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摘要:柳琴戲俗稱拉魂腔,是一種流傳于民間的戲曲形式,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棗莊柳琴戲是柳琴戲的一種形式,屬于中國地方戲曲,是中國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柳琴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研究柳琴戲,是對民族戲曲的繼承與發展,是對民族戲曲音樂的傳承。我們應當去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它的內涵,豐富它的色彩,促使它放出應有的光彩。
關鍵詞:柳琴戲;民間;戲曲
[中圖分類號]:J617.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也稱拉呼腔、拉后腔等。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起源于清乾隆年間,距今約二百多年,屬于民間文化。在舊社會中,只要村子里有拉魂腔出現,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會圍坐在表演者周圍,傾聽它的旋律,迷失在拉魂腔的藝術中,就好像把人們的魂都拉丟了似的。因為它對普通老百姓有極大的吸引力,所以又叫“拉魂腔”。
棗莊柳琴戲的曲調融合了山東棗莊、滕縣一帶的民間小調、“鑼鼓沖子”、“花鼓”和“四句腔”的曲藝特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據《滕陽蘇氏族譜》記載,在清乾隆末年嘉慶初年年間,滕縣出現了一位善唱花鼓的名家蘇道一。蘇家本是富豪之門,其父輩曾考中秀才。縣令親自賜匾給蘇家,并將蘇家所居的徐樓村改名為蘇樓村。蘇道一酷愛唱曲,精通音律,其招募的佃客,非能唱者不取,逐步形成了一個初具雛形的班社。
柳琴戲屬于高腔范疇,是單聲腔劇種。它的聲腔以民歌小調調劑、色彩腔為板式結構,以基本腔為基礎,獨具特色。柳琴戲的男女唱腔分為: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調三類,旋律形式多樣,有的是用七聲音階,有的是用五聲音階,再有的傳統唱段中七聲音階和五聲音階交替使用,風格各有不同。
在柳琴戲曲樂隊中,不管是文場還是武場,主奏樂器都是柳琴。其中,管弦樂部分稱為文場;武場則是打擊樂部分,也可合稱為文武場,俗稱“場面”。柳琴戲的伴奏音樂主要包括打擊樂、牌子和唱腔過門三部分,所使用的武場伴奏與京劇基本相同。伴奏樂隊以撥弦樂器為主,比較靈活自由,其伴奏風格奔放活潑,節奏靈活富有彈性,固定性和復述性過門的使用相對較多,常與唱腔形成模仿性的對位。
棗莊柳琴戲的唱腔吐字源于棗莊當地的語調特征,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對其唱腔風格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柳琴戲的行腔比較流暢,曲調悠揚婉轉,富于歌唱性,音樂抒情性強,突出特點是“拉后腔”的運用。這種腔調可以突出表現出角色復雜的思想感情,演員可依據劇情的發展和角色特點不斷發展變化,可高可低、可長可短。
柳琴戲的發展一波三折,經歷了由粗到細、由簡到繁的漫長過程,共經歷了四個變革階段:首先是“唱門子”時期,即說唱時期,屬于萌芽階段;這段時期的藝人們經常四處游蕩,以說唱的形式沿門乞討,社會地位低下,所以也有種說法叫做“游食”。后來,藝人們為了吸引觀眾,在拉魂腔的表演中增添了“壓花場”;這種形式是由一生一旦對舞對唱,同時表演出各種獨具特色的不同的舞步身段,此時的拉魂腔正處于形成期。再到后來是班社形成時期,這段時期的拉魂腔已經形成了有七、八個藝人,甚至十數個藝人組成的職業演出班社,具有一定的組織性。約在民國九年(1920年)前后,拉魂腔班社大幅發展,并由農村進入集鎮、城市演出,還有的進入茶社或者商業集市上演出,由此進入了繁榮時期。
自清道光年間到民國時期,棗莊地區藝人建立的拉魂腔班社多達40余個,主要的劇目有老頭行(即老旦)的《小鰲山》、《英臺勸嫁》、《斷雙釘》等;二頭行(即青衣)的《觀燈》、《點兵》、《四告》等;旦角中的小頭行(閨門旦)的《鮮花記》、《八盤山》、《四平山》等。1960年山東省組建棗莊市峰縣柳琴劇團,隨之改稱棗莊市柳琴劇團。這時期排演的新創劇目主要有《三春柳》、《山鄉鑼鼓》、《瑞云》、《法場救夫》、《風雨路上》、《追仙草》、《藏拐棍》、《換親》等。其中,劇目《山鄉鑼鼓》曾受邀參加了中國第二屆戲劇節,受到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各大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此外,棗莊人民群眾還形象地將柳琴戲列入最有名的“四大香”之一,即“拉魂腔、辣子雞、綠豆米飯、羊肉湯”,其狂熱程度可見一斑。2006年5月20日,柳琴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筆者近期在棗莊藝術劇院采訪了柳琴戲導演李穎芳老師,并且跟隨棗莊市柳琴劇團深入棗莊市山亭區演出,采訪到了國家一級演員、柳琴戲傳承人邵曉華。邵曉華,國家一級演員,師從其父親學藝,為家族傳承,主演的現代戲《愛河濤濤》等新時代柳琴戲均獲得第九屆省級精品工程戲。邵曉華老師在棗莊市各大學校設立柳琴戲培訓班,意在培養新一代的柳琴戲傳承人。她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改革與創新現代戲,迎合現代社會以及年輕人的欣賞品味,又不忘保留多年的精品老戲,使得柳琴戲在棗莊仍舊具有很大的市場。在物質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當注重保護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民族戲曲音樂,豐富提高,取精去粗,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