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翔
北梁棚戶區是包頭市乃至自治區面積最大、最典型的城市棚戶區。在中央、自治區、包頭市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東河區把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作為棚改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三級包聯工作機制,探索實踐“一片區一支部”的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實現了棚改工作的重大突破。
一、以“為了誰”為出發點,凝聚多方力量共筑“宜居夢”
北梁棚改實施以來,包頭市委政府將北梁棚改工作列為頭號民生工程,集中全市“領導之力、資金之力、政策之力、法律之力、全社會之力”推進北梁棚改。一是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保障。成立了由市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北梁棚改領導小組和東河區黨政主要領導任總指揮的北梁棚改現場指揮部,對棚改工作進行統一指揮,集中攻堅。二是建立合力攻堅的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市級領導包街道(鎮),縣級領導包片區,干部包戶“三級包聯”工作推進機制,抽調市直各部門、市四區576名干部與東河區1681名干部由原單位脫崗參與棚改工作。從市委政府主要領導到各級領導干部、各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都深入棚改一線,現場了解群眾呼聲,隨時解決實際問題。三是形成協調配合的服務棚改氛圍。全市各兄弟旗縣區積極響應市委政府舉全市之力推進北梁棚改的決策部署,為北梁棚改捐助資金、物資1000多萬元,有力保障了棚改工作順利推進。
二、以“依靠誰”為著力點,編織黨群同心棚改的“連心網”
面對艱巨繁雜的棚改任務,東河區委不“閉門造車”、不“唱獨角戲”,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凝聚棚戶區黨員、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使棚改工作始終“和諧”、“陽光”推進。一是黨支部建在片區,打造推進棚改的“主陣地”。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為抓手,探索實踐棚戶區“一片區一支部”的設置模式,以200戶左右居民為單位劃片建立123個黨支部,選優配強了片區黨支部書記,在123個片區民主推選了群眾威信高、能起表率作用的居民小組長和809名居民代表。使黨的組織和工作在棚改一線實現了全覆蓋。二是黨員引領示范,傳遞黨員帶頭的“正能量”。為做好黨員聯系拆遷群眾工作,東河區委組織部統一印制了北梁棚戶區黨群聯系卡,明確黨員聯系方式和工作職責。每名黨員負責聯系10戶以上拆遷群眾,在做好政策宣講、矛盾化解、動員搬遷等群眾工作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三是群眾積極參與,爭做建設家園的“主人翁”。在片區黨支部的有力組織和領導下,從改造的拆遷補償方案到規劃設計方案以及安置房建設等各個關鍵環節,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每名居民代表聯系30戶左右拆遷居民,各社區先后組織居民集體討論、聽證《北梁棚戶區征收補償方案》40多次,吸收群眾意見建議106條。在反復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市人大依法通過了《征收補償方案》。2013年確定的動遷1.15萬戶的目標任務全部動遷完畢,拆除房屋面積76萬多平方米,矛盾糾紛全部化解在片區,實現了和諧動遷。
三、以“我是誰”為切入點,提供干部成長歷練的“大熔爐”
市區抽調2000多名干部全部編入123個片區黨支部,充實到棚改一線,把群眾滿不滿意作為檢驗、評判干部的標準。建立了考核管理、責任追究等制度,倒排時間任務,明確責任和獎懲,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北梁棚改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仡櫩偨Y棚改實踐,我們有以下三點體會:
一是做好群眾工作,對群眾要有“真感情”是基礎。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牢固樹立“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棚改工作中黨員干部帶著讓棚戶區群眾“憂居”變“宜居”真情實感,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把居民當做自己的親人,盡心竭力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培養了干群之間的深厚感情,既讓黨員干部在思想深處接受了一次嚴格的宗旨意識教育,又密切了與群眾的血肉聯系。
二是做好群眾工作,服務群眾要“實打實”是關鍵。堅持群眾路線,不能只當口號喊,必須在實踐中具體化。棚改工作我們把群眾滿意作為評判標準,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拓寬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把群眾的“各方利益訴求”變為“共同利益追求”,貫徹到政策制定、工作推進的全過程,切實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讓群眾得到更多的實惠,使棚改民生工程變成“民心工程”。
三是做好群眾工作,黨員干部要“見行動”是保證。棚改工作千頭萬緒、情況復雜,通過開展干部包戶、建立跟蹤管理制度,以制度和機制促進干部把身子“沉”在拆遷群眾中,采取說服教育、示范引導、提供服務等方法,讓基層和群眾真正看到干部帶來的新變化,以改進作風、推動棚改的實際成效,贏得群眾的熱情支持和真心擁護。
(作者系包頭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東河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本欄編輯/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