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楠,李曉蘭,劉秋玉,馮子蕓,黃霞霞,鄧小虎(解放軍總醫院風濕科,北京 100853)
品管圈在降低風濕科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良反應中的應用
蔣 楠,李曉蘭,劉秋玉,馮子蕓,黃霞霞,鄧小虎(解放軍總醫院風濕科,北京 100853)
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對降低風濕科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良反應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運用PDCA法,以降低“風濕科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良反應”為主題,對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進行統計、分析,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結果:通過觀察并總結風濕科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從健康教育的形式、內容、入院評估、身心并護等方面入手,使風濕科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從活動前的17.1%降低至活動后的6.9%。結論:品管圈活動降低了風濕科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了用藥安全性,培養了同事間的團隊精神,使責任制整體護理更好的運用于臨床工作中。
品管圈;風濕病;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良反應
非甾體類抗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通過抑制環氧化酶的活性,進而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合成,在解熱、鎮痛、抗炎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是臨床上風濕類疾病預防及治療的常用藥物之一。隨著NSAIDs在臨床的大量應用,其導致的不良反應,尤其是胃腸道的毒副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包括NSAIDs相關性潰瘍以及潰瘍合并出血,嚴重時甚至威脅服藥者的生命安全[1]。品管圈活動(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由日本石川專馨博士于1962年所創[2],是指應用品管工具進行分析,解決工作場所的關鍵性問題,自發結合成一個小團體,團員間分工合作,以達到業績改善之目標[3]。我科護理人員將品管圈管理原理應用于風濕病患者NSAIDs治療中,擬減少NSAIDs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品管圈成立
風濕科品管圈成立于2013年3月,由5名護理人員、1名醫生組成,其中副主任護師1名,護師2名,護士2名,由護士長擔任輔導員,1名本科學歷的護師擔任圈長,圈員們每周集中在一起活動2次,每次1 h左右,討論解決一個主題。為了提高風濕科NSAIDs用藥安全性,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圈員們討論確定圈名為“安全用藥圈”,并制定出與本圈相關聯的圈徽,圈徽以紅色十字為底,風濕科常用NSAIDs鑲嵌于正中央,通過圈徽警示我們在醫療護理中NSAIDs種類繁多,要時刻注意用藥安全。
1.2 主題選定
通過圈員們仔細討論,挖掘風濕科臨床醫療護理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按照SMART[4]原則,根據問題的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6名圈員分別評分,6人平均分為該方面的實際得分,3項實際得分之和為總分,按照總分高低排序,將得分最高的一項即“降低非甾體類抗炎藥不良反應”確定為活動主題,詳見表1。

表1 風濕科品管圈活動主題表Tab 1 The theme table of QCC in rheumatology department
1.3 現狀把握與目標設定
為了對風濕科NSAIDs現狀進行充分把握,圈員們收集2013年3 – 5月應用NSAIDs的患者資料,共計205例,排除有胃病、胃潰瘍史患者,其中發生NSAIDs不良反應患者35例,具體表現為胃部不適或有灼熱感,并伴有惡心、嘔吐、頭暈眼花、心悸等,部分患者上腹部有輕度壓痛,嚴重者有消化道出血、慢性潰瘍、伴穿孔等。在應用NSAIDs藥物期間,可導致不良反應具體原因詳見表2,所以風濕科NSAIDs不良反應發生率的現況值為:不良反應例數/總患病例數,即35/205 = 17.1%。

表2 風濕科NSAIDs不良反應原因調查表Tab 2 The questionnaire on side effects of NSAIDs in rheumatology department
其中發藥后病人自己控制吃藥時間、根據病情自行調節用藥劑量、缺乏安全用藥健康教育指導是風濕科NSAIDs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原因,共占71.4%,根據柏拉圖80/20原則[5],將以上三項做為本圈改善的重點。通過圈員的學歷、工作能力將本圈能力定為70分,按照目標值設定公式計算,目標值=現況值– (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所以本次活動的目標值即將風濕科NSAIDs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低至17.1% –(17.1%×71.4%×70%) = 8.6%。
1.4 要因分析
全體圈員通過要因分析,繪制魚骨圖確定了醫生、護士、病人、其它四個要因,最后經討論確定發藥后病人自行控制吃藥時間、根據病情調節用藥劑量、發藥時間不明確、發藥制度不完善、未做安全用藥健康教育培訓、病史采集不充分為改善方向,詳見圖1。

圖1 NSAIDs缺乏安全使用要素分析Fig 1 The insecurity factors analysis on utilization of NSAIDs
1.5 對策實施
針對發生的原因以及改善方向,我們從根本入手,制定了4個對策,每個對策都有切實可行的措施,對發生的問題進行改善。
1.5.1 加強服藥時間管理,制定餐中服藥制度NSAIDs對胃腸道刺激大,易引起反酸、惡心、嘔吐以及腹痛,此外還可引起十二指腸潰瘍、小腸潰瘍,所以圈員們根據藥物的特性耐心講解發藥到口的重要性,要求患者充分配合,在餐中將NSAIDs全部服下,令藥物與食物充分混合,從而改善NSAIDs對胃腸道的刺激。
1.5.2 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風濕科疾病大多是慢性全身性疾病,病程長、康復慢、且易反復[6],所以多數患者都熟悉自己的用藥種類以及用藥劑量,為了能夠快速減輕癥狀,患者經常在常規用藥的基礎上自行加藥。針對此現象,圈員們在每次發藥時,都向患者講解遵醫囑安全用藥的重要性,同時請圈內醫生參與,結合實際病例以及患者本身的病情,詳細講解私自加藥與減藥的危害。對遵醫囑行為差者,可由圈內醫生協助指導,并請其他遵醫囑行為好的患者做榜樣,鑒于醫生的大力配合,從而使圈員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更加有效。
1.5.3 制定安全用藥健康教育培訓內容首先設定風濕科安全用藥管理規范標準,圈員們對相關內容進行學習,學會正確認識及使用藥物,最后由護士長組織統一考核,通過后再由圈員向患者及家屬做安全用藥口頭宣教,同時印發NSAIDs宣傳頁,利用圖文并茂、簡單易懂的方式突出正確用藥的重要性。利用每周四下午科室健康教育時間,圈員們在活動區收集并解答患者在應用NSAIDs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提高其安全用藥的意識和自覺性,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1.5.4 加強醫護人員對住院患者的正確評估圈員在患者新入院時,對患者的疾病狀況、藥物治療效果、服藥后胃腸道的耐受情況以及飲食習慣等各方面需進行詳細的評估,并請其管床醫生共同參與,對存在問題較多的患者制定出完整的護理計劃,有針對性的實施,以確保患者在住院期間或院外治療時能規范使用藥物,從而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2.1 有形成果
活動結束后收集風濕科2013年6月1日– 6月30日應用NSAIDs的患者資料,共172例,其中發生NSAIDs不良反應的患者12例,發生率為6.9%,超過預期目標值1.7%,進步率為59.6%。經過此次活動,住院患者NSAIDs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提高了用藥安全性。
2.2 無形成果
風濕科通過確立降低NSAIDs不良反應為此次圈活動主題,對溝通與協調、責任心、團隊精神、問題解決能力四個方面進行前后比較,比較方式為:圈員6人以自評方式評分,每人每項最高5分,最低1分,總分為30分,以P值來評價活動效果,若P < 0.05說明活動有意義,取得良好效果。具體結果詳見表3。
圈員們通過落實安全用藥標準,使患者在整個住院期間更加了解NSAIDs的作用與副作用,改正不良的服藥習慣,減少ADR的發生。通過總結本次活動的優勢與不足,可為下一次的圈活動做好鋪墊,以實現病區安全用藥治療的目標。

表3 NSAIDs不良反應活動前后效果比較Tab 3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about adverse reactions induced by NSAIDs before and after QCC activity
品管圈的優勢是讓員工自動自發的參與活動,使其享有更高的自主權、參與權、管理權[7]。因此該活動令圈員更加深入臨床,真正做到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同時,患者在此過程中也更加了解用藥、飲食、鍛煉等自我保健知識,使患者對責任制整體護理的滿意度也得以提高。
通過每周共同學習如何安全使用風濕科常見藥物,圈員們系統地歸納出風濕科常見藥物的使用原則和注意事項,從而為更好的指導患者安全用藥,減輕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減少患者的痛苦,全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Wu G, Selvaggi G, Nishida S, et al.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after intestinal and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J]. Transplantation, 2011, 91(2): 219-224.
[2]朱泓.“品管圈”活動在提高門診藥房工作質量中的應用[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8,8(6):466-468.
[3]王利香,李旺君.淺議“品管圈”活動在護理環節質量檢查中的應用[J].家庭護士,2008,6(1):255-256.
[4]王惠琴.品質管理中的護理文化[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9):3.
[5]張幸國.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與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5.
[6]劉蘭芝.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康復護理[C].中華護理學會全國中醫、中西醫結合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2009.
[7]張小紅,沈曉琴,夏苑鶯.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壓發生率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2,19(3B):33-35.
Applic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reducing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non-steroidal anti-in fl ammatory drugs in rheumatology department
JIANG Nan, LI Xiao-lan, LIU Qiu-yu, FENG Zi-yun, HUANG Xia-xia, DENG Xiao-hu(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in reducing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rheumatology department.Methods:Quality control circle was set up and PDCA method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duced by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Reducing adverse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n rheumatology department was set as the primary goal.Results:By improving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dmission assessment, offering physical and mental support, the occurr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duced by non-steroidal anti-in fl ammatory drug decreased from prior 17.1% to now 6.9%.Conclusion: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reduce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nonsteroidal anti-in fl ammatory drugs adverse reactions in rheumatology department and improved the medical security. Meanwhile, teamwork among colleague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process of data collecting and explaining, overall nursing care was applied well in clinic.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Rheumatism; Non-steroidal anti-in fl ammatory drugs; Adverse reaction
R971+.1
A
1672 – 8157(2014)04 – 0250 – 03
2013-12-08
2014-04-20)
鄧小虎,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風濕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E-mail:dengxh1970@sina.com
蔣楠,女,護師,主要從事關節炎的康復護理工作。E-mail:tangbotu12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