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峰李中華
(1.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神經內一科,264300;2.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藥劑科)
?病例報告?
顱腦CT表現酷似腦出血的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1例
李巍峰1李中華2
(1.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神經內一科,264300;2.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藥劑科)
文章報告1例顱腦CT表現酷似腦出血的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病例。
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顱腦CT;腦出血
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臨床較少見,多發生于血糖控制較差的老年糖尿病病人中。由于其顱腦CT表現為基底節區高密度灶,酷似腦出血,而易被臨床醫師所誤診。筆者在臨床中曾遇1例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患者。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85歲,因左側肢體不自主活動半個月于2012年1月24日入院。患者半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側肢體不自主活動,表現為肢體不自主快速的、無目的無節律的、粗大的舞蹈樣動作,意志不能控制,入睡后動作即消失,無不自主擠眼、撅嘴、吐舌等動作,無肢體力弱。到我院門診行顱腦CT檢查示右側豆狀核區略高密度灶,擬診“腦出血”收入院。既往否認有糖尿病、慢性肝病、風濕熱及甲狀腺疾病病史。入院時查體:體溫36.6℃,脈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30/85 mm Hg。
意識清楚,言語流利,高級皮層功能正常。顱神經檢查未見異常。四肢肌力正常,左側肢體肌張力減低,左側肢體不自主舞蹈樣運動,病理征陰性。實驗室檢查:空腹血糖17 mmol/L,尿糖(+++),尿酮體陰性,糖化血紅蛋白13.3%。肝功、腎功及血清電解質正常。頭顱磁共振示右側豆狀核區T1像高信號、T2像低信號(如圖1~3)。入院后經過仔細地診斷分析,考慮診斷為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給予口服格列美脲控制血糖,口服氟哌啶醇控制不自主運動及對癥治療,患者康復出院。

圖 1 顱腦CT示右側豆狀核區略高密度灶,其表現類似腦出血

圖 2 顱腦磁共振示T1像右側豆狀核區高信號

圖 3 顱腦磁共振示T2像右側豆狀核區低信號
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文獻報道其多見于亞洲中老年女性。典型的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表現為三聯征:非酮癥性高血糖,偏側舞蹈癥,癥狀肢體對側紋狀體MRI T1像高信號、CT平掃高密度。偏側舞蹈癥可以是高血糖(或糖尿病)的首發表現,患者通過此癥狀入院后檢查才發現糖尿病,也可見于既往有明確糖尿病病史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性偏側舞蹈癥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從病理生理角度來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損害比較顯著,由于基底節區的側支循環代償差,更易發生供血不足和腔隙性腦梗死。Hsu等[1]對3例患者行PET檢查,發現病變側基底節區糖代謝較對側顯著降低。從生化代謝來看,非酮癥性高血糖患者細胞能量代謝以無氧代謝為主,三羧酸循環被抑制,腦細胞以γ氨基丁酸為能量來源,酮癥患者有乙酰乙酸作為再合成γ氨基丁酸的物質,非酮癥患者的γ氨基丁酸被很快耗竭。在非酮癥高血糖的情況下進一步加重了基底節的損害,從而產生舞蹈癥。
臨床上由于對本病認識較少,容易誤診。因為頭顱CT提示高密度影,故多誤診為腦出血。而該病經控制血糖及對癥治療后,舞蹈樣癥狀或偏側肢體運動障礙可在數天至數月內好轉,預后良好。因此,提高對本病影像學的認識,可顯著降低誤診率。
[1] Hsu JH, Wang HC, Hsu WC. Hyperglycemia-induced unilateral basal ganglion lesions with and without hemichorea: a PET study[J]. J Neurol, 2004, 251(12): 1486-1490.
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全國婦聯聯合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
為貫徹落實《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切實解決貧困地區兒童健康存在的問題,2013年由中央財政支持,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全國婦聯聯合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以改善貧困地區嬰幼兒營養和健康狀況,提高兒童家長科學喂養知識水平。目前,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會同全國婦聯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項目方案。方案分五部分,分別為項目目標、項目范圍和內容、組織實施、經費管理和保障、項目監督與評估。請各項目省(區、市)認真貫徹落實。
1672-7185(2014)02-0058-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2.030
2013-11-11)
R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