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型在原型理論中被認為是一個范疇內部的最典型,最好的樣本,其他的范疇成員與原型樣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按照與原型樣本相似程度的高低,成等級分布。自從漢語引進基本詞匯以來,有關基本詞匯的劃分標準(或特點),虛詞到底是不是基本詞匯,基本詞匯與一般詞匯的劃分等等,這些問題引起了語言學界廣泛及長時間的爭論。有的問題已經得到了一些共識,文章試從原型的角度去更清晰地理解這幾個語言學界主要爭論的問題。
關鍵詞:原型范疇;典型成員;非典型成員
作者簡介:徐暢(1990.12-),女 ,吉林省遼源市,吉林師范大學研究生讀,研究方向:語言文字及語法。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2
一、引言
1950年斯大林發表的文章中提出了詞匯分為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兩大類。自此中國學者開始廣泛關注并研究基本詞匯及其有關問題。基本詞匯作為中國語言學界的一個重要研究術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解基本詞匯這一概念有助于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詞匯問題,認識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語言。那么到底什么樣的詞是基本詞匯,怎樣區分基本詞匯,虛詞是不是基本詞匯,基本詞匯與一般詞匯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語言學界對這些由基本詞匯引發的一系類問題進行了近半個世紀的探討,一些問題也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共識。
二、語言學界關于基本詞匯的幾個爭論問題
(一) 基本詞匯的劃分標準(或特點)
基本詞匯這一術語據張能甫的研究,是由孫伏園在1947年最早提出的,之后1950年斯大林在其文章中講到基本詞匯,并肯定了基本詞匯在語言中的核心地位,但并未明確提出劃分標準,之后蘇聯的學者M.C.古勒卓娃和B.A.謝列布連尼柯夫率在斯大林的基礎之上總結了基本詞匯的三個劃分標準,我國學者簡稱為:全民常用性(或普遍性)、穩固性、構詞能力強。但其在實際使用中卻遭遇到了瓶頸問題,首先,這三個標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我們不能明確地指出一個詞到底達到什么使用程度才算全民常用;存在多長時間才算穩固,有的基本詞存在時間很長,如甲骨文,但是我們已經不再使用這種文字,而有的詞的存在歷史不過幾十年,如“手機”,“共產黨”,但我們也不能把它們排除在基本詞匯之外;還有構成多少個詞才算是能產,是一個還是幾十個,這也是具有爭議的問題,因為有的基本詞匯并不具備很高的構詞性,而有的一般詞匯又具有較高的構詞性,如最近出現的“裸”字,就構成了許多新詞“裸官”,“裸婚”,“裸考”,“裸奔”,“裸色”,“裸妝”等等。其次,對于詞與這三條標準的符合程度也存在分歧,據馬宏基在其《基本詞匯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中認為語言學界大致存在三種觀點。一、嚴格執行三條標準,缺一不可,持此種觀點的代表是謝曉安、符淮清。二、只符合兩條即可,其代表有葛本儀和史存直。三、不采用“構詞能力強”這條,代表為劉叔新。
(二)虛詞到底是不是基本詞匯
虛詞到底是不是基本詞匯這一問題的爭論最早是林燾先生在《漢語基本詞匯中的幾個問題 》(中國語文,1954年,第7期)中認為虛詞不是基本詞匯開始的,在文中他說“虛詞不能歸入基本詞匯這個一般性的原則應該肯定下來。他提出的依據是虛詞雖然常用,但只能在“語法構造”的范圍內來研究,虛詞在句子中只起輔助作用,沒有實在的意義。對于林先生的觀點趙振鐸在《虛詞不能歸入基本詞匯嗎 》(人文雜志,1959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認為虛詞不僅具有詞的形式,(最小的能自由運用的單位)而且也有詞的內容,如它可以表示時間,空間等,雖然它具有一定的語法成分,但卻不是純粹的,所以虛詞應該歸類于基本詞匯。目前絕大部分學者贊同虛詞屬于基本詞匯這一觀點。
(三)基本詞匯與一般詞匯的劃分
基本詞匯與一般詞匯的劃分一直以來并不能十分明確,這是因為首先,基本詞匯的界定本身就很模糊,我們不能給基本詞匯一個界限分明的標準,因此我們也無法明確劃分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其次,一般詞匯和基本詞匯有交叉部分,許多一般詞匯隨著歷史的演變和語言環境的改變會變成基本詞匯。最后,我們無法明確指出一個點,跨過這個點就不是一般詞匯而是基本詞匯,或基本詞匯就變成一般詞匯。
三、從原型范疇角度解釋基本詞匯的問題
范疇化是人類對事物進行分類的一種高級認知活動,原型被認為是一類事物中最好的,最典型的樣本,其他成員按與原型相似程度的高低依次分為好樣本,差樣本。也就是說原型是處于范疇的中心位置,具有明顯地區別于其他范疇內成員的特征,起著參照點的作用,Rosch做的焦點顏色的實驗也證明了原型(焦點)是最容易被人感知的。基本詞匯的劃分標準或者說特征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人們最容易感知到的原型詞匯歸納出來的。在基本詞匯這一范疇概念中,最為典型的詞匯,即同時滿足3條標準的詞匯位于中心,然后依次是大致都符合的詞匯,符合2條標準的詞匯,符合1條標準的,幾乎不符合的……呈輻射狀結構,在范疇邊緣之外的某一個不確定的點上或區域上,范疇以某種方式淡出,以至于無。
其實趙振鐸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過這一點,他認為基本詞匯的標準不能僅僅被看成一個簽條,而要理解為表示基本詞匯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特殊詞的一定范疇特點。廖秋忠在這點上解釋的也非常好,他認為“范疇不一定要根據一組必要和充分的特征/條件來下定義,……實體的范疇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樣本(exemplar)之上的,而其他的實例是以典型成員為參照,根據與典型成員在某些/一組屬性上的相似性而歸入該范疇的,是其非典型成員。”
所以,根據原型范疇的理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么有些詞不完全符合3條標準卻歸為基本詞匯,而且也不至于因某些詞與某一條標準不太符合我們就一味地質疑其不是基本詞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基本詞匯在數量上只占一種語言詞匯數量的小部分,但其存在時間或者說人們使用頻率是很高的,這一點斯大林在其文章中指出過。
虛詞可以看做是基本詞匯這一范疇的邊緣成員,差的樣本,即非典型的成員,但我們也應注意到這個“差”字僅相對于中心成員,好的樣本,典型的成員中的“好”來說,這個程度應視具體的個人感知而定。虛詞雖然從“語法結構”層面來說其缺少一定的意義,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虛詞并不是完全純粹的輔助﹑連接形式,它還是具有一定的意義,如 “然而”是一個虛詞,從語法角度看,它可以連接兩個句子表轉折關系,但它也有“然而這樣”或“然而那樣”的意思,而且虛詞的穩定性和全民常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對于虛詞究竟是不是基本詞匯的爭論學界雖然已有了大體的共識,但從原型的角度可以更好的理解,虛詞只是位置離原型詞遠了一些,它沒有原型詞那么典型,特點那么鮮明,容易讓人快速識別,故而不能把它劃分出去。
范疇圍繞著原型形成,范疇的邊界實際上是模糊的,它是慢慢淡出以至于無的,而且隨著歷史的變化及語言環境的改變,新詞的出現和舊詞的消亡,許多一般詞匯與基本詞匯的界限可能會交叉或有重疊部分,所以我們對基本詞匯和一般詞匯的劃分不可能做到釘是釘鉚是鉚,一錘子定音。這其實也很像朦朧詩,因其朦朧、模糊不明才具有獨特的魅力。
四、結語
原型范疇是人的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包括思維,推理,心理等層面的特點,所以以原型范疇理論來思考的問題多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而與此同時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人們使用語言的環境也在慢慢發生改變,這些問題應引起我們的注意,本文僅試從原型范疇角度來粗淺地理解有關基本詞匯的幾個問題,而對于如何使原型理論更為清晰,明確地解釋有關基本詞匯的其他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趙振鐸.虛詞不能歸入基本詞匯嗎[J].人文雜志, 1959(3).
[2]馬宏基.基本詞匯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8(5).
[3]張能甫.漢語基本詞匯的回顧與展望[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9(2).
[4]林燾.漢語基本詞匯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語文,1954年(7).
[5]湯允鳳,魏杰.原型理論范疇理論視角下的基本詞匯與一般詞匯劃分[J].現代語文,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