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干部是“這個真沒有”干部,掙工資干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求有功,但求不做;有的干部屬于“這個可以有”干部,也叫“陀螺型”干部,“被動工作”干部。而錫尼鎮育才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斯慶花要做的是“真有”干部,真有擔當,真有本領……
社區管理真有一套
斯慶花大學畢業后經過12年的嘎查村包村工作歷練,2011年,她調入錫尼鎮育才社區擔任主任。雖然都是在基層工作,但工作對象發生了變化,她以刻苦鉆研和不服輸的精神,很快就掌握了社區的工作方法和相關政策,把社區各項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
她剛到任時,育才社區的工作人員還是坐在辦公室等群眾來辦事;工作機制也不健全,分工模糊簡單;工作職能基本是答答問、開開條、簽簽字。斯慶花下決心要改變這種狀況,使社區真正發揮功效。
打鐵還需自身硬,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斯慶花抓工作從自身建設開始,從“洗腦”入手,她多次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到東勝、康巴什等地的優秀社區參觀學習,然后集體討論研究,取其精華,一點點整改;她想方設法向鎮里申請選派工作人員參加培訓,提高他們的服務意識和能力,最終讓所有工作人員都輪訓了一遍;同時,每周開展集體活動,統一思想,凝聚合力。漸漸地,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提高了,服務的理念入心了,工作理順上手了。
社區工作重在形成長效機制,所謂“磨不推自轉”。在借鑒先進地區工作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社區實際,斯慶花推廣了“一廳兩站八員網格化”工作模式,“一廳”即打造便民服務大廳,將服務關口前移;“兩站”即成立社區衛生與計劃生育服務站、社區文化與教育服務站;“八員”即把黨建、綜治等八項專門工作細化到人,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網格化”即把社區劃分為若干網格,每個網格落實一名社區管理和服務人員,一人一格。同時,配套實行AB角工作制、首問辦結制等制度,理順工作關系、人員關系,讓社區工作順暢運轉。通過實行“一廳兩站八員網格化”工作模式,向居民提供就業、社保、計生、法律、信訪、政策咨詢等方面的服務,轉變了社區職能,提高了服務群眾的水平。
急難險重應對真有本領
2011年,杭錦旗對舊城區進行拆遷改造,涉及育才社區1000多戶居民,拆遷工作成為當年社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大面積工作完成后,部分居民有抵觸心理,不愿意搬遷,從而影響到拆遷工作的整體推進。為此,斯慶花帶著干部利用早晚時間,三番五次登門入戶做解釋疏導工作。個別人出言不遜,干部們有怨言,她總是開導說:“社區干部直接和居民打交道,受點委屈在所難免,咱們不但要有接納群眾意見的胸懷,還要有疏導群眾情緒的本事,否則就不是合格的社區干部。”通過他們的努力,成功做通了10戶居民的工作,為拆遷工作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
拆遷工作未完,金融危機來臨,房地產開發商資金斷鏈,導致很多拆遷戶無法按時回遷,商業補貼和房租也不能按時發放,居民意見很大,開始結對上訪。面對這種情況,斯慶花認為社區應該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向上,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和真實情況;向下,代表黨和政府做好解釋說明工作,避免矛盾激化。于是,她帶著社區干部挨家逐戶排查摸底,了解回遷戶的要求和他們面臨的困難,并通過調研報告向上級部門反映民情,提出建議。遇到回遷戶集中鬧情緒,她都是第一時間趕到,與他們拉家常消減情緒,解開思想疙瘩,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
對待群眾真有感情
“群眾是面鏡子,你對他笑,他也會對你笑。”這是斯慶花經常對社區工作人員說的話,反映出她樸素的群眾觀。
居民李俊義患有精神病,他家的住房下雨時有坍塌的危險,心細如發的斯慶花發現了這個情況,2013年雨季來臨前,她多方聯系從民政局和民委籌集2萬多元,將李俊義的危房修繕一新;斯慶花得知李俊義的哥哥(監護人)突然離世后,她帶上米、面和油冒著被打的危險隨同民警每星期去照看一次,她說:“我雖然不敢靠前,但從遠處看到俊義沒事,我就放心了。”
需要斯慶花照顧的人不只是一個,而是一個群體。現在,定期走訪特困戶、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已經成為她工作的一部分,隨時聯系單位為這些人籌集善款也成為她的一種工作習慣。斯慶花在社區工作中真有付出,也真有快樂……
(杭錦旗委組織部供稿)
(本欄編輯/麥力斯)