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洋
摘要:在莎士比亞偉大的戲劇作品中,他對心理描寫的洞察力,無韻詩的應用自如,以及對戲劇效果的處理都超越了與他同時代的作家。莎士比亞不僅影響了歐洲戲劇,對整個西方文學的持續發展,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自從四百年前首批作品問世以來,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是世界文學中廣泛出版,普遍贊譽。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令人心潮澎湃的。
關鍵詞:莎士比亞;悲劇;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I10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引言
閱讀莎士比亞作品是一個有挑戰性的過程,他采用了無與倫比的流暢性的語言,他巧妙地使用了英語單詞的內涵和準確性。當你仔細和耐心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時,你會領悟到豐富的含義,這些含義以呈現和層疊交織的方式讓你體驗到他獨特的見解,聯想和好奇心。莎士比亞給讀者留有反思的余地,而不是讓你糾結于他所表達的字面意思(盡管有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在閱讀的時候,你并不是一無所知,而是完全投入其中。與此同時,你會發現在閱讀過程中,即使會遇到明顯猶豫,模棱兩可和質疑時,這也是行得通和富有成效的。有序的組織事件,吸引人的故事內容,平行的情節,結構上的重復,層疊的戲劇性局面使充滿活力的文學語言與有序的戲劇性世界形成鮮明的共鳴和深刻聯結。
一:莎士比亞悲劇簡介
悲劇形式通常是對人類生活困境最高方式的表達,按照完成時間,莎士比亞悲劇通常包括以下10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羅密歐與朱麗葉》,《凱撒大帝》,《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科利奧蘭納斯》,《雅典的泰門》。
莎士比亞的第一部悲劇《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一部簡單的情節劇。當他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時,這位年輕的創作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創作出令人信任的人物形象。善良的年輕情侶因愛情戰勝死亡而被別人銘記。《羅密歐與朱麗葉》表達了一個這樣的悲劇主題:人類精神的優越性可以超越命運。大約在同一時間,莎士比亞又有了另一重大進步,在《查理三世》中,他第一次創造了一個可以通過人格力量主宰戲劇的強大人物形象。在《凱撒大帝》中,莎士比亞第一次獲得了主要悲劇的區別性元素。主人公布魯特斯在追求有缺陷的政治理想時正是被他自身的品格所毀滅。當主人公的理想主義對他自己和世界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善惡互相聯系的矛盾感貫穿于整個劇本之中。
二: 莎士比亞悲劇來源
莎士比亞的悲劇來源于早期16世紀的悲劇。時代的不同導致悲劇的形式也不相同,但核心是男女主人公與差異懸殊的反對勢力作斗爭,并且以失敗告終。部分斗爭是非凡的人物試圖尋找存在的意義,但是關于痛苦的本質或者邪惡的來源這些問題的答案仍然無法理解。悲劇主人公的在面臨死亡以及失敗時,付出了不可挽回的代價。然而,斗爭本身提升了人物形象,維護了全人類的尊嚴。
三:四部偉大戲劇
以《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這四部劇為中心,莎士比亞的悲劇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他們有時被統稱為偉大或主要悲劇。這些戲劇側重于一個擁有突出能力的強大的核心人物,他的悲劇性缺陷,通常被稱為是他的災難之源。他是自己本身力量的受害者,他不能適應周圍環境,我們驚訝于他的矛盾性和命運對他的無情。這些作品,有時候加上《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構成了莎士比亞作為劇作家的最偉大成就。
哈姆雷特因為對道德判斷的不確定性而無法改變他制止的邪惡,最后導致了對波洛涅斯的誤殺和對奧菲利亞的拒絕,但是他最后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關聯而找回了自己的人性。哈雷雷特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并且意識到“隨時準備著就是了”。李爾,親手毀滅了自己所創造的世界,相信只有通過瘋狂才能得到救贖,但是通過和考狄麗亞的和解,他也意識到命運可以被改造。奧賽羅,由于多疑導致罪惡,意識到自己的墮落,并且承認他“丟棄了一顆珍珠”,自殺,“一吻而亡”。在麥克白中,同樣的觀點消極地表達出來,正如主人公對愛和忠誠的拒絕,導致了極端的人類分離,“人生不過是行走的影子”。在這四部偉大悲劇中,獨立的主人公在自我意識中成長并且獲得人類本性,盡管他并不能中止自身的災難。哈姆雷特的猶豫不定,李爾的情緒波動,奧賽羅對愛的癡迷,麥克白的野心--每一項都可能是積極的特色,但是每一項都變成了主人公世界的反抗力量。我們發現悲劇主人公通過對失敗的接受充分體現了人類尊嚴。
結論
所有莎士比亞的悲劇人物--尤其是四大悲劇主人公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和李爾王—遭受了所能遭受的一切苦難。正如 Rossiter所說“苦難,超越慰藉,超越任何道德辯解,由于高尚的感情而導致個人遭受苦難是偉大的,感情,重于一切事物,是莎士比亞悲劇的核心概念。”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發現由最有天賦的激動人心之手所創作的人類種族引發的混合沖突。人物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在閱讀這些作品中,我們會思考人類動物的本性,這種本性使我們體驗成功和快樂,但是也使我們遭受生活中的苦難。這種不確定性在人類精神中的相互信任而保持平衡。出現這種信仰,不僅僅是因為在悲劇的結尾,善良的品格被重新確立,而且由于這些戲劇本身反映了人類存在是如何通過棱鏡的藝術表達,激發我們的激情和奇跡。
參考文獻:
[1]劉炳善,1993,《英國文學簡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朱光潛,1983,《悲劇心理學》。 人民文學出版社。
[3]李玉蓮,張鳳英, 1998,莎士比亞戲劇的文化意義。 承德民族師專學報。
[4]迪克?瑞利,劉美軍,陳俊帆,邵小佳,2005,《開演莎士比亞》。暨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