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關話語標記語的研究歷來已久,以“不是我說你”為例,分別從判定標準、關聯理論等幾個方面來探討其的認知語用功能,最后還指出了其他類似的表否定性讓步的話語標記語。
關鍵詞:話語標記語;關聯理論;認知語用;“不是我說你”
作者簡介:梅晨瑩(1991-),女,安徽省蕪湖市人,四川外國語大學2012級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理論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H0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一、引言
Chaudron&Richards;(1986)從功能角度給話語標記語下了定義,他們認為話語標記語是傳達關于話語整體框架和局部句子間關系信息的符號。其后,Schiffrin(1987)給出的話語標記語的定義是“標記話語單元序列關系的獨立語言成分”。自Sperber 和Wilson 提出關聯理論之后,Blakemore 依據該理論將對話語標記語的研究由句法/語義—語用的角度轉向認知—語用的研究,這就把認知和語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接下來我們將從認知語用視角探討“不是我說你”類話語標記語。
二、話語標記語“不是我說你”判定標準
(1)“不是我說你,你這方面太差把火。”
(2)“二姐夫,不是我說你,你不能冷手揀個熱‘煎堆,混了一個便宜媳婦就算的。”
(3)“不是我說你,是二師兄說你膽子太大了。”
(4)“不是我說你,連你媽媽也說你膽子也太大了!”
通過以上4例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例1)和例2)同屬一類,而例3)和例4)另屬一類;例3)中如果去掉“不是我說你”,就消除了原話語中的否定判斷這一命題,整個句子的意義就會變得和之前完全不同,而例1)和例2)卻不會因為刪去“不是我說你”而產生不同的意義,仍舊是批判責怪聽話人的意思;在例4)中我們可以看到,“說你”的言語行為發出者不只是“我”還有“你媽媽”,增加了話語的命題信息,而例1)和例2)中都未有體現。接下來我們主要是關注于例1)和例2)中的“不是我說你”這一類話語標記語。
三、話語標記語的認知語用功能
(一)關聯理論概述
Sperber和Wilson(1986)的關聯理論認為,理解是以語境、認知、推理等為基礎,這就強調人的心智作用,從認知角度用推理的方式來解釋語言,將人的推理能力和知識體系融入語言研究之中。這就將語用學的研究重點轉移到認知理論上去,大大提高了語用學理論的解釋力和普遍意義,所以在西方它又被稱為“認知語用學”。
(二)從關聯理論角度解讀話語標記語
Sperber&Wilson;(1986)提出:交際過程中語境或語境假設是一個變項,不是事先確定的,是由說話人與聽話人雙方在交際時確定的。根據關聯理論,話語標記語是話語和語境或語境假設之間的關系。在很多情況下,話語標記語前面并不存在明顯的話語,它所連接的是話語和語境的關系。如下例:
(5)“余靜同志,不是我說你,徐義德做壞事,我們反對;徐義德做好事,我們又不贊成。”
(6)書記說:“小盧呀小盧,不是我說你,你這么吵也沒有用,關鍵是上面不同意你上。”
在例5)和例6)中,話語標記語“不是我說你”的有無對整句的意義影響不大,從表面上看,這就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量準則,然而有其存在的語境,能夠從深層次上滿足會話的需要,從而引出了一定的會話蘊含義。根據Grice(1975),會話含義指本不包括在話語中的,在故意違反合作原則四原則中某一項基礎上而產生的能被聽話者所理解的句子內涵。這樣對句子進行處理后,最后表達出的話語就能更符合禮貌原則,更有利于人際的交流和社會的交往。
四、結語
本文首先對話語標記語的研究進行簡單的概述,然后以表否定性讓步的“不是我說你”為例,分別從其判定標準、關聯理論等幾個方面來探討其的認知語用功能,類似的還有“不是我批判/責怪/怨你”等,都包含以上所涉及的特征及意義功能,這些筆者將會在以后的論文中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Blackmore,B.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2]Chaudreon,C. & Richards,J.C. The Effects of Discourse Markers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Lectures [J].Applied Linguistics, 1986 (7).
[3]Grice,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J]. In Cole,P.& Morgan,J.(eds.) 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4]Schiffrin,D. Discourse Marker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54- 55.
[5]Sperber,D & Wilson,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