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從2011年開始的經濟危機使世界經濟元氣大傷,在這一過程中,發達國家通過增加貨幣投放量等政策刺激本國經濟復蘇,到目前為止已經有所起色。新興經濟體在這一震蕩中遭受到猛烈沖擊,以往被看好的“金磚國家”在經歷了這場蕩洗后,似乎只剩中國一枝獨秀。
2013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未來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緩慢復蘇態勢,并存在不穩定與不確定因素。2013年已經過去,2014年前路如何?
就世界經濟近期特點、各國貨幣政策、貿易投資格局,以及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態勢等方面,丁一凡、陳鳳英、畢吉耀、 吳洪英、梁艷芬等幾位所長為我們一一做了解讀。
回顧總結
世界經濟特點分析
在2013年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與人們預期不同的轉折,例如發達國家的經濟逐漸走出衰退,而前一兩年被特別看好的新興經濟體,尤其是印度、巴西等金磚國家的經濟從2012年底到目前卻經受了很大的挫折。這些轉折下的世界經濟特點及其背后的結構性因素都十分值得探討。
陳鳳英:目前世界經濟已進入后危機時代,這些看似轉折性的現象都是正常的,但是市場競爭將會十分激烈。應該說,各國的競爭現在已進入到“規則之爭”的階段。在經過了2009年的經濟危機之后,2013年的世界經濟第二次進入了底部震蕩徘徊中,而在2014年可能是著底回升、緩慢上漲的趨勢。
我們將會經歷大危機、大增長、大調整這樣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是可以預估的,比如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量的減緩。但是去年世界經濟形勢中也有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亮點”,比方說日本的安倍經濟學看上去效果不錯,但是由于日元貶值,按照美元結算制度下的市場匯率來說,日本對世界經濟反而是負增長的。歐元區雖然看上去是負增長或零增長,但是歐元因為沒有貶值,所以算起來其經濟反而是上升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明年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會逐步退出,這個會讓世界經濟環境非常的復雜。
吳洪英:目前世界經濟處于緩慢增長和不斷調整中,總體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經濟呈現下滑趨勢;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動力缺乏;新興經濟體增長呈緩慢趨勢,但仍是經濟增長最快的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呈現震蕩下行走勢。
現象管窺
GDP與貿易增長之辨
在以往經濟高速發展期,世界貿易的增長往往會超過GDP的增長。進入2013年,世界貿易的下滑很快,明顯低于了GDP的增長規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可以認為世界貿易拖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后腿呢?
畢吉耀:目前的世界經濟處在一個深度調整周期,在世界經濟中,貿易的增長明顯低于經濟的總增長。從展望來看,未來世界經濟增速將達到3.6%,而貿易的增長將會超過它,但是不會超太多。
在2009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前的一二十年間,全球貿易的增長幾乎是只增不跌。從統計數據看,貿易的波動總會比GDP的波動更大一些。當經濟擴張時,貿易增長往往比經濟增長更快一些,當經濟收縮時,貿易收縮也更快。我們以2009年為例,在2009年時發達國家貿易額大幅度下滑,全球貿易下滑超過了12%。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經濟的恢復沒有那么強勁,另外一方面則是經濟危機后各國市場貿易保護增強,這在某種程度上對貿易增長是很大的阻礙作用。
局勢辨析
新一輪經濟全球化
在2013年世界貿易增長低于世界經濟增長的背景下,國際貿易領域發生了很多事情。例如,多哈回合談判這個已經被判定死亡的談判,前段時間突然有了峰回路轉的跡象。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還在鍥而不舍地推進跟WTO沒有直接關系的一些自由貿易區的談判,比如日本、韓國都同意要加入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美歐主導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
丁一凡指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些官員曾表達了這樣的看法,即WTO發揮作用的近十年以來,新興經濟體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在增長,他們掌握了現有的國際貿易規則,受益不少,所以發達國家才會積極推動TPP和TTIP,目的主要是為了繞過WTO另定一套新的貿易規則,來約束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主體。
這對世界貿易形勢、對中國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在當前的階段非常為人關注。
梁艷芬:我個人認為,多哈談判最終肯定會達成一個結果,多邊體制也不會因為某一個回合的談判持續時間久而中斷其生命力。多邊體制仍是一個舞臺,160個成員國希望在此共同達成貿易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另外,近年來區域經濟合作日漸活躍,最主要的經濟體都熱衷區域經濟合作,希望以此解決貿易方面的困難。區域經濟談判推動了區域貿易自由化,是多邊貿易體制的補充而不是取代。我們看到TPP、TTIP的談判內容,超出了貿易的范疇,還摻雜了一些國內體制、行政政策的內容等等,區域經濟合作更像是一個試驗場,未來可能成為多邊體制的一個先導性的東西。
陳風英:無論是美國主導的TPP也好,還是美歐主導的TTIP也好,看上去都是“Anybody but China”。但如果研究TPP的29項條款或是TTIP的條款,再對比我們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內容,就會發現兩者之間是銜接的,只不過我們的時間目標是2020年。這個談判勢必很難,但卻是一個大的國際環境,所以我們不是要去打亂它,而是用它的規則,當機立斷,加入進去。新的一輪經濟全球化中,中國應該是建設者、合作者和貢獻者,但最終我們肯定是得益者。
畢吉耀: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是上一輪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目前美國等國家主導的區域經濟合作,表面上是要維護絕對公平的跨境市場競爭規則,更多強調金融、通信等領域的開放。但由于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經濟體制不一樣,我們一時還難以適應這樣的要求。
隨經濟發展,我們服務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第三產業會超過第二產業,降低關稅壁壘等貿易方面的開放顯然是不夠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的經濟發生了極大變化,到2020年還有7年的時間,這個過程中我們肯定還會有深刻的調整。在進一步開放中,我們還要注意能源資本的安全、農業安全問題和經濟結構問題。endprint
丁一凡: TPP和 TTIP,從某種意義上說,談判主導方是要把中國排除在外,可是這有多大的可能性呢。曾經率先提出“金磚四國(BRIC)”概念的原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也說,金磚國家可能只剩下一個中國了。在這種形勢下,TPP、TTIP都繞不過中國的一個因素是,除了貿易領域,在投資領域中國占比也非常大。TPP、TTIP都有在跨境投資方面的規定。同時,我們應該十分注意中國對外投資的過程中,何為收益,何為風險。
貨幣預期
解析量化寬松
到目前,美聯儲推出了四輪量化寬松政策,而其他諸如日本、英格蘭、歐洲銀行等也都通過增發大量貨幣,增加流動性,刺激本國經濟復蘇。市場普遍認為,這對于世界經濟造成很大的后果,特別是2013年以來,大量的貨幣投放與新興經濟體宏觀經濟不穩定間有一定關聯。
陳鳳英: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持續了很久才復蘇,美國的股市直到1954年才回到1929年的估值水平。但現在我們有了更多的創新手段。從2011年開始世界面臨大蕭條,但經濟并未出現大衰退,我認為,在非常態的經濟形勢下,伯南克領導的量化寬松政策,客觀上看還是有很大作用。明年美國會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新興市場面臨的挑戰也會非常大。未來五年世界經濟都會是調整的狀態,而不是震蕩危機后的單純擴張。
丁一凡:美元作為一種國際儲備貨幣,美國大量發行美元的結果,是造成了許多外溢效應。這個外溢效應在2013年的夏季表現得最明顯。2013年5月,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示,考慮逐漸退出量化寬松政策。三個月后,金融市場產生了一種預期,認為未來美元將來可能會短缺,資本開始從新興市場回流美國,這就造成了美國戰爭中常用的一個術語叫“附帶損害”。美元的大量外流給許多新興經濟體帶來了很大傷害,像印度、印度尼西亞、土耳其這樣的國家在2013年8月的時候很難抵御資本大量往外流的壓力,匯率一下子貶值了百分之十幾到百分之二十。
退出量寬是個漫長過程,也是危險游戲。不退出,流動性持續增加;一旦退出,一些把外匯儲備當防火墻的國家對美元的信任會崩潰,但這將給人民幣國際化創造機會。
戰略探討
糧食安全問題
在對外投資中包括資源的投資,對糧食的投資是其中的重要一項。最近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糧食安全對中國經濟穩定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重點提到在境內保障糧食供給和糧食安全。對于糧食安全的戰略討論中,專家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畢吉耀:對一個城市來說,沒有天然氣和沒有糧食是一樣的,所以我覺得視野還是要開闊一點。糧食安全要從全球范圍內考量,不論是品種還是結構上都要從全球范圍內評估。從全球來看糧食并不緊缺,而我國糧食“十連增”后壓力可能越來越大,“主要靠自己”,但也應重視進口。進口廉價農產品也能減少本國農業污染。
吳洪英:“誰來養活中國人”前些年炒得很熱,我認為“走出去”戰略很好,中國和非洲、拉美合作生產糧食加上農業投資,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這里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第一個我們應該保持與非洲、拉美人的合作,來保證我們在海外糧食生產的基地,但是要注意合作的方式,我們“土豪式”的購買方式,讓很多國家怕了,最近的兩年,巴西、阿根廷都開始專門制定法令限制外國人購買土地。第二,在糧食進口方面還是應該有所選擇,比如說轉基因的問題。
展望2014
世界經濟形勢預測
展望2014年,在世界經濟中有哪些是應當重點關注的領域,各專家為我們進行了解讀。
陳鳳英:在2014年,全球將寄希望中國的進一步開放帶來好的機遇,同時中國需要世界有個好的經濟環境。明年和未來我們依然會圍繞量化寬松政策來看美國利率的升降,壞與好的結果都有可能。日本的安倍經濟學最后很可能失敗,如此,將會對我們形成牽制效應。
吳洪英:2014年應該是充滿信心的一年,據預計,世界經濟增長率將達3.6%,新興經濟體達5.1%,呈現一個好的走向,新興經濟體的反彈到底能不能持續下去,這也影響到我們國家的發展。
梁艷芬:總體上,2014年還是一個后危機時代的調整階段,因為現在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上崛起的區域都不是很穩定。另外,中國在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方面應該有所突破,我們目前還處于一個相對被動和低水平的狀態。最后,只有條件成熟的時候,美國才有可能退出QE政策。一旦退出,將會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出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