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文
摘要:文章主要以郭熙的《早春圖》為例,分析它的象征問題以及政治意涵。爭取從一個更加立體和深入的角度去看待郭熙的作品。
關鍵詞:郭熙;《早春圖》;象征;政治意涵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一、象征與迷信
郭思為郭熙整理的《林泉高致?山水訓》里提到山水畫的目的是 “不下堂筵,坐泉丘壑”,以及提到山水畫有相面的作用:“畫亦有相法;李成子孫昌盛,其山腳地面皆渾厚擴大,上秀而下豐,合有后之相也……”張安治稱此是不健康的審美觀以及封建糟粕思想,直言“真是地道的封建迷信!”1對此筆者不敢恭維,這只是郭熙時代的思想,不是一個封建迷信的問題,那時候這就是很正常的想法,就到現代社會人們依舊看風水看面相,這是一種文化狀態,這可以反映出郭熙作畫絕對是有一定的寓意在里面的,不是肆意妄為的。這也是一種文化象征的手法,與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張安治同時認為郭熙由于生活在那個歷史條件下,并且身為一個畫院畫師,很多圖都有濃厚的地主官僚思想,以及所表現的很多都是幽僻冷清的山林,這是供逃避現實的特殊人物賞玩的。這樣說未免對郭熙太不公平了,雖讓張安治說了這是“歷史條件和生活環境給予郭熙的局限性”,但是這未必是一種局限,這算是一種歷史條件,因為辯證的去看待未必是壞事。
郭熙是畫院畫家,不是在野居士,他沒有理由要去迎合逃避現實的人,何況畫院作畫都是受到皇權嚴格控制的。如果郭熙是個院外畫家,沒準他沒有機會去臨摹李成的作品,就無法成就他,他如果畫了市井風情,或者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于社會的不滿,或許就像徐渭那樣孤獨終老,那樣我們又會反過來覺得他真是可憐,作品這么好確自己過著這樣凄慘,郭熙在神宗時候是得意的,神宗身后的畫都是郭熙的,他作品好又贏得了自己一個輝煌時代,這何樂而不為?他的畫風問題,只不過可以說他比較擅長或者喜歡作這類題材,畢竟歷史上沒有幾個作得了花鳥、畫的了人物、工的了界畫。對于郭熙我們不能用這么苛刻的眼光看待。
最早從政治意涵及脈絡的角度解釋的學者是曾布川寬,他在自己論文中“嘗試解釋神宗專寵郭熙的原因,并以“官畫”為名,將神宗新政的政治理想與郭熙的畫風聯合”2
二、《早春圖》的政治性
張珠玉從另一個角度出發,說郭熙于1082年奉命為新落成的翰林學士院作《春山》屏風,此一題材對于當時的士大夫觀者而言,寓含仙境之意適合置于翰林學士院,因為翰林院自唐代以來被比喻成玉堂——道教仙境,再者,“春山”題材也象征統治者之仁政德化有如春來萬物復蘇,所以置于翰林院中作為皇帝御座后的屏風極為合宜。3
由于漢代侍詔在玉堂殿,翰林院也常被稱為玉堂署。翰林院被稱作玉堂,不是一種比喻,而是一種叫法。這是張珠玉沒有弄清的地方。翰林院是皇帝一個很重要的政治部門,這應該不會是“道教仙境”,因為宋代皇帝是崇尚理學的。
王正華總結:翰林學士院的落成是神宗新政中官制改革在硬體上的代表,而郭熙特別制作的《春山》屏風,在象征意義上與翰林院契合,在政治意涵上適合置于帝座之后,象征皇帝仁育萬物之德。4那郭熙的作品算是推到了政治的風口浪尖處,背負了沉重的政治意義。這或許也為后來郭熙的作品的厄運埋下了伏筆。
神宗之后郭熙就不再受重視,而且御座后面的畫也換掉了,郭熙肯定不僅僅是一個畫匠這么簡單。蔡罕在其《皇權控制下的北宋院畫——談北宋“翰林圖畫院”繪畫的創作特性》中論述北宋畫院是完全掌控在皇權之下的,無論是創作題材還是創作的思想理念。郭熙的山水也是皇帝指定的題材,北宋皇帝更是對釋道注重有加,釋道對于世道和統治具有積極的作用。翰林圖畫院的畫家在政治上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但是又與傳統的官制有所區別,由于皇權的嚴格控制,可以推測出這算是皇家的藝術中樞機構,掌控著藝術的走向和定位,藝術為政治服務。
郭熙師承李成,都喜好畫大山來象征朝廷的巍峨,也算是有師承的一派,并且一直受到宮廷的推崇,為何新帝對郭熙的作品視如糞土?畫還是那個畫,態度不同,這就是說“內在觀者”前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是比較對立的。《早春圖》作成以后,是皇帝用來當什么用的?是很多學者猜測的屏風嗎?屏風在政治含義上又提升了一格,在巫鴻的《重屏》5中就特別強調屏風的政治含義,屏風(尤其是皇帝御座后面的那個)是大臣能看到而皇帝本人看不到的、起隔斷空間的作用的,屏風和皇帝一起接受朝臣的跪拜,和皇帝一起起到震懾和權威的作用。同樣,屏風是隔開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的一個物體,上面的圖案是給外面人看的,在這種空間、權力的轉換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這就暗含《早春圖》一種一人在上的朝堂景象。
注釋:
[1]張安治《郭熙》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第16頁。
[2]王正華《藝術、權力與消費: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面向》,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年,第30頁。
[3] 王正華《藝術、權力與消費: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面向》,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年,第30頁。
[4]王正華《藝術、權力與消費: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面向》,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年,第31頁。
[5](美)巫鴻《重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參考文獻:
[1]尤汪洋《中國技法全書》,河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2]張安治《郭熙》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
[3]王正華《藝術、權力與消費: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面向》,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年。
[4](美)巫鴻《重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