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在特區深圳被問到了一個中國人普遍關心的問題:中國何以保持過去三十余年的發展速度?皮薩里德斯的回答并沒有循著提問者的邏輯運行。他說,即使像美國這樣世界最發達的經濟體,其增長速度也只是在2.5%左右徘徊。中國也一樣,并不需要像過去三十多年一樣的高速度。
12月,曾任瑞典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主席的托斯滕?佩爾松教授在北京發表公開演講時說,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在35年時間里,中國從低收入國家轉變為中等收入國家,與此同時中國的國家能力也不斷地增強。對于這個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成績的國度的未來,佩爾松認為未來的改革將有助于中國從中等收入陷阱中脫身。
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在近日更是直言 “中國的潛力非常大”,他具體闡釋稱中國潛力的發掘,將依賴于中國法制化進程的推進。
三位來自世界范圍內的政治經濟精英,在幾乎同一時段剖析中國過去發展的路徑,以及探尋中國未來的可能。他們的共識是,在破除當下發展中的難題之后,中國將取得讓世界更為矚目的成績。
很多人會問,他們為什么看好中國?
關注國際輿論的人大都了解,包含前提與條件、現實與潛力、未來與憧憬在內的中國圖景,紛紛在政商學各界人士的口中娓娓道來,而原因無外乎是“中國需要世界,世界同樣需要中國”的大前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對于世界應對危機和尋求持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他們對中國的未來寄予厚望。皮薩里德斯口中的“轉型”,佩爾松所建言的繼續改革,以及駱家輝所認為的法制化進程的實現,某種程度上正是中國未來繼續發展的突破口,同時也是當下中國需要解決的難題。
事實上,中國發展所存在的問題與掣肘,只有中國自己最了解。最近,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并作出重要《決定》。《決定》中,包括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等在內的一攬子全面改革方案得以確立。
走過三十五年的改革歷程之后,全面改革的思路與實踐呈接力的態勢,為尋找中國未來發展的內生動力而再次起程。過去三十五年的歷史已經證明,改革才是解決一切發展過程中問題的良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