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散綿,黃志勇 (武漢商貿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LI San-mian,HUANG Zhi-yong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Wuhan 430205,China)
進化教育論是將進化原理運用于高等教育領域,從系統科學和廣義進化論出發,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而構建的一個完備的教育學理論。從應用教育學的角度看,進化教育論的兩大理論基石是環境選擇原理和雜交優勢原理,它主張教育的本質過程是作為教育的對象具有自主成長的本能,通過先進文化雜交、多元化融合的方式不斷改善、優化育人環境,使其自主成長的某些特質得以釋放和保留,從而使學習主體的素質得以改變,為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維視角。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要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通過改造環境、優化環境,實現大學教育的優化,最終促進人的進化。對于受教育者而言,要依托學校營造的各種文化環境,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等方式內化為自身的綜合素質。
因此,在“進化教育論”指導下進行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途徑研究,特別是進行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職學生文化素質的途徑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進化教育論蘊涵一系列先進的教育理念,其核心理論就是教育對象自主成長論、教育環境優化論、多元雜交優勢論,根本要求就是把三大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用公式表示為:進化教育論=(自主成長+環境選擇)×雜交優勢。
自主成長包含三層含義:即自主教育、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自主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自理、自護、自強、自律、自評都是自主教育的表現形式。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它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自主發展就是在個性與特長發展領域放飛自己的夢想。在“自主成長”原理中,自主教育是最有力的實施,自主學習是最有效的推行,自主發展是最有益的倡導。
教育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全部外在世界,是教育與環境的結合體。進化教育論提出的環境選擇,主要著眼于高等學校的教育環境。在高等學校的教育環境中起決定作用的一個是物質環境,另一個是精神環境。物質環境主要是指校園內經過人們組織、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園學習環境,這種物質環境自然是一種環境文化。良好的校園環境文化會使人的精神愉快,具有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教育力量。進化教育論認為,好的環境可以造就人才,不好的環境則扼殺人才,甚至造就壞人。因此,環境選擇對受教育者來說非常重要,而對實施教育者來說,良好教育環境的提供和保障則顯得尤為重要。
雜交優勢是雜合體在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于兩個親本的現象。進化教育論將雜交優勢原理用于教育,是指兩個不同性狀的同一層次系統的組合,就是要求整合國內外一切優良教育資源,最終實現1+1>2的結果。近年來教育界提倡的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各種特色試點班等模式就是雜交優勢原理應用的最好體現。
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來源于參加普通高考的高中生,生源素質普遍較差。主要體現在:學生長于形象思維,拙于抽象思維;缺乏基本的聽課、作業、閱讀、自學等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不足;缺乏自主規劃能力和明確的人生目標,管理難度大;缺乏自我約束力,缺少基本的紀律、衛生、禮儀知識;缺乏正確的職業定位,不能正確認識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就業層次等方面,對自身的知識能力基礎和畢業后的基層就業方向缺乏清醒的認識,不具備適應基層崗位工作的心理素質和專業技能等。
高職學生的特點對高職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現在:一是人才培養目標特殊,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二是培養過程特殊,主要體現為推進學生的職業化,實施面向就業的教育;三是人才培養模式特殊,主要通過工學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倡導在“做中學、學中做”;四是教學模式特殊,積極推行訂單式培養,以傳授過程性知識為主,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需求緊密結合,體現進化教育論的“雜交優勢”。
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在于全校師生對學校的辦學理念的認可度。這種認可度來自于對學校的學習、研究、宣傳和實踐。學校要求教育工作者努力從戰略高度認識和把握進化教育論,積極打造以進化教育思想為核心的校園特色文化。而學校則應通過編印進化教育論宣傳手冊、組織研討會,甚至可以作為一門課程供師生進行深入學習。而且,要積極探尋求取雜交優勢最大值的模式和途徑。
以校企合作為例:校企聯合辦學定向培養人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很好形式。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一方面,學校要挑選優秀企業使之成為合作伙伴,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訓基地;另一方面,學校也要想企業之所想,幫企業之所需,解企業之所難,可以首先把企業文化以各種標語或滾動字幕的形式引入校園、教室、宿舍、食堂或運動場等,讓學生一進校園,隨處都可以感受到來自不同優秀企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有意識的把自己作為一名企業的優秀員工對待,就不會有遲到、早退、曠課、敷衍學習等不良學習風氣的存在。這樣不但解決了學校教學管理的難題,而且拓寬了學生的文化素質,又可以使企業能夠源源不斷地從學校得到自己所需的人才。這樣的校企合作,方可使雙方長期受益,真正的體現雜交優勢。
第一、讓學生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如講座、辯論賽、演講、知識競賽、社會實踐活動等,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如前所述,高職學生雖然具有很多不足,但他們動手能力強。所以,高職院校應該精心組織多樣化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從多方面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例如,學校在對教師和學生制定出相應的鼓勵政策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完成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與調查報告,讓他們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創新能力,增加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充實自己的文化底蘊。
第二、在專業課程的傳授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
高職院校以專業課教學為主,做好專業課教學中的人文滲透至關重要。因為“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教師在講授專業課時,要自覺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于專業教育始終,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人才文化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第三、從“進化教育論”的環境選擇原理出發,開展校園、宿舍、教室、食堂的美化建設活動,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和學習氛圍,傳播校園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
學校作為文化、文明的集散地和育人環境而言,要在加強校園“硬環境”建設,重視校園的“軟環境”建設,努力促進“外環境”優化的同時,重在良好的育人環境中營造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自覺地發揚進化教育論學習意識,做好團隊協作和發揚互助精神,親身體驗學校辦學理念的先進性和對自己切身帶來的收益。
第四,注重政策的引導,與國家的宏觀要求保持一致,力求做到與時俱進。
高校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近幾年提出了“三結合”的工作方式,即:文化素質教育與教師文化素養的提高相結合,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其中,文化素質教育與教師文化素養的提高相結合,要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成為做好先進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和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力軍。而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是指不要將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孤立起來,要與思想素質、科學素質以及職業素質的提高緊密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的同時,增強其科學素質、實踐能力,有利于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軍訓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的第一門必修課,在學生訓練之余,可以把政治素質與文化素質結合起來,在每晚7點按時開展“看新聞,關注社會熱點”的關心時事政治的活動。在操練場上利用休息之余開展“學軍歌,唱紅歌”的小型比賽活動等,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操和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傳播。
而入學教育則是為他們打開了如何了解和適應大學生活的一扇窗,學校應充分做好入學教育的準備和講解工作,既為學生做好服務,又為他們今后學習校園文化和傳播校園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是學生自主成長成才的平臺,是學校貫徹環境育人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但是,雖然各大高校成立了基于不同興趣愛好的許多社團,如春暉文學社、剪紙協會、書法協會、華夏漢服社等協會,可以讓學生在課余生活中豐富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和文化素質。但由于在管理上不完善,所進行的活動并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正確、長期的引導和持續的熱情;二是缺乏經費支持和校領導的關注;三是缺少宣傳和清晰的目標與規劃。相反,如果給每個社團配備相應的有資歷和經驗的老師給予正確的指導,指導他們做好活動策劃、主題宣傳及目標規劃,做好經費籌集和使用,取得領導的關注和政策的支持,并且讓每個社團有合適的活動場地。那么,他們在傳播自己社團的活動宗旨和文化方面的效果一定會非常顯著。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豐富的精神食糧,理應通過當代大學生一代一代的繼承和傳播下去。作為一所大學理應承擔起這個重任,開設“社交禮儀”、“中國書法藝術”、“插花藝術”、“大學生文化修養講座”等公共選修課程,使學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形成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為大學生接受系統的人文素質教育奠定基礎。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實際需要選擇相關的專業選修課程,完善自己的專業理論學習需求。
潘洵教授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一文中提出,“與學生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地方歷史文化,既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源,也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切實可行的途徑”。由此可以想到各大高校所在的城市一般都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指導并組織學生在課余的學習生活中,去了解身邊的文化、歷史以及相關人文的景點,參加相關的活動,以切身的經歷體會,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總之,“進化教育論”作為武漢商貿職業學院先進的辦學理念,已經得到了學界一定的認可。在“進化教育論”指導下探尋提高高職學生文化素質的途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武漢商貿職業學院學報編輯部,等.進化教育論文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197-201.
[2] 周遠清,劉鳳泰,閻志堅.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深化發展 [N].光明日報,2005-11-02(5).
[3] 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Z].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