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操的儒學思想,不僅體現在他完成霸業過程中的積極入世,“為我所用”的氣概;而且他的詩文也展現了他很深厚的儒學素養。他自身經歷,時代環境的因素,曹氏集團中眾多人才的儒學傾向,都對他有影響。
關鍵詞:曹操;儒家思想;特質
作者簡介:王婷婷,1986年7月出生,女,漢族,山西呂梁市臨縣人,學生,碩士研究生,單位: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8--01
曹操,出生于東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逝于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那時戰爭不斷,社會矛盾空前尖銳。東漢末年,統治集團腐敗,外戚和宦官的專權,斗爭不斷,社會動蕩不安,最終把東漢朝廷推向滅亡。曹操有效而成功地利用歷史提供的機遇,從相對微弱的力量基點起步,在鎮壓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過程中,發展了自己,壯大了自己。他適應并改造著這一歷史環境,戎馬倥傯,馳騁疆場,智詐并用,為自己的子孫打下一片天下,最后成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魏的實際建立者。
一、儒家思想在曹操生活的時代
東漢末年, 儒學地位有所下降。到了魏晉,玄學流行。在此期間,儒學也逐漸被玄學化。玄學化的儒學成為儒學發展史上一個特殊的、重要的發展階段。再加上外來佛教的傳播、道教的勃興 ,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佛、儒、道三教紛爭、互黜又相互吸收、融合的局面。不過,儒學仍處于正宗地位,只是與佛教、道教相互融合吸收,有了新的特點。
從漢末至魏晉,佛學與玄學進入思想領域,使儒學的地位一度動搖。但在漢末至曹魏時期,人們還是奉儒家思想為正宗。在統治領域,漢初的律法有儒法合流的特征,在東漢中后期達到了極盛,發展到魏晉時代,系統化的儒家化成文法典出現。
二、曹操完成霸業的儒學舉措
曹操的治國方略是霸王道雜之。他的諸多言論和行動,都受儒家思想影響,根基屬于儒家思想范疇,他崇尚仁義禮讓,主張辦教育要以先王之道,并以儒家思想來構建自己的理想。
(一) 曹操崇禮尚法。尚仁重德,倡禮嘉義。詩《善哉行》中:“古公亶父,積德垂仁。思弘一道,哲王于豳。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斷發文身。伯夷叔齊,古之遺賢。讓國不用,餓殂首山。”(《樂府詩集》卷36)
在大贊積德重仁之人,以明自己所尚。曹操非常重視并提倡禮讓,他贊揚許由的謙讓精神。在《禮讓令》中提出:“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曹操贊賞“積德垂仁之先圣前賢,同時也很重視具有此種品德人的任用。他還非常注意用一些儒學根底很深的人教導自己的兒子。在生活中他還很重視孝道。曹操性格雖具有兩面性,時而寡恩少義,但時而又頗重義氣,立意倡導義氣之風。
(二)整頓社會風俗。曹操重視社會風俗、辟除邪淫之氣、倡導淳厚之風。如:禁斷淫祀。還發出了有關整頓社會秩序與社會風氣的教令:一、“令民不得復私仇,禁厚葬,皆一于法。”二、作《整齊風俗令》,意在反對阿黨比周,斯天罔君。
(三)以先王之道為教。(《修學令》) 曹操打敗袁紹,進據河北后,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發布的《修學令》,明確了其以先王之道為教的教育思想。
“喪亂以來,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見仁義禮讓之風,吾甚傷之。其令郡國各修文學,縣滿五百戶置校官,選其鄉之俊造而教學之,庶幾先王之道不廢,而有以益天下。” 這個教令反映出:十數年來,戰亂不斷,嚴重影響了教育。而且曹操看到了教育不興嚴重影響社會。所以,曹操極力倡導正式的官辦教育。他的教育思想是以先王之道為教。
(四)雅好節儉。曹操一生節儉,不好華麗,因而為史家所稱。其節約風尚,影響著社會,也影響著朝臣和妻妾子女。如張作耀《曹操傳》中記載: “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 “食不過一肉,衣不用錦繡” 內誡其妻妾子女 ;本著移風易俗的精神安排喪事。
三、曹操詩文中的儒學傾向
曹操詩文中,涉及的儒學經典很多,有《詩經》、《論語》、《左傳》、《尚書》、《孟子》等,表現了他對賢才的渴求,對古賢良的仰慕,對天子的忠心,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心,及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蒿里行》中:“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充分體現了儒家博大寬廣的仁愛之心。 《短歌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其求賢若渴,想招募天下英才,實現宏偉抱負的心情。他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發出“今天下德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的慨嘆。體現了他將德才兼備的“賢人君子”作為人才的最高標準的意愿。
結語
曹操完成霸業的舉措和他的詩文無不體現出他儒家思想的特質,他積極入世,是一個關心民生、關心國家的人。他的人生哲學是務實的儒學。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2]曹操(撰),安徽亳縣《曹操集》譯注小組(注).曹操集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范曄.后漢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4]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6.14
[5]孫明君《曹操的主導思想》.清華大學出版社.105.
[6]徐公持《魏晉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27.
[7]張作耀.曹操尚禮重法思想述論[J]東岳論叢,1998,(3)
[8]張作耀《曹操傳》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9] 李宗為.建安風骨[M].中華書局 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