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潔 趙海燕 陰俊齊 邱秀云
(1.新疆農業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2.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我國是世界第一產煤大國,產量占世界的37%,同時煤炭也是我國的主要能源之一,占國內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76%,其中露天煤礦開采在我國煤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研究露天煤礦煤塵濃度擴散規律對周邊城市的影響,必須先要確定該礦區四季風速矢量場、溫度場以及混合層高度,本文以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氣象再分析數據(Reanalysis data)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地理數據為基礎,首先使用MM5模擬生成逐時的中尺度氣象數據,然后利用CALMET模型對MM5數據做進一步的診斷分析,使其能夠反映高分辨率的地形和土地利用數據,最后生成一個1~3km分辨率的氣象場。通過對2012年7月、10月和2013年1月、4月氣象場的模擬,得到露天礦及其周邊地區氣象場詳細的時空變量場。
本文MM5以五彩灣煤礦地理中心為網格中心(44°49'10.00″N,89°7'51.00″E),由三個相互嵌套的網格組成。其中外層的DOMAIN1包括從新疆西部至新疆東北部,覆蓋整個新疆,并為內層的區域提供邊界條件;內層DOMAIN2北起烏倫古河,南至卡拉麥里山南緣,包含整個新疆卡拉麥里有蹄類野生動物保護區;最內層DOMAIN3區域包括了礦區,及其附屬設施,詳細設置的參數見表1。氣象數據的模擬選取2012年7月,2012年10月,2013年1月,2013年4月,各一個月的時間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表1 MM5模式模擬區域設計
MM5在垂直方向采用與地形相關的σ坐標,并根據σ進行分層,σ定義為:

其中:Ps指的是地表氣壓,模型頂端的氣壓Pt=100hPa。在垂直方向,從地表到模型頂端定義23個不同的σ值。
模式使用資料包括:
(1)地形地表資料: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全球2min精度的地形和地表格點資料(地表分為24類)。
(2)氣象背景場初始資料: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的1°×1°fnl格式全球再分析格點資料。
在MM5三層嵌套模擬的基礎上,使用CALMET進行模擬區域內的氣象場。以MM5 DOMAIN3的輸出結果作為其氣象輸入資料,以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900m精度格點資料作為其地理輸入資料,其中包括:
模擬區域中心點經緯度 44°49'10.00″N,89°7'51.00″E(五彩灣煤礦中心),網格格距0.5km,格點數為80×80。模擬礦區地形對區域氣象場的影響。
一個區域模擬的垂直高度均為3000m,從地面開始向高空共垂直定義10層、11個等高面,以相鄰兩個等高面的中心高度作為每層的有效高度,垂直等高面高度分別為 0,20,40,80,160,300,600,1200,2000,2500,3000。模擬時間與 MM5模擬的時間范圍相同,模式輸出結果時間間隔1h。
污染物在空氣中的擴散程度及范圍取決適于風速矢量場,圖1中的a、b、c、d從2012年7月到2013年4月間利用CALMIT模擬的近地面(10m)處四季小時平均風速折線圖。圖2是礦區全年的風玫瑰圖。
由圖1.a、b、c、d中可以看出,模擬的礦區四季平均風速中,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的平均風速最大,為3.90m/s;夏季和冬季的平均風速次之,分別為3.73m/s和4.77m/s;秋季的平均風速最小,為3.61m/s。小時風速在一天之中并不是保持不變的,而是存在著劇烈的變化,最大可能相差數倍。

圖1 近地面(10m)處四季小時平均風速

圖2 全年礦區風玫瑰圖(外圍的線表示風速)
由模擬繪出的礦區不同月份的風玫瑰圖發現,礦區各季節西風和東風的概率最高,次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其中,春季主導風向為西北風,最大風速為11~17節(1節=1.852千米/小時)的風頻為12%,次主導風向為東風,最大風速11-17節所占風頻為14%;夏季以西風為主,最大風速為11-17節的風頻為35%;秋季以東風為主,風頻為28%;冬季主導風為東風,最大風速超過22節,所占風頻為45%;
溫度層結是指空氣溫度隨高度變化的情況。溫度層結決定著大氣的穩定度和混合層的高度,影響湍流的強度,因而溫度層結與空氣污染狀況密切相關。通過CALMET模擬的2011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00、04、08、12、16、20時,礦區地面到3500m,共10個高度層的月平均溫度進行分析。計算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四季典型日氣溫變化
經過模擬發現,夏季礦區地表平均溫度的日變化范圍在27~37℃之間。地表至2000m高度為垂直溫度的劇烈變化區。
春季均溫為4°,夏季均溫為30°,秋季均溫為9°,冬季均溫為-6°,四季溫差較大,夏季和冬季最高溫和最低溫最大相差37°,符合新疆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征。
混合層高度是表征污染物濃度在垂直方向被湍流稀釋的范圍,即底層空氣熱力對流與湍流所能到達的高度。

圖4 礦區四季混合層高度逐時變化特征
不同季節的日變化特征基本相同,但最大混合層高度變化較大,其中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最高可達到2500m以上,冬季最高只有200m左右,混合層高度與溫度層結密切相關,經過模擬發現,在白天,近地面氣溫的垂直遞減率大于干絕熱遞減率,空氣處于不穩定狀態,易進行垂直交流,所以白天的混合層高度較高;晚上垂直遞減率小于干絕熱遞減率,甚至出現逆溫,因此混合層高度較低。
為了研究露天煤礦煤塵濃度擴散規律對周邊城市的影響,必須先要確定該礦區四季風速矢量場、溫度場以及混合層高度,本文以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氣象再分析數據(Reanalysis data)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地理數據為基礎,首先使用MM5模擬生成逐時的中尺度氣象數據,然后利用CALMET模型對MM5數據做進一步的診斷分析,使其能夠反映高分辨率的地形和土地利用數據,最后生成一個1~3 km分辨率的氣象場。通過對2012年7月、10月和2013年1月、4月氣象場的模擬,得到露天礦及其周邊地區氣象場詳細的時空變量場。即本文通過耦合MM5/CALMET模擬五彩灣礦區的氣象條件,得出以下結論:
(1)礦區不同季節平均風速從大到小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春季主導風向為西北風,次主導風向為東風,夏季以西風為主,秋季以東風為主,冬季主導風為東風,全年主導風向以北西風和東南風為主。
(2)礦區夜晚易形成逆溫,冬季逆溫層厚度較大、維持時間最長,夏季厚度較小、時間較短。當逆溫時間較長且厚度較大的時候,由于氣溫的垂直遞減率小于標準大氣,不利于空氣的上下流動,礦區煤塵不易擴散,造成空氣質量下降。
(3)混合層高度晚上較低,白天較高。對不同季節,夏季混合層高度最高可達2500m以上,其次為春季和秋季,冬季混合層高度最低只有200m左右,極不利于擴散,造成近地面污染物的堆積,易加重空氣污染。
[1]范紹佳,王安宇,樊琦,等.珠江三角洲大氣邊界層概念模型的建立及其應用[J].熱帶氣象學報,2005(6),21(3):286-292.
(FAN Shao- jia,WANG An-yu,FAN Qi,et al.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concept model of the pearlriver delta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2005(6),21(3):286-292).
[2]Yim S.H.L.,Fung J.C.H.,Lau A.K.H.,et al.Developing a high -resolution wind map for a complex terrain with a coupled MM5/CALMET system[J].Geophys.Res,2007.112,D05106.
[3]Steve H.L.Yim,Jimmy C.H.Fung,Alexis K.H.Lau,and S.C.Kot.Mesoscale Simulation of Year-to-Year Variation of Wind Power Potential over Southern China [J].Energies,2009,2:340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