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文濤
摘要:魯迅的一生貫穿了以“自審”為特征的精神現象,懺悔意識是魯迅人生哲學的重要內容,他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他獨特的懺悔心態。本文著重分析魯迅作品中懺悔意識的表現。
關鍵詞:魯迅;懺悔意識;罪感
作者簡介:宦文濤,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專業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01
懺悔意識,是在文化、社會、歷史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形成的沉淀在文化人個體或群體心靈上的精神產物;是由于未知理想化的未來與已知冷酷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文化人心里所產生的罪感、孤獨、憂患、迷惘等意識形式。它的產生與時代的動蕩更迭、價值觀念的新舊交替緊密相連。近代中國懺悔概念的出現是中國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五四”時期知識群體帶著傷痛重審災難與傳統,魯迅是“五四”時期思想文化的代表,其作品中懺悔意識突出,既從社會語境層面自省反思,追問自我、反省道德、審視良知;也從生命語境層面審視探尋,呈現生命或生存本身的悲劇事實以及對救贖的渴望。
一、對祖輩文化的懺悔,揭露中華民族四千年的“吃人”歷史。
文化意義上,《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懺悔小說”1,狂人指控狼子村趙貴翁、大哥“吃人”。魯迅用極端化的語言將中國傳統的罪進行了本質化的概括與表述,具有極強的徹底性與革命性。在《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也源于這種“吃人”的集體無意識。祥林嫂的悲劇是整個社會關系的結果,是中國傳統文化負面作用的結果。最終使祥林嫂精神崩潰的正是一個同在魯四老爺家做短工的女人柳媽?!傲鴭屖巧婆?,吃素,不殺生,只肯洗器皿?!钡彩撬嬖V祥林嫂“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柳媽是一個所謂的“善女人”,但她靈魂里所負載的傳統文化中的腐朽成分無疑成了摧殘與謀殺祥林嫂的工具。在《墳?寫在<墳>后面》中,魯迅說自己“正苦于背了這些古老的鬼魂,擺脫不開……就是思想上,也何嘗不中些莊周韓非的毒,時而很隨便,時而很峻急。”魯迅深刻痛惡自己背了“古老的鬼魂”,可見他對中國祖輩文化中的“吃人”內涵的懺悔意識。
二、對個體自身的懺悔,反思自己思想行為中的“吃人”現實。
“傳統吃人”歸根到底只是要求父輩文化承擔罪責,“我亦吃人”則是個體直接承擔罪責,只有“我亦吃人”的意識形成,懺悔意識才算真正形成。陳思和在《中國新文學發展中的懺悔意識》中,把魯迅的《狂人日記》稱做“是一部偉大的懺悔錄”2,尖銳地批判了“傳統吃人”的社會現實,也反省了“我亦吃人”的不堪事實,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色彩與現代懺悔意識?!秲傻貢分恤斞笇ψ晕异`魂的逼視與坦露真誠大膽。魯迅說“我的作品,太黑暗了……所以很多偏激的聲音?!保ā秲傻貢?四》)魯迅在思想方面進行了自我剖析。除了思想方面,魯迅還從人格層面做了懺悔。《一件小事》敘述“我”“從一個人力車夫身上所受到的深刻的教育”。作品中有三處嚴厲的自責與懺悔:“我”有“看不起人”的“壞脾氣”;對車夫,“須仰視才見”,并“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魯迅直面內心的人格缺陷,體現了對尊重、幫助他人的道德責任感。另外,魯迅作品中還有對親人手足的懺悔。如《父親的病》中,“我很愛我的父親”,但自己于事無補,反而做了蠢事,雖然是年幼聽他人而為,可還是耿耿于懷,無限追悔。
三、形而上的懺悔,直指人生的虛無。
比梅爾分析“罪責”時說,“罪責并不能從宗教的意義來理解,也不能從倫理意義上來理解,而應該理解為虛無的基礎”。在《野草》中,“世界”不再是客觀的現實世界,而是魯迅內心的“深層結構”,他開始反思人與生俱來的匱乏、絕望。在《影的告別》中魯迅“沉沒在黑暗里”并且四面徘徊彷徨,表現了對無處安身的焦灼與緊張——對未來未知的害怕和恐懼,想要找到一種確定性的支撐卻深陷困厄。在《求乞者》中魯迅將生命存在于“塵土”、“虛無”聯系在一起,表達了死亡的必然性,生的意義在于“虛無”,顯示了對于死亡難以反抗的心境。西班牙哲學家烏納穆諾認為“形而上懺悔”源于人類心靈向往個人永生的渴望,而頭腦和理智卻告訴他,這僅僅是一個夢。3汪暉也認為:“罪”的意識使“我”的一切反抗成為一種絕對不可推卸的內心需要:由此,內心的虛無與黑暗恰恰成為“我”的自我選擇、自我創造的根據。4人類以及人類創造的思想文化不可能永生,只是歷史的“中間物”。魯迅認識到“中間物”的局限性,意識到社會層面懺悔的有限性,將“懺悔”的范圍擴大到人類生存和生命本身上,具有超脫社會語境的特殊意義。
以“自審”為特征的精神現象貫穿了魯迅的一生,是魯迅人生哲學的重要內容。魯迅以“人”為參照標準對社會、生存做了具有感性體驗的理性懺悔。這種懺悔以社會悲慘現實的慘痛體驗為出發點,以革新社會、探尋靈魂為目的,具有人文關懷精神,同時不忘直面人的缺損與局限,將個體放到批判對象中去,使得懺悔具有更加深邃的意境。
注釋:
[1]吳定宇:《西方懺悔意識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第3期,1989年。
[2]陳思和:《中國新文學發展中的懺悔意識》,《上海文學》,第2期,1986年。
[3]烏納穆諾:《生命的悲劇意識》,花城出版社,2007年,第53頁到第57頁。
[4]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三聯書店,2008年,第2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