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宜延
摘要:具有特色的彝族音樂文化滋養了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經過不斷的傳承和改變,形成了別具風格的彝族音樂文化。本文通過對彝族音樂文化的深入探究,探索了研究彝族音樂文化特質的意義,分析了彝族文化的組成形態及其特質。
關鍵詞:彝族 音樂文化 特質 分析
彝族音樂,是彝族人民在辛勤的勞動中逐漸創造出來的,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而沉淀下來的一種音樂文化形式。彝族音樂是通過將當地的風俗和音樂形式融為一體,從而將人們真實的內心情感以及外界環境進行溝通的一種珍貴的文化藝術形式。對彝族音樂文化特質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更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從而加強對彝族文化的研究和保護。
一、研究彝族音樂文化特質的意義
對我國彝族文化特質的研究有助于豐富我國的文化種類,從而增強的民族自信心。不論什么樣的文化藝術產品,都不可能在絕對獨立的狀態下實現進步和發展,在它不斷的發展進程中必然會跟其他因素進行聯系,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站在文化生態學的角度上,對彝族音樂文化特質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促進該文化的發展。
二、彝族音樂文化的組成形態
從彝族的覆蓋范圍來說,主要分布在云、貴、川三省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地區。從彝族音樂的組成形態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形態:
(一)民歌
所謂民歌,就是從事勞作的人民自己創作并利用歌唱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歌曲,是通過口耳相傳進行傳播的。彝族民歌主要特點有:內容豐富、結構樸素、講究押韻、旋律優美、感情粗狂等,就算是在信息化發展的今天,彝族的民歌也依然保持這最原始的形態和特點。我們可以將根據民歌演唱的內容和演唱的意義分為敘事歌、風俗歌、愛情歌等等。按照民歌的曲調劃分,可以分為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
(二)樂器
在很多的彝族音樂中,彝族人都使用了樂器進行配合,有時候他們還會借助一些自然界中的“樂器”來進行演奏,在他們身上,就連一片樹葉都會變成悅耳的樂器。從彝族音樂常用的樂器來看,種類非常豐富,不僅有吹奏樂器、奏擊樂器,還有彈奏的樂器。
(三)彝劇
彝劇也是彝族音樂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彝劇主要起源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左右,是將彝族民歌以及民間舞蹈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音樂形式,彝劇產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曇華鄉,在當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境內比較盛行。從彝劇的組成內容來看,主要是山歌小調、舞曲音樂以及器樂音樂、民間的祭祀音樂等等。從表演的形式來看,主要采用彝族的詼諧幽默漢語彝腔為主,兼有民間舞蹈、舞步和身段。在表演中涉及到的表演樂器主要有彝族小二胡、弦子(月琴)、小悶笛、小三弦、竹笛、蘆笙等等。從彝劇誕生發展至今,彝劇已經成功地創作出了成百上千個劇目,其中耳熟能詳的小彝劇有《半夜羊叫》、《雙叩門》、《掌火人》、《穆勒祭爹》等等。大型彝劇有《哀牢春秋》、《瘋娘》、《咪依嚕》、《銅鼓祭》、《藏金貴》、《楊善州》。
三、彝族音樂文化的特質
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彝族音樂文化沉淀下來了一些自己獨特的特質,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典型方面;
(一)植根民間
彝族音樂文化是彝族人民在多年的生活經歷中逐漸沉淀下來的,這也是當地人民在平常的生活中應該掌握和學習的,久而久之,彝族音樂文化就變成對當地生活的一種真實寫照。對于現在的彝族人民來說,彝族音樂文化在他們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并且不斷地傳承,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對于不同地區的彝族音樂文化,表現的形式也不相同,從而形成了具有自身代表性的文化。
(二)獨具個性
彝族音樂文化作為一種橋梁,實現了同一地區的居民相互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在風俗、傳統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同一性。彝族音樂文化除了作為區域社會統一性的依據,也是區域社會個性的依據。從彝族音樂文化的創造內容上看,豐富多彩,從民間詩歌到畢摩傳承的詩歌,不論從詩歌的表達形式還是語言使用上,都體現著自身的個性。在展現自身特有的音樂特色的時候又不失藝術風格。
(三)走出山地
隨著彝族音樂的不斷傳承和發展,彝族音樂逐漸進入了繁榮的新時期,這使一些傳統而古老的詩歌和說唱藝術重新綻放出燦爛的光芒。另外,彝族也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原創音樂創作者,這將彝族音樂文化帶出了山地,帶進了世界。
四、結語
要促進彝族音樂文化的不斷發展,首先就要弄清楚彝族音樂文化的組成形態以及特點,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就如何維護和發展彝族音樂文化提出相應的措施,使彝族音樂在現代文化生態背景下能夠更為自如地應對生存危機,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周凱模.彝族音樂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09.
[2]汪致敏.紅河民間音樂舞蹈研[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
[3]張興榮.云南原生態彝族音樂[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