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

伴隨著中國政府對于企業“走出去”的大力支持,中國企業逐步開始走向世界。在2013年,這種勢頭更加強勁。
2013年12月19日,商務部發布了《2013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針對我國“走出去”企業的特點,介紹投資目的國(地區)與投資合作有關的基本信息,客觀反映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情況,并就我國企業再投資目的國(地區)開展業務可能遇到的問題,給“走出去”企業以必要的提示和建議。
這本最新的指南可以說是2012年的“升級版”。而我國企業在2013年“走出去”也邁上了新的臺階。
海外投資熱度不減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迅速增長。特別是近幾年,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優勢逐漸顯現。從國家的經濟大局、中國企業的發展水平、當前世界各國的經濟環境看,中國企業獲得了“走出去”的極好機會。許多中國企業抓住這一契機,在海外并購企業、設立工廠,掀起了一波海外擴張熱潮。
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介紹稱,今年前11個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的4522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802.4億美元,同比增長28.3%。前11個月,中國地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277.8億美元,同比增長25%,占34.6%,廣東、山東、江蘇位列前三。
據商務部統計,201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878億美元,同比增長17.6%,首次成為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國。2012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1166億美元,新簽合同額1565.3億美元,年末在外各類勞務人員85萬人。2013年金融類和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有望達到1000億美元。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表示,中國企業對歐洲和亞洲的投資上升非常快,從投資機構看,民營企業超過了一半,預示著向外投資的主體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直視風險與挑戰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海外并購環境正朝著有利于中國企業的方向發展。許多中國企業也希望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通過海外并購,獲得資源和市場優勢,實現企業的高速發展。但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無奈。由于對國外環境的不了解,失敗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霍建國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深度調整,一方面是全球經濟進入低速增長的周期,各國經濟發展都還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一些國家陸續出臺了一些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法規,限制外國投資者進入;另一方面,一些國家政局動蕩,社會不穩,甚至面臨軍事沖突和局部戰爭的風險。這一切都對我國企業走出去造成一定的障礙、風險和挑戰。
2011年,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提出,計劃斥資約880萬美元買下300平方公里的冰島土地,開發旅游度假項目。兩年過去了,冰島買地計劃卻一再被擱置。冰島政府認為中坤集團不具備冰島政府特批其購地申請的所需條件,決定不批準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關于購買冰島土地的特別申請。
與之相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曾一度引起轟動的遼寧西洋集團到朝鮮投巨資打水漂就是一個典型。由于朝鮮的對外開放政策總是變來變去,很多中國企業都吃過虧。西洋集團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在朝鮮投資興建的鐵礦石選礦廠,被朝鮮單方面撕毀合同并遭驅逐,血本無歸。
由此可見,如何更好的把握海外并購的趨勢和特點,提升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能力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12月8日,在以海外并購為主題的第十二屆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上,專家表示,就以往的海外并購情況看,中國企業海外并購起步較晚,法律環境不甚熟悉,并購及后期運營經驗缺乏,海外并購結果并不十分樂觀。
近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呈現出投資領域、投資方式以及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良好趨勢,但與“引進來”的規模與經驗相比,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進程還處于初期階段。中國企業“走出去”,企業要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經營管理能力。要搞清楚“走出去”的目的,做好詳盡的可行性研究和風險防范,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有效的參與全球化的市場競爭。
霍建國同時提到,國有企業的風險要引起重視,需要研究措施提高國有企業防范風險的能力。同時對民營企業主張加快推進,放松審批。
“走出去”為大勢所趨
從改革開放至今的30余年里,我們彰顯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中國力量。中資企業足跡遍及全球約90%的國家和地區,中國企業面對風起云涌的世界經濟變革,留下了帶有中國特色的烙印。北汽收購薩博的創新突破,吉利并購沃爾沃的品牌提升,聯想并購IBM PC的戰略轉型,海爾打造世界品牌的步步為營,這些都是給予后來者們的有利借鑒。
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擁有的跨國公司數量和規模是衡量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該國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獲取支配全球資源權利的重要工具。“走出去”則是中國企業提高國際競爭能力、成長為具有較強實力跨國公司的必由之路。
2013年版《指南》在之前的基礎上,除了更新政治局勢、經濟數據、政策法規、商務環境及社會治安等方面的信息外,還根據企業反饋的意見增加了有關國家(地區)所在國(地區)債務情況、相關外資并購的法律規定、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社團和主要中資企業的名稱及聯系方式等內容,可讀性更強,有助于企業開展跨國并購的前期準備工作,減少決策的盲目性。
“海外投資將來也要簡化程序,走向備案制是主要方向。”霍建國說,個人投資下一步趨勢是逐步放松。從金融監管的角度,對個人投資會優先其他部分和領域。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第五屆中國對外投資合作洽談會上表示,預計今后五年中國對外投資將達到5000億美元。中國企業“走出去”,政府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前提下,要為企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政府間的國際合作,為中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創造更多便利條件。
商務部綜合司副司長宋立洪表示,2014年外貿環境總體上比較復雜,既有趨于好轉、存在機遇的一面,也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面臨很多挑戰。在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看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大勢所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必須要與國際政治環境相適應,與自身核心競爭力相匹配,既要把握機遇,又要防范風險;既要堅持市場化運作,又要考慮國家海外投資戰略需要,積極審慎、循序漸進、量力而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