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莉

“以前是干部說了算,現在是群眾說了算。這‘532工作法確實好。”黑龍壩鎮合力村村民袁寶東笑著說。
“這可不是聾子的耳朵——擺設。 現在村里的賬單沒有監督委員會蓋章可報不了銷。”說到村務監督,吉日嘎郎吐鎮孟家屯村監督委員會成員姚海山自信地說。
“之前村里每辦一件事,自己心里都不踏實,深怕一覺醒來又不知被誰告了。現如今,啥事兒老百姓都明明白白,村里辦的哪件事都不留‘后遺癥,覺也能睡安穩了。”吉日嘎郎吐鎮四合福村黨支部書記王軍輕松地說。
以上是記者在開魯縣采訪過程中聽到的真實聲音,這些聲音圍繞的主題就是嘎查村級事務民主管理“532”工作法。過去的開魯縣,信訪問題突出、社會矛盾復雜。“532”工作法實施三年多時間,已蛻變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依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 開魯縣在民主管理進程中的“脫胎換骨”,儼然成為嘎查村民主管理規范化的一個樣本。
“五道程序”集民意
開魯鎮東關村,是一個典型的城中村。以前村干部開個會、碰個頭就能把機電井、變壓器承包方案定下來,決策不民主不公開,導致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也越來越低。尤其是當遇到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時,更容易引發矛盾和猜疑。這使得干群關系十分緊張,信訪事件頻發,村里各項事業發展緩慢。
“532”工作法實施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2013年初,根據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東移南擴”城市發展規劃,開魯鎮搶抓機遇進行新村改造,東關村黨支部提出拆遷整改意見,先后按“532”程序召開“兩委”班子會、支部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多達36次,研究制定改造方案,幾次報請鎮黨委政府審核,最終形成實施方案。而在此基礎上,村干部又進村入戶走訪,在取得全體村民同意后,才由“兩委”共同組織實施。整個征地拆遷過程中,共征用土地910畝、拆遷房屋191戶,無一例信訪事件發生。
“以前是群眾見著干部繞著走,現在卻拉著我們去喝酒。”新村改造的成功實施,讓村黨支部書記李寶權頗為自得,“‘532工作法不僅拆除了干群之間的‘隔心墻,還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猜疑少了、信任多了,村干部為村里謀發展、爭項目也可以心無旁騖了。開魯縣東風鎮是有名的“紅干椒之鎮”,種植紅干椒已有30多年的歷史,但傳統的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肥流失、土地板結、地力下降、水資源浪費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011年,東風鎮道德村提出了實施紅干椒集中連片膜下滴灌項目的發展思路,而市場價格不穩、銷售難、前期投入大等現實難題,讓少數群眾犯了嘀咕。群眾不同意就辦不了事,可村里要謀求發展,怎么辦?鑒于此,“532”工作法被搬上臺面。“兩委”班子組織黨員干部和村民代表入戶征求意見,與群眾心貼心交流、面對面算賬,通過規范召開各類會議,群眾從最初的漠視、觀望、應付,轉變為積極參與、主動配合。紅干椒集中連片膜下滴灌項目通過“532”工作法實施的同時,還妥善處理了土地流轉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目前,全村紅干椒膜下滴灌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2萬畝,僅此一項,全村每年增收2000萬元。膜下滴灌項目的推廣,給周邊鄉鎮帶了個好頭,做了個好的示范。
東風鎮栽下的梧桐樹,引來了更多的金鳳凰。2013年,為加快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經開魯縣委研究,東風鎮被作為重點實行整鎮推進試點,共確定硬化、綠化、亮化、排水、產業升級、村屯整治、村級活動場所、群眾文化廣場建設改造項目30余項,涉及資金達3億多元。
“三次把關”強監管
“吉日嘎郎吐鎮過去曾是個信訪大鎮,2007年全鎮的信訪量就占全縣當年信訪量的50%,群眾集體上訪11次。2008年開始,鎮黨委下決心要集中人力、物力解決這些信訪問題,然而,事與愿違,工作一開始就陷入了邊解決邊產生的怪圈里,其他工作的開展也變得越來越困難。”談起過去所謂的“信訪大鎮”,鎮黨委書記陳恒并不忌諱。
吉日嘎郎吐鎮過去“三資”管理比較混亂,濫墾濫牧現象時有發生,群眾多次越級上訪,2010年以來,鎮黨委通過運行“532”工作法,對全鎮涉及的重大事項嚴格執行“三次把關”,變事后結果把關為事前定向把關、事中跟蹤督導、事后檢查評估的全程把關,對各村的收支賬目進行了全面清理,對二輪土地延包外的1300多份機動地、林地合同進行重新鑒定完善,對7000多畝土地資源進行了重新發包,有效解決了群眾最關心的財務和土地兩個敏感問題。
如今的吉日嘎郎吐鎮,早已擺脫了“信訪大鎮”的稱號,一躍成為全縣信訪工作第一的鄉鎮。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532”工作法中的“三次把關”就源于吉日嘎郎吐鎮。該鎮在解決各類信訪問題的過程中發現,鎮黨委政府在村級管理方面存在著很多漏洞,有著明顯的“失位”現象。為此,鎮黨委政府先后出臺了農村財務村級管理、重大事項報告等相關制度,可是這些都是針對具體的問題,沒有形成系統的制度。2010年5月,通遼市在開魯縣試點“5+2”民主管理程序,吉日嘎郎吐鎮黨委召開黨委會議進行商議,認為“5+2”民主管理程序缺乏有效的監督,于是決定在“5+2”的基礎上增加以“鄉鎮民主管理指導小組對嘎查村‘兩委商議形成的意見進行把關,對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審議表決的程序進行把關,對嘎查村級議定事項執行后的財務收支情況實行入村‘審接把關”為內容的“三次把關”。“三次把關”突出了鄉鎮黨委政府的監管作用。
“兩個公開”重監督
“決議執行前向群眾公開實施方案,決議執行后向群眾公開實施過程及結果。”“532”工作法中的“兩個公開”意在通過各主要環節步驟的公開,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
2013年初,大榆樹鎮紅莊村運用“532”工作法對當年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員進行初步評定,經過鎮黨委政府審核提出指導意見,最終確定應享受低保待遇的原低保戶42戶66人,取消原來享受低保待遇的15戶21人,整個評定過程全程公開,杜絕了以往個別干部暗箱操作的“關系名額”和“內定名額”,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
這對紅莊村黨支部書記來說,總算是解決了一件頭疼的大事,因為全程公開,全程監督,自己沒有最終決定權,一些想通過自己拿下名額的親戚朋友也就不來“關心”他了。
走進吉日嘎郎吐鎮四合福村,村務公開欄里密密麻麻貼滿了村務財務清單,大到4萬元的打井上電、小到2元一支的碳素筆,村里財務一目了然。而說到村務監督,四合福村村務監督委員會組長趙軍顯得很激動:“老百姓選上來我們5個人,就是信任我們了,我們的使命感增強了,對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審結過程中我們就堅持一個原則:不讓村里花一分冤枉錢!今年村里鋪道時趕上下雨,村里雇的兩輛拉磚車快進村時拋錨了,村書記雇了兩輛大車來拽,一輛車給了400元。我們在審單據過程中就提出疑問,拉磚車不是給運費了嗎?這個另外拽車的錢不應該村上掏啊,單據也就被我們撤出去了!”
“過去是村里的報賬員直接把票據送到鎮農經站進行‘接審,老百姓對此意見很大,認為不公開不透明不知情。”四合福村黨支部書記王軍說,“自從實施審接制后,財務公開做到了逐月、逐項、逐筆明細公開。各嘎查村委會的‘一把手,人人頭上都有一個‘緊箍咒,講民主、講制度、講程序蔚然成風。”
縣委督辦問實效
為加大對“532”工作法決策落實的監控力度,開魯縣委可謂是“狠”下力氣,投資400多萬元建設了輻射全縣的社會治理服務信息平臺,把全縣217個嘎查村“532”工作法的運行動態和集體“三資”處置情況錄入平臺,進行隨時監控。并從組織、紀檢、農經等縣管部門抽調精干力量組成專項督查組,對嘎查村“532”工作法的推行情況進行集中督查、定期通報,做到不留死角,不出現空白點。三年來,專項督查組采取聽情況、查檔案、入戶訪等多種形式,先后深入基層督查40余次、提出了整改意見380余條。
同時,為保證“532”工作法在執行中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開魯縣委在抓機制保障、程序規范和分類指導的過程中,更加注重通過抓考核激勵的辦法,把嘎查村“532”工作法推行情況納入鄉鎮領導班子年度實績考核,明確了考核辦法,加大賦分比重,并注重結果運用。三年來,先后有兩個鎮因嘎查村“532”工作法推行不力引起群眾越級上訪而被取消“實績突出單位”的考評資格。
值得關注的是:“532”工作法作為推進農村牧區民主管理的重要抓手,明確了鄉鎮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嘎查村黨組織書記為“具體責任人”的責任機制,明確了決策、實施、結果全過程責任追究,更加增強了可行性、規范性和約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