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帥
摘要:《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幽默文學的集大成者。本文擬從幽默藝術的視角切入,對魏晉人物的幽默進行解讀,力求對其中所包含的文學現象和問題進行解析,又是以幽默的視角對魏晉社會假以關照和研究。
關鍵詞:《世說新語》;幽默;放達不羈;自由灑脫
作者簡介:師帥(1987-),女,陜西大荔人,文學碩士,渭南師范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學及史記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01
《世說新語》以記載魏晉名士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奇聞軼事和名士語錄為主要內容,是魏晉社會士族階層生活面貌和思想情趣的百科全書。幽默,是魏晉名士的標簽,也是《世說新語》的顯著特色。
一、幽默的表現方式
《世說新語》的總體風格是詼諧幽默。較之于前代,魏晉士人智商更高,精神上更自由,更獨立,更富于幽默感,相比較秦漢士人群體,魏晉士人的幽默更立體,更富有層次性。具體表現在幽默感、幽默能力和幽默的人生觀方面。
1.帝王篇
元帝皇子生,普賜群臣。殷洪喬謝曰:“皇子誕育,普天同慶。臣無勛焉,而猥頒厚賚?!敝凶谛υ唬骸按耸仑M可使卿有勛邪!”(《世說?排調》)
君臣之間交談隨意,和諧融洽,伴隨著濃濃的幽默氣氛和輕松氛圍。
2.權臣篇
桓大司馬乘雪欲獵,先過王、劉諸人許。真長見其裝束單急,問:“老賊欲持此何作?”桓曰:“我若不為此,卿輩亦那得坐談?”(《世說?排調》)
魏晉時期,手握實權的統治者是當朝權臣,一貫給人陰險狡詐印象的群體,卻能這樣不時調侃一二,頗具喜劇精神和消閑情趣,可見,幽默已經融入魏晉士人的血液中,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3.士人篇
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答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世說?任誕》)
顧長康噉甘蔗,先食尾。人問所以,云:“漸至佳境?!保ā妒勒f?排調》)
王忱應答之妙,顧愷之幽默的解讀,都是魏晉士人幽默心態的展現。
隱士和僧侶也是魏晉士人中重要的群體。通過《世說新語》,我們可以窺見他們的幽默。
支道林因人就深公買印山,深公答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保ā妒勒f?排調》)
竺法深以“沒聽說許由是買了山而隱居的”調侃支道林想要買印山而隱的荒唐想法。
4.百姓篇
張湛好于齋前種松柏,時袁山松出游,每好令左右挽歌。時人謂:“張屋下陳尸,袁道上行殯。(《世說?任誕》)
可見,幽默不獨是魏晉士人的獨有標志,當時的百姓也喜愛茶余飯后對名士時不時品頭論足一番。
二、解讀魏晉人物的幽默
魏晉士人的性格中包含著放達任誕的天性和幽默達觀的色彩。他們是風流倜儻、狂傲不羈的。那么,“幽默”為什么會成為魏晉士人的特有標志?以下從生存環境,清談之風、玄學思想和教育原因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對魏晉人物幽默感來源進行探討。
1.魏晉人物幽默感探源
(1) 亂世多幽默
亂世是幽默產生的基礎。世道衰落,社會動亂,各種矛盾爆發,動蕩的社會又是幽默不可或缺的土壤,為幽默提供根基和素材,更為幽默文學的繁榮創造種種有利的條件。
(2)清談之風的影響
陳寅恪先生曾說:“《世說新語》記錄魏晉清談之書也”,即是說,此書是一部清談之全集。魏晉清談對《世說新語》,對魏晉名士,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玄學家們通過清談論辯的形式,探討宇宙人生的哲理,競相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求對完美人格的無限接近。因此,清談成為一種包含著審美性質的文化娛樂活動。此外,幽默語言和詞匯在清談中得到錘煉和豐富,為后世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語言形式。
(3)玄學思想的影響
玄學思想深深影響了魏晉士人的幽默。玄學“貴虛無”,追求精神的曠達奔放,追求天地之和美。“魏正始及晉之中朝,時俗尚于玄虛,貴為放誕?!比芜_放誕的風氣造就了一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晉名士,他們自由灑脫、行為怪誕、處世幽默。玄學中占主流的道家精神,提倡無拘無束的人生,欣賞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調,魏晉士人深得其精髓,深受其影響。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觀與處事方式。
(4)教育原因
一個具有良好氣質修養的人方能展現幽默。氣質修養又離不開一個人對教育的接受。魏晉時期,民間私學及士人家學如雨后春筍般悄然興盛,人們接受教育的途徑更為多樣,不再受固有僵化的教育方式束縛。私學及家學辦學形式靈活自由,授課內容活潑多樣,因此,他們更善于思考論辯,更聰明睿智,思維也更加開闊。
“智力愈發達,喜劇就愈成功?!笔澜缬哪髱熥縿e林曾這樣說。亂世中魏晉士人行事相對自由,且有“通達灑脫”的玄學之風的影響,加上清談之風對其思維的錘煉和開放式教育對其創造力的培養,魏晉士人無疑是高智商的群體。他們智力超群、思維活躍,時世造就了他們,鐫刻下他們“幽默”的勛章。
參考文獻:
[1]鄭凱.論魏晉幽默文學.華南師范大學學報[J].2000年01期
[2]上海青年幽默俱樂部編.中外名家論喜劇?幽默與笑[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234
[3]姚思廉著.梁書卷三十七 列傳第三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3:116
[4]李澤厚著.美學論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