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中共新疆青河縣委黨校 新疆 青河 836200)
縣市經濟社會
新疆青河縣畜牧業現代化問題研究
劉 霞
(中共新疆青河縣委黨校 新疆 青河 836200)
新疆青河縣雖然是一個牧業大縣,但不是牧業強縣,還處于畜牧業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初始階段并面臨諸多困難。近年來,青河縣牧區建設和畜牧業生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發展還是相對緩慢。推進青河縣畜牧業的現代化建設,就要加強牧區基礎設施建設,保護草場,發展優勢畜種,提高畜牧業的科技含量,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盡快實現牧民定居。
新疆 青河縣 畜牧業現代化
新疆青河縣是阿勒泰地區的一個典型的牧業縣,畜牧業是青河縣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青河縣牧區建設和畜牧業生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相對其他發達地區,整體還相對落后。如何利用優勢因素因勢利導,穩步推進畜牧業的現代化建設,促進青河縣畜牧業的跨越式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1.牲畜出欄情況。2012年,阿勒泰地區“六縣一市”年末牲畜總出欄159.8萬頭(只),其中青河縣是13.68萬頭(只),在六縣一市中出欄量最低,僅占阿勒泰地區總出欄量的8.5%。

表1:2012年阿勒泰地區及各縣市牲畜出欄情況統計表
2.牲畜存欄情況。2012年,阿勒泰地區六縣一市年末牲畜總存欄274.69萬頭(只),其中青河是28.37萬頭(只),在六縣一市中存欄量位居倒數第二,占阿勒泰地區年末牲畜總存欄量的10.3%。
3.畜產品產量情況。2012年,阿勒泰地區肉類總產量為7.65萬噸,青河縣肉類產量是4705噸,僅占全地區的6.1%,可見,青河縣畜產品生產能力不高。

表2:2012年阿勒泰地區及各縣市牲畜存欄情況統計表
4.養殖小區、養殖戶情況。2012年,阿勒泰地區有228個養殖場,青河縣有22個(其中:2012年新建11個);牛羊育肥專業戶25個,存欄1.8萬頭(只),年出欄1.5萬頭(只);育肥大戶10戶,年出欄1.1萬頭(只)。
5.品種資源情況。初步建成了一批以優質荷斯坦奶牛、西門塔爾牛、新疆褐牛及雜交牛、小尾寒羊(多胎羊)、阿勒泰羊及雜交羊、大白豬、長白豬、艾維茵肉雞等為主的良種繁育基地和種源基地。
6.牧民定居、安居富民情況。自2010~2013年先后開工牧民定居、安居富民住房建設4434戶,2014~2015年還需完成2886戶,預計“十三五”期間將完成牧民定居、安居富民住房建設3204戶,到2020年完成自治區規定的定居興牧、安居富民的目標。
7.草原建設情況。近幾年,青河縣進行禁牧、休牧、補播改良、劃區輪牧、人工草料地等建設。其中,圍欄草場110萬畝,人工草料地5.6萬畝,完成草畜平衡432萬畝。
1.水土資源豐富,利用潛力大。全縣境內有五條河流,年徑流量達10億立方米,水資源豐富,沿河分布低濕地草甸草地35萬畝,耕地近20萬畝,是青河縣農牧業生產的命脈。但青河縣目前的地表水資源利用較低,僅為總量的四分之一,僅阿魏戈壁就有25余萬畝優質土地可引水開發,如同再造一個青河。另外,青河縣的地下水資源也很豐富,據估算,全縣地下水儲量達8億立方米,有些地方開采很方便、成本低。
2.草場資源豐富,改良潛力大。全縣草地可利用面積1623萬畝,占草地總面積75.6%,其中,優質草地177萬畝,中等草地700萬畝,劣等草地491萬畝,退化草地255萬畝,中等以上草地占全縣可利用草地的54%。雖然由于干旱和牲畜超載,導致草場退化嚴重,但只要合理利用,采用禁牧、休牧、輪牧、草地置換的辦法,使草原休養生息,逐漸提高產草能力的潛力還是很大。
3.農區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青河縣農區有農牧戶3346戶,占青河縣農牧民總戶數的47.3%,但2012年農區養畜最高飼養量僅10.5萬頭(只),不到全縣的20%,而2012年農區年產糧食22600萬公斤,苜蓿干草2480萬公斤,青貯3500萬公斤,湖草1832萬公斤。可以充分利用農區豐富的資源,把牧區部分牲畜轉移到農區育肥后出售,改變牲畜單季出欄的狀況。
4.品種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青河縣大力開展牲畜品改工作,尤其在絨山羊改良上培育出了耐高寒、產絨量高的青河絨山羊,所產山羊絨被稱為“山羊絨中的精品”。此外,青河縣還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絨山羊之鄉”,絨山羊的品種與品牌優勢,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5.合作組織興起,帶動潛力大。2012年,阿勒泰地區有534個畜禽養殖合作社,其中:青河縣有41個,畜牧業經紀人316人,年銷售牲畜10萬頭(只),占全縣牲畜出欄量的70.9%,可謂是銷售牲畜的主力軍。
6.專業市場成型,銷售渠道廣。目前全縣四鄉三鎮有交易市場7個,年交易量可達8萬頭(只),形成了輻射全縣的具有發展潛力的銷售渠道。
1.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突出表現在良種繁育體系設施設備簡陋陳舊,動物防疫裝備不齊、設施不完善;飼草飼料生產與草原保護設施不配套、機械設備短缺;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設備短缺;市場信息服務網絡建設滯后。
2.草畜矛盾日益突出。青河縣可利用的1623萬畝草場中,荒漠、半荒漠草場占1050萬畝,這類草場產草量低,載畜能力差,超載嚴重,無法保障牲畜圈養過冬,飼草料缺口很大。
3.產業化程度比較低。工廠化養殖場、家庭養殖場的生產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畜產品一般在秋季集中上市,難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另外,畜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初級加工比例大、精深加工比例小、科技含量不高、加工增值率低。
4.合作組織有待加強。養殖合作社處于發展初期,發展速度緩慢、質量不高、功能不強,在產業體系中的地位仍然很低,產業主體地位不明朗,不能有效保障牧民的生產利益和經濟利益。
5.科技支撐體系滯后。青河縣科技技術裝備水平低,技術服務手段落后,一些關鍵技術不能充分應用和推廣,畜牧業現代化的科技支撐體系建設較為滯后。
6.銷售服務體系缺乏。現代畜牧業質量保障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畜產品加工儲運銷售體系、畜牧業產業化利益分配調控機制等仍不健全。
1.多方籌資加強牧區基礎設施。搞好牧區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要想方設法爭取國家的項目投入,另一方面,要有計劃地組織、引導牧民自籌資金建設棚圈、暖圈、接羔圈、圍欄等設施。同時,制定和實施更多的富民惠民政策,增加牧民收入。
2.保護草場和建設草料地。要想做大畜牧業,必須保護現有草場和新增草料地。第一,進一步完善家庭承包責任制。目前,青河縣還有相當一部分小戶草場未以承包制形式落實到戶,未辦理相關證件。因此,應該由縣草原監理所牽頭,各鄉(鎮)抽調干部對全縣草原有償承包進行一次復查,明確兩證的發放,對尚未承包到戶的草場,盡快落實到戶。通過草原承包,有效地調動廣大農牧民保護和建設草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第二,加大草原保護力度。利用國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時機以及19個省市對口援疆的機遇,積極爭取項目投入,加快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加大牧區退化草場的治理,加強草原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制訂切實可行的防火預案,完善草原防火基礎設施建設等。第三,加大草原改良力度。重點對河谷35萬畝優質草場,采取圍欄、補播、引水灌溉等方式,加強草場管理,提高草場利用效率。第四,實施牲畜分類合群牧放管理,使草場得到休養生息,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3.發展優勢畜種,增強整體效益。根據市場需求和實際情況,重點發展綿羊、絨山羊這兩個本縣的優勢畜種,同時根據冬季舍飼,夏季放牧生產方式的需要,引進適合這種生產方式的優良畜種并抓住《2012~2015年新疆新增1000萬只出欄肉羊規劃》的機遇,加大肉羊的養殖。還可利用日益擴大的沙棘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沙棘雞等林下特色養殖業。
4.發展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程度。目前,阿勒泰地區有6大肉食品加工企業,而青河縣游牧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鑫超食品有限公司僅僅是初級分割加工企業,應該通過爭取項目、給政策等措施,創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平臺,提高兩家畜產品加工企業的加工能力,延伸產業鏈。同時,努力招商引進大企業,探索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有效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逐步形成企業+基地+牧戶的經營模式。
5.發揮養殖合作社和大戶的輻射帶動作用。阿勒泰地區2012年落實奶牛養殖小區5個(其中青河縣2個),培育奶牛養殖大戶200個。青河縣要積極利用阿勒泰地區以項目為依托,推進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的機遇,充分發揮41個畜禽經濟合作組織和25個牛羊育肥專業戶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把支持養殖合作社、發展養殖大戶與扶持養殖小戶結合起來,以大戶帶動小戶,堅持大戶利益和責任聯結機制,每個養殖合作社或者大戶在享受信貸、技術服務等優惠政策的同時,必須至少吸納1~2個以上養殖小戶,以此帶動家庭養殖業的蓬勃發展。
6.提高畜牧業科技含量。提高畜牧業科技含量對提高畜牧業整體經濟效益,保證畜牧業持續、高效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一要全面實施“科技興牧”戰略。積極轉變農牧民的思想觀念,增強科技意識,經常組織科技人員和養殖大戶代表開展專題講座、科技培訓和經驗介紹,增強廣大牧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繼續加大牧業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工作,讓牧民學會1~2門養殖技術,提高牧民整體素質。二要多措并舉,提高畜牧專業技術人員素質。充分發揮縣綜合培訓中心、青格里絨山羊繁育基地等的作用,培訓養殖合作社成員和養殖大戶。抓好畜牧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積極創造條件將技術人員送到外地培訓,或聘請專家到青河縣授課,提高畜牧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積極推進畜牧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實行競聘上崗,以此提高技術人員的責任感和業務素質。三要大力推廣牲畜科學飼養技術。科學飼養是用有限的飼草料飼養更多牲畜的有效途徑,是抵御自然災害的最有效措施。與此同時,開展飼草料加工工作,大力推廣科學配方、“三貯一化”、長草短喂、短草槽喂技術,狠抓牲畜精喂工作,提高飼草利用率。
7.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速產業化進程。充分發揮政府的指導引導作用,搞好服務,改善環境,統籌兼顧,尊重市場主體,不斷總結經驗。一是積極抓好畜產品加工,采取內引外聯、引資引智等措施,提升產業化水平。二是堅持多渠道、多形式、多種經濟成份參與流通,把農牧戶分散式生產經營與市場有效聯系起來,由當前一家一戶的家庭獨立自給型的生產模式向以牧業大戶牽頭承包幾戶、十幾戶甚至幾十戶牧民聯產經營的生產模式轉變,堅持以大帶小、以強扶弱、整體推進。三是大力培植中介組織,壯大農牧民經紀人隊伍,形成市場與牧戶聯接的紐帶,最終發展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拉動作用。
8.盡快實現牧民定居。隨著青河縣阿魏灌區25萬畝人工飼草料地的開發建設,阿魏灌區新鎮將逐步完成2萬余人的定居工程建設。青河縣牧民定居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措施加快步伐:一是積極引導條件較好的牧民向縣或鄉、鎮所在地聚集,促進二、三產業發展,通過商貿流通和興辦畜產品加工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使游牧生產向現代生產迅速轉變;二是在鄉鎮所在地定居,同時在夏秋季牧場建設簡易住房和接羔棚圈,牧民由四季游牧變為二次遷移轉場;三是結合阿魏灌區飼草料地開發實行跨鄉鎮定居,分配給遷居牧民一定數量的飼草料地,同時保持其原有草場一段時間內所有權不變,讓定居牧民“定得下,有收入,穩得住”,逐步改變傳統畜牧業生產生活方式,為發展現代畜牧業打好基礎。
[1] 田兆龍,付艷梅.草原保護和草原畜牧業發展情況調查與思考[J].中國畜牧業,2013(16).
[2] 杜立新.中國畜牧業的現狀及所面臨的挑戰[J].中國禽業導刊,2012(07).
編輯:洪美云
F127.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