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芳


通遼市嘎查村“532”工作法的成功探索,創新了新時期黨領導下的村級事務決策管理的自治機制,發展了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促進了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關于“532”工作法,奈曼旗八仙筒鎮邁吉干筒村做了20多年村干部的李書記是這樣說的:“以前老百姓對村干部工作不清楚,對村干部有抵觸情緒。有了‘532后,村級事務老百姓都知情了、參與了,現在大事小事都由老百姓說了算,干群關系特別融洽。”
一個工作法,何以讓農村干部群眾都拍手叫好?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走進了通遼市。
探索新機制:化解農村干群矛盾
通遼市轄8個旗縣市區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90個蘇木鄉鎮、2098個嘎查村,以農業人口居多。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加快,農村基層管理機制、干部工作理念和作風出現諸多不適應。具體表現在一些村干部組織觀念和民主意識淡薄,作風粗暴,方法簡單,辦事不公,特別是對村級重大事務管理沒有章法,幾個村干部碰個頭就把事情決定了。村財務小組形同虛設,村務、財務不公開或公開不規范,有些村一年才貼出一張財務總表,還全是會計科目,村民看得一頭霧水。總之,管理不規范、干部不民主、群眾不知情等問題使得干群之間互不信任,干群矛盾不斷升級,最終導致村民上訪不斷發生。
通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遼河鎮黨委副書記杜存勝介紹說:“實行‘532工作法以前,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村民在排隊等號上訪,問題主要集中在嘎查村土地發包、資產處置和資金管理等方面,可以簡單總結為春天告土地,秋天告經濟”。事實上,這種現象并不是個例,還有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群眾各類信訪問題不僅牽扯了各級干部的大量精力,而且嚴重影響了地區和諧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市各地紛紛出臺舉措解決信訪問題,以開魯縣吉日嘎郎吐鎮為例,2008年鎮里集中人力物力解決信訪問題,并先后出臺了農村財務村級管理制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等。然而,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又不斷地發現和產生新上訪事件,整個信訪工作處在邊解決邊產生的怪圈里。
為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和矛盾,2010年通遼市在學習借鑒“四議兩公開”的基礎上,在開魯縣試點“5+2”民主管理程序,吉日嘎郎吐鎮針對實踐中一些村干部將“5+2”民主管理程序流于形式,不按章理事、不依法辦事等現象,剖析根源發現關鍵在于蘇木鄉鎮監督管理不到位,于是增加了鎮黨委政府對嘎查村事務的事前事中事后“三次把關”環節,形成了“532”民主決策監督管理機制。該機制率先在開魯縣村、鎮、縣三個層面試點,成功后,于2012年初在全市推廣。自治區黨委組織部也先后三次對這一工作機制進行實地調研,建議其更名為嘎查村“532”工作法,并在全區普及推廣。
程序化運作:農村事務管理更民主
所謂“532”工作法,即在處理嘎查村級重大事項時,嚴格履行五道程序、依次通過三次把關、堅持實行兩個公開。
五道程序,即嘎查村黨支部提議、“兩委”商議、黨員大會審議、嘎查村民代表會議或嘎查村民會議決議、“兩委”共同組織實施。過去,嘎查村干部存在一言堂、不秉公辦事,在工作中相互推諉、相互掣肘等現象。現在,“532”工作法規定所有重大事項先由黨員代表或村民代表深入基層、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后,在支部會上醞釀提議。然后召開“兩委”聯席會議進一步修改完善方案,通過后,提交黨員大會審議。最后決議,必須經過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民主表決,形成的決議由“兩委”共同組織實施。整個決策過程,既突出了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又促進了“兩委”班子的合心合力;既規范了村干部的權力運行,又促進了民主,保證了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使嘎查村事務不再是由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
三次把關,即成立蘇木鄉鎮嘎查村務協調指導小組,對嘎查村事務決策過程進行指導把關,保證決策的民主性、合法性、正確性。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鄉鎮黨委政府與村委會在工作上是指導、支持和幫助的關系,而在實際運行中,常常出現鄉鎮下命令、壓任務粗暴干預村民自治,或是嘎查村不愿服從甚至抵制鄉鎮的指導和監督等不規范現象。“532”工作法的三次把關,既發揮了蘇木鄉鎮的指導和監督職能作用,又避免了對嘎查村事務管理的直接干預,尊重和維護了村民自治組織的相對獨立性,保證了其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依法自治。第一次把好決策民主關,保證“兩委”商議的事項合法、合理,且符合大多數群眾利益。第二次把好表決程序關,對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審議表決的程序是否合法進行把關,避免嘎查村干部決策時走過場、違規違法、變通執行。第三次把好廉潔履職關。過去,是村財務到鎮里報賬。現在,是鎮審結小組進村審結財務。村務監督委員會對各項收支事項進行質詢,經嘎查村財經負責人解釋無異議后,再由鎮審結小組進行認定把關,對合理收支進行核銷入賬,對不合理收支不予核銷。然后填制《嘎查村當月財務收支公開明細表》,并張貼到村務公開欄內,實現了村財務逐月、逐項徹底公開透明。通過程序化的運作、鎮審結小組的把關和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獨立監督,有效地保障了村資金的合理使用。
兩次公開,第一次是決議執行前公開實施方案,“過去村干部是先辦事后監督,現在是先監督后辦事,老百姓同意才能辦,老百姓不同意就叫停,誰說都不好使。”黑龍壩鎮合力村村民袁寶東笑著說。第二次是決議執行后公開實施過程及結果,讓老百姓對事項過程及財務等所有細節都明明白白。兩次公開的前后銜接,豐富和拓展了村務公開的內容,讓廣大黨員群眾全程參與決策事項的運行。正如奈曼旗八仙筒鎮黨委書記王洪清所說:“實行‘532后,村里的事務全都公開了,老百姓全都知情了,黨群、干群關系更和諧了。”
制度化管理:干群凝心聚力促發展
“532”工作法,不僅構建了符合當地實際的嘎查村級事務管理長效機制,還進一步健全了相應的配套制度,確保責任落實,真正實現了以制度管權、促事。
促進了農村牧區的和諧穩定。所謂“農村穩,則天下安”,科學有效的農村事務民主管理體制,是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科爾沁區紅星街道黨委書記王鳳森說:“‘532工作法約束了干部以規范化的程序來辦事,使村級事務運行過程公開、合法、透明,信訪明顯減少,有效地維護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據統計,2012年到市級上訪批次和人數,與2011年相比分別下降了60.1%和60.4%;搞內耗的嘎查村“兩委”班子數下降了61.3%;“兩委”換屆期間拉票賄選嘎查村數比上次換屆下降了78.9%;2012年以來,全市2098個嘎查村運用“532”工作法有效化解各類矛盾1540起,解決歷史遺留問題895個,農村牧區信訪總量下降了60.1%,為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奠定了基礎。
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532”工作法密切了干群關系,促進了村干部轉變工作作風,扎扎實實地為農牧民群眾解難事、做好事、辦實事,干群齊心協力形成了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合力。開魯縣開魯鎮東關村黨支部書記李寶權說:“隨著‘532工作法的實施,村民的心氣順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更迫切了,干部也可以心無旁騖地為村里謀發展、爭項目了。”2013年以來,全市85%的嘎查村運用“532”工作法制定和完善了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規劃,370多個嘎查村選準了特色產業、引進了投資項目、找到了致富門路,農牧民群眾對嘎查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滿意度達80%以上。
促進了基層民主建設。“532”工作法把廣大干部群眾全部納入工作體系,讓廣大農牧民群眾參與有機會、訴求有平臺、意愿有體現。黨支部提議時廣泛傾聽群眾心聲,“兩委”商議時參考群眾建議,村民大會決議時尊重群眾意見,確保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法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實現了黨的領導、民主管理和依法辦事三者的有機統一,保障了群眾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正如大草房黨支部書記王振才所說:“以前村里幾乎不開代表會,只有選村主任的時候,才開代表會。有了‘532工作法后,村里有大事小事,都開代表會,讓老百姓全程參與,所有事情都是老百姓自己說了算。”
實踐證明,通遼市創新的“532”工作法,以程序化的運作和制度化的管理,規范了嘎查村干部的用權行為,促進了嘎查村級事務公開、民主、透明,維護了農村牧區和諧穩定,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