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金的《寒夜》被認為是一部描寫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國統區底層知識分子的悲劇性作品,文中塑造了汪文宣、曾樹生、汪母三個主要人物。文章試圖分析歷來被讀者大眾抑或評論家們忽視的汪母形象。
關鍵詞:汪母;父權家長制;自卑情結;戀子情結
作者簡介:汪銳(1989-),女,河南許昌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01
《寒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創作風格與水平的一部長篇力作。與前期主要表現“青春的贊歌”不同,四十年代中期,尤其是以長篇小說《寒夜》為代表,作者轉向用平實而又低調的筆觸描寫小人物灰色生活的悲歌。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個:汪文宣、曾樹生、汪母,在歷來的論爭、評論中討論的重點幾乎都是汪文宣和曾樹生,而對于汪母這一形象卻涉及很少。本文試就汪母這個人物形象作淺要分析。
作者筆下汪母的原型,是晚清出生的讀書人,是昆明的才女。由于戰爭的原因,汪母在文中是以“二等老媽子”的身份出現的,照顧孫子、操持家務是她的全部任務。汪母身份的轉變必然造成心理失衡,這就為后來發生在家庭中明的、暗的爭吵埋下了種子。
汪母在媳婦曾樹生面前無疑扮演的是“惡婆婆”形象。在汪母眼里,媳婦在銀行上班就是當“花瓶”,每天打扮得妖形怪狀,根本配不上兒子宣。她在兒子面前也口無遮攔,完全不顧及兒子的感受:“他不會永遠跟著你吃苦的。她不是那種女人,我早就看出來了。” 甚至于希望兒子拿出男子漢的權威“她那些脾氣都是你養成的。我要是你啊,她今晚回來,我一定好好教訓她一頓”。造成汪母對媳婦如此蔑視的根源在于她心中根深蒂固的夫權家長制權威。“在家從夫,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封建父權制古訓扎根在汪母腦海中,“夫死從子”讓她始至終都認為兒子應該是家中的絕對權威,“不知廉恥”又獨立自主的媳婦樹生不能做到“出嫁從夫”,早該被賜予一紙休書。汪母亦作為家中的“長者”,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當然認定自己有權威讓媳婦順從自己:“你是我的媳婦,我就有權管你!我偏要管你” 。在汪母對樹生的態度中,認真揣摩也不難發現汪母的自卑情結也是潛在的一個因素。曾經的昆明才女,如今年老色衰不說,沒有積蓄,對兒子文宣一家不過是個麻煩。汪母想回到以前的日子,自己不用太操勞,尤其是不用花兒媳掙的錢。她兒子掙的錢竟沒有兒媳多,這是她不能容忍更無法啟齒的一個痛楚。面對獨立自主、打扮摩登、具有新思想的媳婦,汪母極力想壓制,唯一可以炫耀一番的不過是樹生是兒子的姘頭,而自己卻是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坐花轎嫁到汪家的。
作為母親,汪母是一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女性,吃苦耐勞、慈愛堅忍,無疑是“好媽媽”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雖用寥寥數筆卻為我們刻畫了一個讓人倍感溫暖的慈母的形象。文宣看到母親在縫補衣服,眼光停留在母親的頭上“她的頭上像撒了一堆鹽似的,他才注意到她竟這樣衰老了,頭發全變了顏色” 從外面回到家中,看到“母親仍舊坐在方桌旁,戴著眼鏡,補衣服,她顯得那樣衰老,背彎得那樣深,而且一點聲息也不出” 亦或是后來在空襲警報中,堅定的要和文宣同生共死,在經濟拮據時,賣掉自己的金戒指給兒子買雞補身子,在文宣病情加重時,焦灼耐心的看護著。汪母對兒子的愛無微不至,讓人動容。但細觀全文可知汪母的愛是自私的、頑固守舊的,甚至發展成了扭曲變態的戀子情結。
汪母早年喪夫,遵循封建綱常名教的她毅然選擇守寡,把全部心思都投注在了兒子文宣的身上。失去了丈夫,汪母必然在兒子身上增加雙倍的感情才能彌補心中的空缺孤寂,愛之過深,就發展成了扭曲的戀子情結。早在被譽為“樂府雙璧”之一的《孔雀東南飛》中,作者就塑造了戀子情結帶來的無法挽回的悲劇,焦母不顧焦仲卿的哀求,逼迫兒子休了賢惠的蘭芝,原本伉儷情深的夫妻倆的結果是:一個“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另一個“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在《寒夜》中,汪母雖沒有強迫兒子休掉樹生,但卻經常在文宣耳旁灌輸媳婦“靠不住、只管自己快活、姘頭”這樣的字眼,她看不慣兒媳的一舉一動,樹生的任何事情都能招來她的冷嘲熱諷,對于文宣的痛苦,兒子對樹生的依戀,她似乎沒有看見,也不能理解,因為她堅信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全心全意為了兒子,甚至可以說她堅信她給予兒子的愛可以彌補兒媳的那一份。關于兒媳樹生,汪母對兒子不斷施壓,幾近達到在這家里“有我沒她,有她沒我”的境地。
巴金筆下汪母的形象是深刻、復雜的,就像巴金在談《寒夜》時曾說他是用責備的文筆來描寫汪母,但他也承認在文章中常常透露出原諒和同情的調子。汪母充滿母愛、含辛茹苦,又心胸狹小、守舊落伍,在她身上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家庭婦女美德,亦存在著嚴重的父權家長制思想,加之自尊自強的性格,使她最終不得不承受老年喪子、家破人亡這樣的悲劇。這樣的悲劇固然和當時的戰爭,社會背景有關,但或許更多該歸咎于封建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對人性的殘害和戀子情結這樣愚蠢母愛所造成的無可避免的悲劇。
參考文獻:
[1]巴金.寒夜[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2]巴金.談寒夜[A].巴金論創作[C].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3]馮靜.對《寒夜》中汪母心里的分析[J].安康學院學報,2009,(1).
[4]龔孟偉.痛苦的靈魂 悲劇的人生 —評巴金《寒夜》中的人物形象[J].長治學院學報,2012,(4).
[5]江倩.“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論《寒夜》中的婆媳關系[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