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臣+邱靜+劉麗華
1967年出生于巴林左旗富河鎮富河村的王海生,返鄉創業建起了一家笤帚加工廠。現已安置當地92名剩余勞動力就業,每年笤帚苗種植訂單7800畝,直接帶動1230個農戶通過發展笤帚苗產業實現增收。加工廠年產笤帚、炊帚30多萬把,產品銷售到東北、華北地區多個城市。
王海生因家庭條件很差,初中畢業后便開始務農,可一連忙碌幾年,家庭的經濟狀況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2000年冬天,他擠上了前往滿洲里的列車,在一家小飯店打工,后來接手飯店,經過幾年的經營淘得第一桶金。一次,王海生在電視上看到中央七套《致富經》欄目對自己的家鄉巴林左旗笤帚產業的專題報道,堅定了他返鄉創業的決心。
王海生說,當時聽人介紹,天津也有笤帚加工廠,就在靜海的北五里村,整個北五里村的人都是做笤帚的。聽了這個消息他非常興奮,自己在左旗熟人多,可以為天津的加工廠提供原料,于是便辭去原來的工作,特意搬到靜海的北五里村。2004年,他開始經營笤帚苗子,一邊為天津的笤帚加工廠提供原料,一邊了解笤帚的市場,同時還接觸了很多從事笤帚生產的客戶。在這期間,為了考察市場,他跑遍了山東、河北、天津等地,發現進行笤帚加工是一件不算太費力的事情,只要原料充足,有大量的勞動力就可以生產,而這兩條他的家鄉都具備。
2007年10月,王海生回到家鄉富河村,投入資金28萬元,辦起了富河鎮興海笤帚加工廠,企業當時占地不足2000平方米,廠房400平方米,工人42人。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為了打開銷路,王海生用最原始的推銷手段,背一麻袋笤帚,一個城市一個城市、一個商場一個商場地跑,跑遍了半個中國,逐漸打開了銷路。技術上遇到難題,就高薪聘用技術人員來企業對員工進行培訓和指導。資金周轉不靈,王海生花光了所有積蓄,借遍了親朋好友,賣了家里的5畝林地,甚至把妻子的項鏈都典當出去。在旗就業局的幫助下,他借到了小額擔保貸款,還參加了旗就業局組織的創業培訓,這對企業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王海生的企業像滾雪球一樣一天天壯大,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84萬元,占地達到5000平方米,廠房面積1000平方米,實現了廠區硬化、綠化和美化。工人已由原來的42人增加到現在的90多人,有很多農民工通過培訓成為企業的生產能手。他們說:“種了半輩子的地,沒想到還成了企業里的工人,不需要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得到一份既舒心又收入穩定的工作。”在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王海生扶持帶動了22個笤帚加工戶從事笤帚加工行業,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村里的公益事業他總是慷慨解囊,鄉親們有什么困難他也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村里老張家兩個聾啞人相依為命,生活十分困難,王海生不僅安排他們在企業里當了工人,而且無償為他們解決米面和冬季取暖用煤。如今,在富河鎮興海笤帚加工廠工作的殘疾人已達到6人,受到了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2011年5月9日,王海生牽頭組建了“巴林左旗興農草編制品專業合作社”,與種植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共同闖市場、奔小康。前不久,王海生找到赤峰開源國際IT學校,建起了企業網站。王海生說,要發展電子商務,生產工藝笤帚,通過互聯網讓自己的產品走出草原,走向更大的市場,甚至走向國際市場。
(作者單位: 巴林左旗農牧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