僅滿足扮演“挑戰者”的角色。傳統銀行業應該增強危機感和機遇意識,加強研究,加大投入,把互聯網金融的思維植入到傳統銀行業發展轉型中,進一步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善于運用大數據挖掘客戶現實與潛在需求,注重滿足客戶便捷性需求的創新,敏于發現服務弱勢群體的普惠金融機會,以此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
辯證看待互聯網金融監管問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以及緊隨其后的風險積聚問題,應該認真吸取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將規范監管問題提上議事日程,真正做到未雨綢繆。未來互聯網金融的規范與監管應該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基本要求,充分根據互聯網金融的特點以及它的風險結構,制定一個適合互聯網金融健康成長和科學發展的框架,實現互聯網企業自我風險管控、行業自律、行業監管三者的有機結合。
(作者單位:天津財經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