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摘要:他是一名文弱書生,卻對時局有著重大影響力——從清末刑部主事到新中國首任最高法院院長,從末代進士到民盟主席,他跨越了巨大的歷史時空。
關鍵詞:沈鈞儒;救國會;民主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沈鈞儒,字秉甫號衡山,人們尊稱為“沈老”、“衡老”。作為科舉制的末代進士,他毅然放棄了做官,選擇赴日留學,只為尋找祖國復興強大的方法;作為曾經的立憲分子,受到清政府假立憲欺騙并在得知真相后,他轉身加入辛亥革命,親手降下滿清龍旗;民國成立初,他相繼參加二次革命、反袁斗爭、護法運動、國民革命北伐等一系列活動,他尋求真理、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反抗邪惡。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剿共方針和不抵抗政策,導致東三省相繼淪陷。深感等同喪國的沈鈞儒產生了強烈的救國意識,從此,他開始高舉反帝的旗幟,以學界和法律界為平臺,投入到民眾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當中,并多次站在風口浪尖。
1935年8月1日,中共發(fā)布《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號召“停止內戰(zhàn)”,團結一致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12月9日,北平學生發(fā)動了“一二?九”運動,使抗日救亡運動達到了新的高潮。與以往民眾抗日救亡運動所體現(xiàn)出來的自發(fā)性、分散性不同的是,沈鈞儒感到需要一個固定的形式來把分散的力量統(tǒng)一組織起來。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沈鈞儒等的籌措下,在上海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簡稱“救國會”),“對外求抗日,對內求和平統(tǒng)一”的主張得到了各地愛國民眾和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各種救亡團體更加蓬勃地在國內和海外僑界發(fā)展起來。沈鈞儒的這一行為嚴重沖擊了國民黨政府當局奉行的對日“隱忍”的外交政策,然而,恍若不知的他依然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頭,依然在集會上高談闊論。
由于沈鈞儒在社會上的名望,蔣介石試圖“招安”,將救國會收為己用。面對蔣介石的“軟硬兼施”,沈鈞儒等不為所動,反而堅持要求蔣介石立即停止內戰(zhàn),堅決抗日。同時,與中共的聯(lián)系也日益緊密。隨著救國會的迅速發(fā)展壯大,這也使得國民黨當局再也無法容忍,竟與對救國會恨之入骨的日本侵略者勾結在一起,制造了一個“救國有罪”、“愛國有罪”的鬧劇——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沈鈞儒、章乃器、王造時、李公樸、鄒韜奮、沙千里、史良被捕的消息傳開后,舉國嘩然,譴責聲、聲援聲、營救聲鋪天蓋地。一意孤行的國民黨反動派非但不釋放,反而換地羈押,一關就是八個月。
長期的關押和壓迫,沈鈞儒作為前輩、長者,鄭重地提出“大家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人!”切忌國民黨的分化瓦解和各個擊破。為此,他們秉承“有罪大家有罪,無罪大家無罪;羈押大家羈押,釋放大家釋放,并堅決要求同關在一起。倘若當局要把他們分開羈押,他們就要一致以絕食來進行抵抗。”“七君子”的這一行為表明了救國會的團結性、一致性。在法庭上,面對敵人的誣蔑,他們總是處事不驚,從容淡定,每每抓住對手的邏輯漏洞,立即展開據(jù)實據(jù)理的反駁,令其無言以對,以至“不知道怎么判決”。在庭外,社會各界也沒放棄營救“七君子”,各種各樣的集會、簽名、通電、宣言等每天都在發(fā)生,尤其是宋慶齡、何香凝發(fā)起的“救國入獄”運動給國民黨當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再加上“七七事變”的爆發(fā),全國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局面已經形成,蔣介石也沒有理由繼續(xù)關押“七君子”。于是,1937年7月31日,沈鈞儒等人走出了看守所。
1938年10月,出獄后不久沈鈞儒來到重慶,積極投身到抗日戰(zhàn)爭的隊伍當中。從1938年起,沈鈞儒一直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任職期間,他始終依靠合法身份,為堅持團結抗戰(zhàn);堅持民主,反對獨裁;切實保障人民權利而努力斗爭。為了針對國民黨的“防共、限共、反共、溶共”方針,沈鈞儒主張發(fā)起憲政運動,要求政府結束獨裁統(tǒng)治,實施憲政。
1939年11月,沈鈞儒還參加發(fā)起和組織了“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以“統(tǒng)一建國同志會”為基礎秘密建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時,因沈鈞儒和他領導的救國會派被當局視為共產黨的外圍,為了避免政團同盟受到更大的壓力,救國會派直到1942年才正式加入政團同盟,構成了民主政團同盟“三黨三派”政治聯(lián)盟,自此,沈鈞儒便以主要精力參加民盟的活動。1944年民主政團同盟正式改組為民主同盟。可以說,沈鈞儒對民盟發(fā)展的影響是很大的,他所領導的救國會擴大了民盟的政治影響和足力量;他領導的憲政運動,促進了抗日陣營的團結;作為民盟領導人,他在調節(jié)國共爭端,反對內戰(zhàn),爭取和平民主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而沈鈞儒對民盟最大的影響是,在國民黨當局于抗戰(zhàn)結束后又一次違背民意、一意孤行實行反共的內戰(zhàn)統(tǒng)一的反動政策的時候,沈鈞儒堅定地主張民盟拋棄所謂的“中間路線”,毅然潛赴香港恢復民盟總部,帶領民盟舉起了民主革命的大旗,參加到推翻國民黨政權、創(chuàng)立新民主主義新中國的戰(zhàn)斗中。
回顧沈鈞儒的一生,從一個封建王朝體制下的“末代進士”到新中國的奠基者,他總是能立于國家和民眾的立場,不斷的奮斗,向前邁進。
參考文獻:
[1]孫彩霞.救國會推進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之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04)。
[2]周天度,孫彩霞.沈鈞儒傳[M].人民出版社.2006。
[3]陳永忠.沈鈞儒[M].群言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