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外國文學作品的經典化,中外文學家都對此做過專門的研究和調查。其中對于文學作品經典化的論述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對于文學作品的定義和界定一部文學作品是否經典有著不同的表述。對于“經典”的討論,最早起于上個世紀的西方,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經典”的爭論也越來越激烈,本文主要以外國小說《包法利夫人》來簡單的論述外國文學作品的經典化。
關鍵詞:外國文學作品;經典化;《包法利夫人》
作者簡介:馬青(1985.2-),女,漢族,河南許昌人,河南許昌職業技術學院,助教,學士,研究方向:外國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古今中國誕生了無數的文學作品,其中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流傳下來的也不計其數,只有這些經過時間的考驗,仍然受人們歡迎和尊崇的文學作品,才被稱為“經典”。對于“經典”的定義,并不統一,古今中外熱愛文學的各大學者對文學作品“經典化”的研究一直不斷,并且不斷深入,對“經典”的界定也有不同的標準,因此對文學作品“經典”的爭論一直在持續。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包法利夫人》來論述外國文學作品的經典化。
一、《包法利夫人》基本情況分析
《包法利夫人》是西方作者福樓拜寫的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經典小說,主要敘述的是在法國七月王朝時期,一個浪漫女人艾瑪的悲劇愛情。此小說一問世就掀起了西方文學史上的一場革命。此小說中,充斥著對性愛的暴露,在當時來看引起了輿論界的一片嘩然,更讓那些追求道德至上的學者感到尷尬,更對小說的女主人艾瑪因不滿現實生活而與人通奸的行為無法接受。但是作為新時期的文學作品不應受到時代背景的約束,要深刻認識到它所表現的審美和藝術價值,這在當時來說具有開先河的作用。在作品誕生之后,受到了左拉等人的贊美和仰慕,這代表著文學作品發展的創新和新希望。對于《包法利夫人》文學作品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階段,前期人們主要停留在批判道德和倫理的層面,后期則表現在從不同角度出發,發覺的作品創作的新手法和創作思路等新觀點,正是在這種全新的視角下,才發現了這部小說的真正價值,逐漸成為流傳于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這也是每一步經典文學作品的必經之路。其中所蘊含的政治、社會、文化等思想都能表現出來,為西方經典文學作品的創作,發揮了開先河之作用。
二、《包法利夫人》經典化的內在因素
對于一部文學作品的真正價值最重要的是要其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價值,只有真正解讀了作者所表達的精神價值和意義,才能成為經典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中的精神價值則要通過文本中,對人物、事件、矛盾等刻畫來實現。正是通過這樣的描述,才表現出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對文學作品成為經典的描述需要具備很多要素,體現作品的精神價值、審美價值、經受時間的考驗、贏得廣大的受眾群體等。
針對外國著名文學作品《包法利夫人》來分析其成為外國文學史上經典作品的內在原因。首先,在小說的創作模式上,并沒有采用當時比較盛行的現實主義,對小說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進行了大量的描寫,給人留下了想象的廣闊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擴寬了小說的解讀空間。小說中她本是一個傳統的人物形象,愛幻想,生活封閉而又孤獨,對婚姻生活的不滿而最終選擇與人通奸,小說中對艾瑪心理活動的刻畫和描述,都體現了現實與內心之間的矛盾。
三、《包法利夫人》經典化的外在因素
文學作品成為經典,除了內在因素之外,還要具備成熟的外在因素。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審美標準在不斷變化,并且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也為人們的審美和欣賞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空間。對于文學作品經典化的外在因素首先取決于刻畫的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人物形象。在《包法利夫人》文學作品中,深刻描寫并刻畫了一個鮮明的女主人人物形象。艾瑪本是一個底層社會的人,并且自幼受到修道院的教育,但是在她的內心深處,不滿足現實生活的狀況,渴望得到與上層社會女性同樣的待遇。因此,為了追求她想要的愛情,而不惜犧牲自己和觸動當時社會人們的道德和倫理底線。就是通過刻畫了這樣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才使整個文學作品跌宕起伏,女主人的內心活動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小說塑造的艾瑪形象具有不同時代的特征,也為《包法利夫人》成為經典之作,提供了可能和條件。對于文學作品經典化外在因素,都發生在文學作品誕生之后,人們對其評價和接受階段,該小說在我國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和接受階段,并最終將它定義為,法國現實主義的重要代表小說。
結語:
綜上所述,外國文學作品的經典化研究是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也是對文學作品不斷剖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和新發展。因此,我們還要繼續對文學作品進行經典化分析和研究,為以后文學作品向經典化方向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陳香玉.外國文學教學中文本細讀的課堂實踐探索——以《包法利夫人》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2]劉萍.從怨偶悲劇透視交際智慧——以《包法利夫人》教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3(04)
[3]李嘉懿.從《包法利夫人》看李劼人的文學接受觀[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
[4]黃詩雨.試論《包法利夫人》中非言語行為文學描述的呈現特征[J].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3年年會暨海峽兩岸翻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3(07)
[5]蔣林.一個浪漫女人的悲劇——《包法利夫人》評析[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