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如果用關鍵詞來解讀歲末年初的中國經濟,那么改革、市場、轉型無疑是重中之重。在以尋求中國經濟健康而持續的發展為目標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遭遇或長期存在,或最新顯現的掣肘和難題。所以,當改革前邊加上了“全面深化”,市場前賦予了基礎二字,未來的任務與目標就不需要過多詮釋。
世界聚焦中國,中國聚焦自身,從而使中國成長為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符的經濟質量。顯然,這是一條未竟之路,無論是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還是包括全國兩會、中共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在內的眾多會議,都在試圖從宏觀到微觀地為中國未來指路,為中國的各項事業籌謀。
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已經沒有任何疑問,要厘清的只是全面改革啟動之前的三個命題,即為什么要改革,哪些領域迫切需要改革,以及怎樣改革。
2013年,包括全國兩會、中共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四次重要會議都對深化改革的相關命題進行了深度闡述。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這一論斷,切實回答了“為什么改革”的問題。事實上,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內的一應目標,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在美國金融學會原主席、美聯儲顧問、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講座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看來,推進市場化改革將有助于推動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和消費增長,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有益。市場化改革紅利的最直接體現,就是家庭能夠更多地利用存款資本,帶動家庭消費。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教授、院長喬寶云認為,作為一個轉型經濟體,中國財稅體制改革是一系列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多項政治經濟改革的中心交匯點。繼20年前分稅制改革以后,現行的財稅體制仍有一些基本問題懸而未決,落后于經濟發展的要求。
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認為,此次深化改革的內涵和它對中國財稅制的影響,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將不亞于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從稅制上來講,最重要一點就是營業稅改增值稅,開始之后將在幾年內完成。這種全面的改革對于經濟全局的影響都將媲美1994年。
朱镕基曾經對1994年進行的財稅體制改革給予過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那次改革是建國以來力度最大、成效顯著、影響深遠的改革,決策科學、設計周密、實施有力、運行平穩,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財力支撐”。對照觀之,如果新一輪的財稅改革也能起到20年前那樣的效果,勢必將對中國經濟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土地問題亦被第一次提出來,包括集體土地的流轉、農村宅基地所有權保護以及轉讓等內容,均可以被看作是35年來的重大突破。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認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有關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內容涉及了土地制度改革,這“很有亮點”。
鄭風田認為,《決定》中對土地流轉和農村經營性建設性用地轉讓和抵押等權利,是農村改革的最大力度和最大看點,是真正實質性的突破。“全國有近18億畝的土地將被資本撬動,農村將因此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鄭風田說。
轉型機遇期
過去五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長率達到9.2%。對于已經肆虐了世界長達五年的經濟危機而言,可以說是一張完美的答卷。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伴隨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是很多難以忽略的尷尬數據。2011年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2倍,2012年的數據雖然相比2011年降低了3.6個百分點,但距離節能減排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
內需占GDP的比值也不甚樂觀。有數據顯示,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呈下降態勢,消費率從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其中居民消費率由46.4%下降到35.4%。本輪世界經濟危機的五年里中國經濟的增長顯然還是依靠投資來拉動,而另一方面,投資的加大也是造成產能過剩的一個原因,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惡性循環。
從粗放到集約增長方式的蛻變,從依靠投資和出口到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是轉型的真正要義。但近年的實踐也顯示出轉變并非易事,需要進一步的改革決心和魄力。
提倡了數年的產能過剩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以鋼鐵業為代表的產能過剩,不僅侵蝕了行業的利潤,同時也是阻礙轉型升級進程的罪魁禍首。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近日在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上表示,2013年全年我國粗鋼產量可能達到7.82億噸,2014年或保持2%至3%的增速,達到8億噸。鋼鐵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瓶頸,是近30年高速發展積累起來的矛盾,絕不是3年或5年調控能夠見效的。“依靠產能釋放、產能增加攤薄成本、賺取效益來領先對手”的思維,已經不能奏效。
張長富形容,積累多年的巨大鋼鐵產能,就像一個“張開大口的獅子”一樣,可以吞噬鋼鐵行業僅有的效益,“勞動成果被產能過剩消耗了”。目前鋼鐵業的平均利潤率已經跌到工業行業的倒數第一,形勢嚴峻,全行業應在轉觀念、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和創新上扎扎實實練好內功,爭取日子過得好一點。
除鋼鐵之外,煤化工、多晶硅、風電制造、平行玻璃、水泥等行業的日子也不甚好過,面臨的問題也大抵相同。
霧霾鎖國的現狀從客觀上反映出了經濟結構的問題與難題。數據顯示北京2012年霾天達到124天,為過去十年之最。2013年,霧霾從華北蔓延至長江流域,污染問題成為世界聚焦中國的焦點,也成為中國未來亟待解決的最重要命題。endprint
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倒逼中國經濟將增長重心轉向內需。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內需“兩駕馬車”做出定位: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近年來政府連續上調最低工資和退休職工養老金標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但促消費的長短期措施,成效并不顯著。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2014年經濟增長預期確定為7.5%,已經是第二年低于8%的預期。從數字本身來看,對于經濟速度的追求已經在向質量的尋求轉變,惟GDP將成為歷史。
在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再次得以確立,2014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也隨之浮出水面: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防控債務風險、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和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市場化漸進
很多專家認為,三中全會核心的一句話是市場起配置資源的作用,這種決定作用,是界定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邊界,使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發揮更基礎、更重要、更決定的作用。
市場與改革實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并有著直接的因果關聯。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將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重要的一點提了出來。《報告》中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一切其他工作的核心。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
市場化推進的領域與進程,不是只存在于一域一時,它不僅聯動著改革的方方面面,又影響著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而以股市為代表的投資市場、以房價為焦點的房地產市場和以壟斷價格為代表的央企市場化便是市場化推進的重鎮。
“注冊制改革是一項重大的改革,它是推行市場化改革的一個重大的舉措,也是還權于市場,還權于投資者的一個根本舉措。但是,一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近日在演講中這樣表示。肖鋼認為,推行注冊制的改革是一個重大的改變,是真正的還權于市場,還權于投資者。
德意志銀行亞太區投資銀行執行主席、亞太區執行委員會委員蔡洪平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市場配制資源起決定性作用”這句話隱含著對過去10年房地產調控的批判。事實上,很多專家都認為,全會一字未提房地產調控本身就是市場化的進步。
從黨的十四大開始,歷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都將市場化作為努力的方向,足見市場化進程的推進,之于中國經濟及各項事業的重要性。經濟學家吳敬璉最近在公開演講時直言中國現有市場體系存在三個缺點:第一方面缺點是在條塊分割情況之下,使得市場碎片化;第二是存在著競爭壟斷行為,行政干預行為,行業保護行為,使得市場失去了競爭性;第三個問題是發展不平衡,商品市場的發展程度好一些,但也是不完全、不充分。
“就是要求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不是指商品市場,而是指市場體系,這就是說包括商品市場,也包括要素市場,是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
對于未來改革與市場化進程,吳敬璉認為在有了三中全會確定好的路線圖和總體規劃之后,執行中還會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難。一個方面,是來自于意識形態和特殊既得利益的反對和阻礙。另一方面,新舊體系轉變中會導致協調配合中的困難和矛盾。
“能不能夠把這些決定落到實處,將決定我們今后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吳敬璉說。
中小微春天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中國在冊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5300萬家,90%以上是中小企業。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圍繞在中小企業周圍的挑戰、轉型、機遇、風險,任何一個都堪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命題。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顯示,中小企業貢獻了中國60%的GDP和80%以上的就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過去一年本刊數次聚焦中小微企業,試圖為中小企業的轉型、發展和突圍建言獻策。2013年年初全國兩會時,通過采訪經濟學家和企業家人大代表等做出了《中小微之春》的封面文章。走進江蘇建湖縣調研了數百家企業,實地了解了中小微企業所面臨的難題。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2013年我國政府采取了包括稅收在內的很多惠及中小企業的措施,目前來看這些措施發揮了一定的效力但是沒有從整體上解決問題。所以2014年企業總體上還將處于困境中,在全面改革的進程中,企業還需抓住機遇,借助于改革和轉型解決自身困境。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顏景海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中小企業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積極采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提高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對提高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加快我國結構調整,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最大可能地激發企業獲利,力促企業盡快實現轉型升級,已經是全國上下統一的思路和部署。在信息化浪潮之下,中國的小微企業也面臨著轉型,從而使中國制造蛻變為中國智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