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耀,殷朝華 CHEN Zhong-yao,YIN Chao-hua
(1.重慶電信職業學院,重慶 402160;2.重慶文理學院,重慶 402160)
(1.Chongqing Telecommunicationg College,Chongqing 402160,China;2.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Chongqing 402160,China)
1.1 農產品物流。由于物流在我國的引入時間晚、起步慢,人們在認識物流時存在偏差,單純認為是傳統的搬運和運輸。在對農產品物流的認知中,更是將農產品物流等同于農產品的運輸問題。根據現代物流業的產業內涵和發展要求,結合現代農業的具體特點,農產品物流是指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實現農產品價值而進行的農產品物質實體及相關信息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進行的物理性運動,具體包括農產品的生產、收購、運輸、儲存、裝卸、包裝、配送、流通加工、分銷、信息活動等一系列環節,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農產品的價值增值以及特定組織的利潤目標[1]。
1.2 農產品供應鏈。農產品供應鏈是供應鏈管理理論發展和實踐的一個產物,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表述和定義,國內有“農業供應鏈”、“農產品供應鏈”、“食品供應鏈”等定義,國外有“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agri—supply chain”等。張明玉定義為:圍繞核心企業,通過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控制,把農產品從農資供應、農產品生產、采購、加工、運輸,最后由銷售網絡把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而將生產者、核心企業、分銷商直到消費者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性網鏈結構模式[2]。農產品供應鏈總體結構見圖1。
重慶市是中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是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是促進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重慶市農產品資源豐富,擁有6 000多種植物,2011年重慶市生產糧食1 126.90萬噸、蔬菜1 407.97萬噸、肉類196.28萬噸、水產品27.56萬噸、水果261.16萬噸①。目前,重慶市形成了以專業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物流模式、農戶+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零售商物流模式和農超對接三種典型農產品物流模式。

圖1 農產品供應鏈總體結構
2.1 以專業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物流模式。重慶農業生產方式以家庭為單位,生產區域分散、生產規模小。在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中,需要經過產地批發市場和銷地批發市場,是典型的“散—聚—散”三段式物流模式,雖然可以通過非規模化的組織方式實現農產品的大規模集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產品分散的問題。但是需要經歷產地批發市場、銷地市場的周轉,且每個環節都必然會產生一定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因此,專業批發市場物流模式具有流通時間長、物流效率低、物流成本高、缺乏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和管理制度的缺點。但目前,我國農業組織化程度低,生產規模較小且分散,單個農戶進入市場存在較大的交易成本,逐步建立以批發市場為主體的農產品物流體系,仍是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最重要的環節。
2.2 農戶+農業經濟合作組織+零售商物流模式。在我國,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主要使命在于提高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組織程度,克服傳統的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使得農民以更高的組織形式和主體進入市場[2]。農業合作組織整合分散的農業生產者,使其具有一定規模的組織,從而具備實現“中心市場”二段式物流發展模式的條件。這種農產品物流模式表現為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將分散的農產品集中起來,直接把農產品運輸到銷售地,分銷給零售商,最后流通到消費者。該模式減少了匯聚物流和市場交換環節,節省了時間和流通的環節,提高了物流的效率。目前,重慶農村產業合作社、農業公司、農產品協會的數量較少,難以形成具有一定資本實力和組織規模的市場主體。
2.3 農超對接物流模式。農超對接物流模式是我國積極借鑒美國農產品發展經驗,通過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實現由農產品的生產環節直接到終端銷售環節。農超對接能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把農產品生產與市場聯系起來,形成了集生產、運輸、配送、銷售為一體的供應鏈,使產業鏈各環節都能專業化運作;提高生產規模、及時運送的效益,實現農產品物流主體之間的無縫鏈接,使農產品物流模式能夠運行的更有效率。目前,從農超對接的實際情況來看存在超市數量總體不多、覆蓋范圍有限、采購缺乏規模、連鎖超市的物流費用偏高等問題。發展農超對接農產品模式是大勢所趨,但如何有效克服超市的覆蓋面、農產品的規模化種植、物流費用居高不下等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3.1 重慶農產品發展優勢分析。重慶區位與交通優勢,是中國西部唯一集水陸空運輸方式為一體的交通樞紐,擁有渝新歐鐵路大通道,是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立體交通網絡已初具規模。同時重慶也具有政策與人才優勢,主要體現在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重慶市貫徹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意見》,明確重慶作為全國性物流樞紐城市的定位,重點發展物流園區工程、城市配送、大宗商品和農產品物流工程。支持了重慶改善交通條件、物流產業發展優化及物流產業效率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使得重慶市農產品物流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目前重慶共有普通高等院校60余所,在校生613 026人,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
3.2 重慶市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劣勢分析。首先,重慶農產品流通渠長、物流水平低,流通渠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長渠道,經過產地物流、中轉物流和銷地物流等多個環節,導致農產品流通時間長,農產品損耗情況嚴重。加之缺乏專業設施設備和物流技術導致難以實現“物暢其流”。其次,物流技術與設施設備落后,重慶市農產品物流最缺乏的是冷鏈技術,自動化立體車庫、標準化托盤、叉車以及流通加工類設施設備十分落后,嚴重制約了重慶市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最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重慶市農產品物流的信息體系主要是以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主,兼顧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的發布。以政府相關部門主導,農民、企業、消費者參與的,互動、易操作的綜合性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尚未建立。
3.3 重慶市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機遇分析。重慶面臨發展農產品物流的產業政策機遇,《重慶市貫徹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意見》則從規劃農產品物流園區和構建城市配送中心等多方面促進了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同時,農產品物流市場需求巨大,重慶市推進農產品生產模式的轉變,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集群發展和現代農業示范區,根據重慶現代農業重點產業發展規劃預計到十二五末期11個重點發展產業將實現產值約3 000億元。
3.4 重慶市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威脅分析。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安全高要求,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崇尚健康、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農產品農藥殘留不超標、不含轉基因等安全問題,而且對于農產品的含水量高、新鮮程度提出要求。同時近年來,重慶市周邊的四川省、貴州省等結合自身優勢通過多項措施促進了農產品流通的發展。給重慶市農產品物流發展帶來了強大的競爭壓力。
農產品物流也應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消費者的需求,積極構建供應鏈管理為核心的農產品物流體系迫在眉睫。根據重慶市農產品物流發展的SWOT分析結果,重慶市農產品物流模式構建的基本思路應是一種以市場需求為前提,通過集成化的服務商為主導的集成化物流服務供應鏈[2]。構建以“基于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整合的集成模式”主導,以“專業批發市場主導物流模式”為補充的發展模式。4.1 重慶市農產品物流集成模式分析。重慶市農產品物流集成模式是基于供應鏈管理集成化思想提出來的,整個模式包含了戰略規劃層、參與協作層、物流功能層和支撐層組成。其中戰略規劃層主要從戰略規劃、頂層設計方案的高度對農產品物流發展進行整合,主要參與對象為重慶市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研究機構。第二層是參與協作層即供應鏈活動的參與主體,包括生產主體、運作主體和銷售主體,其中生產主體強調以農業企業和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為核心,運作主體主體包括第三方物流公司、信息咨詢服務公司、行業協會等,零售主體則是農產品零售企業和組織。第三層是物流功能層即農產品物流的一體化功能。當然物流模式作用的發揮需要相關的支撐,包括硬、軟件技術和政策方面的支撐。重慶市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集網上洽談與營銷、訂單處理、網上結算、行情分析、后臺管理、售后服務、物流配送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專業農產品第三方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
重慶市農產品物流集成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重慶市農產品物流集成模式圖
4.2 專業批發市場物流模式分析。專業批發市場物流模式是典型的“散—聚—散”三段式物流模式,這種物流模式具有通過非規模化的組織方式實現農產品的大規模集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產品分散的問題。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的存在零散經營、交易落后等問題。有關學者認為,通過大型商業企業替代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核心地位,構建以商業企業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體系[3]。但是大型商業企業替代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也不符合重慶市實際,實踐上也存在許多難以逾越的屏障。當前,將單純以批發交易為主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逐步轉型為集交易、集散與物流配送于一體的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包含流通機制建設和物流配送處理功能和信息管理系統,起到了農產品的加工包裝、商品儲存、信息發布、結算服務等功能。
4.3 重慶市農產品物流發展對策研究。根據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理論結合重慶市農產品物流發展環境,構建以“基于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整合的集成模式”主導,以“專業批發市場主導物流模式”為補充的發展模式。還需要配套的農產品物流主體創新、農產品物流制度創新、加快現代農產品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支撐。通過培育農產品物流生產主體、引入第三方物流公司,引導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企業集約化發展;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通過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優化農產品物流功能等措施[4],“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校”對接等方式拓展農產品物流銷售主體,進行農產品物流主體創新。重慶市構建基于供應鏈的農產品物流集成模式,不僅需要農產品戰略發展規劃和第三物流的專業化運作,還需要農產品物流協同機制、運行機制、支撐機制進行約束。重慶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應加快建立農產品物流的標準化進程,健全專門性農產品物流法律法規,完善農產品物流主體與市場準入制度,規范農產品物流主體企業的經營行為[5]。最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技能型物流人才;實行嚴格職業資格證準入制度,強化物流企業在職人員的培訓;引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人才為主的高層次人才,為重慶市農產品物流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本文對重慶市農產品物流的三種典型模式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重慶市發展農產品物流進行了SWOT分析,按照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物流業的要求,結合重慶市實際提出的構建以“基于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整合的集成模式”主導,以“專業批發市場主導物流模式”為補充的發展模式,對農產品物流發展進行了對策研究,探討了農產品物流主體創新、制度創新、物流專業人才創新等對策。
注:①重慶市統計局:2012年重慶市統計年鑒.http://www.cqtj.gov.cn/。
[1] 周潔紅.農產品物流管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2]張明玉.中國農產品現代物流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楊廣寧.論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拓展與戰略轉型的重要性——以拓展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為例[J].商業經濟,2009(6):2-3.
[4] 孫連波.宜昌市農產品物流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82.
[5] 周幫揚,徐韜韡.借鑒國際經驗完善中國農產品物流法律制度[J].世界農業,2012(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