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工業轉型升級的進展情況
(一)行業轉型升級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國汽車工業在國家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及“十二五”規劃的指引下,努力化解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力推進調結構、轉方式、促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堅持穩增長保全局,實現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不斷發酵,使世界汽車產業跌入低谷。我國汽車工業主動調整努力適應環境變化。2012年,全行業在2009年突破千萬輛的基礎上,克服了連年市場環境趨緊、需求趨緩的波動影響,取得了穩步回升、產銷量再創歷史新高的業績。今年1-10月,產銷分別超過1780萬輛,同比增長均達到13%以上,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工業總產值均呈現兩位數增長。
二是著力調結構轉方式,產業優化升級初見成效。在優化產業組織結構上,突出了企業兼并重組的重點,進行了跨所有制、跨區域整合,提高了產業集中度。通過建立戰略聯盟等方式,在研發、產品、關鍵總成、零部件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減少重復投資,提高效率,減低風險。如廣汽、奇瑞強強之間的戰略合作,擴展到了從整車到零部件及國際業務等7個領域。
三是注重自主與協同創新,產業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針對產業關聯度高的特點,汽車工業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突出協同創新,并在加大研發投入、摒棄簡單模仿、提升有標準有技術體系支撐的正向開發能力上下功夫。據統計,目前大中型企業中均設立了科技研發中心,全行業已擁有近20萬人研發隊伍,占到汽車工業員工總數約5%,研發投入占到汽車工業總營業收入1.5%左右,其中部分骨干企業達到或超過2%。5年中,中國品牌汽車企業在研發能力建設上投入約1000億元,是2001-2008年總投入的3倍以上。自2011年至今的三年中,共有158項科技成果榮獲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列入科技部試點、由中汽學會擔任秘書處工作的汽車輕量化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榮獲“運行成效顯著”的高度評價。
四是推進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積極構建新型綠色產業。近年來,為引導企業響應多部委聯合發布的節能汽車推廣要求,加快小排量乘用車節能產品開發,同時加大產品市場投放力度,推廣綠色產品。截至目前,已累計銷售節能汽車800多萬輛,占同期轎車銷售總量的24.3%,國產乘用車單車平均油耗由10年前的百公里7.7L下降到目前的7.23L。C02平均排放量由百公里180克下降到169克。在商用車方面,已基本完成中重型柴油載貨車國IV標準產品準備和整車、關鍵零部件的產業化準備,即將進入商品化階段。
五是加快“引進來”、“走出去”步伐,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汽車工業“走出去”是從提籃叫賣起步,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要目標市場,以銷售商用汽車為主。2009年以后,在我國汽車產業地位提升的大背景下,在中國品牌汽車產品大幅度拓展、競爭力有所提高的前提下,汽車工業開始從戰略上謀求走出去方式的轉變,即面向兩個市場發展成為主要汽車企業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從聚焦戰略性市場,配置產品、生產、營銷、資本等資源上著手,走出去方式由單一出口向產品出口、海外設廠、海外建立研發中心和技術輸出、海外并購等多樣性轉變。截至到目前,我國汽車企業在海外建研發中心16個,在海外設立工廠110個,2009-2013年海外設廠投資累計達到8.5億美元,實現海外并購累計資金18億美元,與2008年相比,2012年產品出口、海外生產及銷售量提高49.2%,汽車工業的外向型經濟水平大幅提升。
行業轉型升級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整體創新能力不足。原始創新技術匱乏,市場主流轎車產品技術還依靠外源,在動力電動化、輕量化、智能化等尖端、前沿領域差距還相當明顯;科技開發投入不足,特別是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工藝技術研究投入偏低,能力較弱;
二是產業鏈發展尚不完善。缺乏大而強的核心零部件產業體系;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發展步伐不快;產業生產集中度較低;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滯后;材料、電子等相關產業基礎薄弱,相關工業協同發展機制有待完善;產業鏈整體競爭力不強;
三是節能減排任務艱巨。能源資源、環境氣候矛盾日益加劇,產業節能減排壓力加大,綠色低碳發展任務艱巨繁重;實現人、車、社會和諧發展差距較大;支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亟待增強;
四是中國品牌汽車發展壓力巨大。重點是轎車。相關政策退出后,中國品牌轎車市場增速受阻,市場份額持續下降,平均單一車型不能形成規模,大多中國品牌事業板塊經營困難,難以支撐中國品牌汽車事業可持續發展;
五是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從行業整體看,國際化發展進程緩慢,走出去仍處于較低水平;尚未形成國際一流水準的企業和品牌,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與汽車大國不相匹配;國際化運營模式與引資引智引技質量水平亟待提高。
行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機遇挑戰
縱觀當前汽車工業發展所處的內外大勢,可以簡單概括為:環境依然復雜,困難與利好因素同在,挑戰與機遇并存。
一是新科技與產業革命帶來機遇挑戰。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掀起了以綠色、智能為特征的新一輪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熱潮,這一趨勢必將引發世界汽車產業形態和產業格局的變化。未來學家預言,互聯網與新能源技術發展將催生第三次工業革命,并最終深刻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社會模式乃至地緣政治。汽車工業作為互聯網和新能源產業的重要載體正在成為引領性產業。一方面,汽車產品整體的電動化和智能化,汽車制造過程的數字化和模塊化,汽車使用層面的移動信息終端和移動智能電網終端定位等,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支撐。另一方面,新能源技術的突破與緩解資源、環境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矛盾,更是與汽車產業持續發展緊密相關。為應對挑戰搶占新的制高點,汽車發達國家圍繞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新能源技術對汽車產業的影響,已經提前著手布局,中國汽車工業新一輪發展面臨著極大的機遇和挑戰。endprint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與實現“中國夢”帶來機遇挑戰。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推進與實現“中國夢”步伐的加快,必將促進汽車工業體制變革和機制創新,深化改革的紅利將進一步釋放汽車產業發展潛能,為產業發展帶來新的紅利和機遇。同時,國家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并連續出臺大力振興汽車產業的政策措施,為汽車產業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環境。而且隨著小康社會建成與國民收入倍增目標實現,汽車消費不斷升級,區域市場剛性需求次第釋放,中國汽車市場仍有可能保持不低于GDP增速的增長。巨大的國內汽車市場和產品升級需求將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結構優化、綜合實力提升的原動力,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性資源。另外,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汽車產業格局的深度調整,也將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可以預見,從現在到2020年是中國品牌汽車事業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建設和實現汽車強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三是全球資源能源與環境約束帶來機遇挑戰。當前,資源能源與環境的矛盾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進口石油的依存度繼續升高,正在逼近60%,而汽車對石油的依存度居高不下,車用汽油已占國內消費量的85%,車用柴油占比達45%以上,國家能源安全和汽車產業安全存在重大風險。同時,國家防治大氣污染形勢嚴峻,履行節能減排的國際承諾壓力加大。汽車C02排放在國總排放量中仍占有較大比重,單車平均排放量水平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汽車工業清潔生產、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尚有較長的路要走。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人口增多、需求增長,大中城市道路交通擁堵日趨嚴重,城市管理、基礎設施等諸多因素,對汽車社會建設帶來新情況新問題。這些對汽車產業發展形成了倒逼機制,以轉型升級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成為唯一出路。汽車產業必須在大力改造傳統產業實現清潔生產的同時,加快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為推進節能減排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履行產業責任。
深入推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路目標和任務措施
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汽車工業保持穩定增長,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自主品牌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建成世界汽車出口重要基地和出口大國,全面提升在世界汽車工業中的地位,力爭用15-20年左右時間實現強國目標。
汽車強國目標的主要標志:一是科技創新能力強。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新能源汽車等技術領域能夠引領世界汽車發展潮流;二是產業核心競爭力強。擁有一批知名企業和世界知名品牌及零部件品牌;中國品牌轎車商品力、品牌力明顯提升,國內市場份額大幅提高,中國品牌汽車占全球市場份額實現翻番,產銷規模進入世界前列,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居世界領先;三是綠色發展能力強。大幅降低汽車對傳統能源依存度,能源使用效率、排放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是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和帶動作用強。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作用、對就業、稅收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總體貢獻度明顯提高;汽車相關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上升。汽車產業對本土汽車先進裝備、先進材料、電子電氣等關聯產業全球化發展帶動作用明顯;汽車產業鏈協調發展,基本形成和諧的生態型汽車社會。
2020年預期指標:
產業運行:汽車工業增加值占國內GDP達到3%左右,汽車工業增加值增速累計達到10%以上,工業增加值率提高到25%以上。
產業結構:前10家企業集中度達到90%以上。新能源汽車增加值占汽車工業增加值比重力爭達到15%。
科技創新:汽車工業技術創新總體投入占主營業務比重達到3%以上,其中骨干企業達到4%以上。
兩化融合:產品和工藝數字化設計普及率達到95%以上,整車及零部件數字化制造率達到90%以上,企業ERP普及率達到100%。
節能環保:解決傳統發動機高效低排問題,基本形成電動汽車產業化條件,汽車C02、顆粒、氮氧、碳氫等污染物排放下降20%以上。
循環經濟:汽車再制造和再利用水平達到90%以上;零部件再制造形成規模,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競爭能力:中國品牌轎車占國內市場份額達到40%左右,汽車出口(含海外生產銷售)占汽車工業總產量的15%以上;摩托車出口占總產量的40%;零部件形成以進入國際汽車配套體系為主的格局;形成一批世界知名跨國公司和產品品牌,兩家以上的企業集團進入世界汽車企業前十位。
主要任務措施:
一是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創新發展。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決定”精神,深入研判形勢,統一思想,增強行業意識,提升行業理念,強化行業責任,堅定發展實體經濟建設汽車強國的信心決心。要進一步強化改革創新的思維理念,跟上全國改革發展的新步伐。
二是以調結構轉方式為主攻方向,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產品結構調整要做好兩個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實現產品升級。加快發展低油耗、低排放的節能、環保、高效汽車產品。加快城市及農村市場需求的物流配送車、微型輕型載貨車、鄉村公交車等適用型產品,推動產品向多元化發展。擴大中國品牌轎車產品市場覆蓋面,提高在中高端特別是高端市場比重。發展載貨車、客車高端化產品,提高商用車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新能源汽車研發及產業化進程。發展綜合節能效果顯著、性能優異、安全性高、可靠性好、成本具有競爭優勢的新一代新能源乘用車、公交車、物流配送車等產品,力爭使新能源汽車產業化處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是以創新驅動為根本動力,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水平。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形勢下,加快推進自主創新的實現路徑;要密切關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挑戰,密切跟進汽車信息化、電氣化、智能化技術發展步伐,加快推進產業兩化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現代化手段和能力水平。要集中培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的研發和產業化基地,確保新能源汽車發展需要等。
四是以節能減排為重要抓手,構建綠色新型產業鏈。要加快發展非插電式混合動力等乘用車產品,盡快實現啟停系統普及。積極發展小排量高效低能耗產品,減少能耗降低污染。要加快商用車清潔化,加快面向國V階段的中重型柴油車產品準備,做好減排技術進一步升級(如國VI)和進一步提高燃油經濟性的技術儲備。輕型柴油載貨車企業要抓緊做好國IV階段產品和產業化準備。載貨車生產企業、客車生產企業要積極開發天然氣發動機,加快推出城市公交、城際客運、城市物流、市政用車、城際貨運等使用天然氣的汽車產品。要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確定明確的量產時間表和各種資源保障計劃、市場推廣應用預案,力爭2015年在新能源汽車商品化上有所突破。
五是以國際化發展為戰略目標,打造產業整體競爭力。要進一步強化國際化理念,積極推動發展模式實現從合資造車到合資開發轉變,向汽車租賃、融資銷售、汽車保險、維護美容等后市場服務延伸,推動從“請進來”為主到“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平衡發展,創新內外資、整車與零部件、傳統車企與高科技企業間的多元化合作模式。
六是以建設汽車社會為己任,鞏固支柱產業地位作用。要積極發揮產業帶動作用,與裝備制造業、車用能源產業、信息產業、汽車服務業、基礎設施相關產業之間的聯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